临渭区孝义镇的“天泉”

临渭区有个孝义镇,是个不折不扣的古镇,其历史可追溯至宋元,兴于明清。百年间先后出现严、赵、乔、柳等富豪家族,经营诸业遍及省内外,收入丰厚。

相传,孝义古镇之所以如此兴旺,都是仰仗着镇子里雕花石涝池里的金蟾庇佑。涝池正中有口井直通江河远洋,因此又名“天泉”。天泉里住着只金蟾,夜深人静时偶尔浮上水面,石塘里便会霞光万丈,蛙声四起。在金蟾庇佑下,孝义镇日渐繁荣。

临渭区孝义镇的“天泉”

涝池照壁

直到某年,孝义城里忽然出现一个喇嘛,徘徊在天泉附近,在第三天夜半趁人不备盗走金蟾。从此,天泉干涸,孝义衰落。

金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有招财进宝之意。即便是现代,许多经营场所都会摆放这么一只金蟾,讨个“家有金蟾,财源绵绵”的吉利。

喇嘛盗走金蟾的传说虽不可考,但涝池里的蛤蟆们集体搬家这事儿,可是有人亲眼见着的。86岁高龄的王积正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孝义人。“我想不起来那是几岁时候的事情了,但那年夏天下了场大暴雨,我记得很清楚。”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历历在目,“当时孝义街道到处都是积水,涝池里的蛤蟆都蹦出来了,满地都是,随着流水成群结队地往城门外面涌,街上一点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从那以后,我就没再听到涝池里咕呱咕呱的青蛙叫声了。”

临渭区孝义镇的“天泉”

 涝池全貌

据考,这古涝池大约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200多年的历史。涝池平面为小切角矩形,南北长约34米,东西宽约32米,深约8米。池四周全用白麻石条砌筑,池底用碌碡铺垫,碌碡上铺着胶泥圆条,人工夯实,终年蓄水而不漏。池壁自基础计共25层,地面以上围筑麻石雕花护栏,每5尺一栏,连缀而成,不施一铁,雕花石栏高约一米,大人小孩可以凭栏观看池中景色,无落水之忧。护栏雕刻极其精美,有不同的浮雕图案,如“海水朝阳”、“二龙戏珠”等形状各异,耐人寻味。

古人的智慧常常让我们惊叹。这个古涝池不仅具有文物审美价值,其排涝蓄水的实用价值也毫不逊色。孝义古镇地势北高南低,如遇暴雨,北部的雨水南排直接汇入涝池,东西两街的雨水也大多流入涝池。若涝池水满,承载不下,东西的水流会自然沿着向南的水路流入护城河内。由于有了涝池,加之城内排水道路设计的科学,所义孝义古镇从前即是阴雨连绵也无水涝之忧。

临渭区孝义镇的“天泉”

 涝池石头护栏浮雕

孝义镇的文史员闫维哲,也是个涝池边长大的娃。记忆中,他从小就跟着伙伴们沿着涝池壁爬上溜下,“那时候,村里娃游泳都是在涝池里学会的。”记忆里,妈妈婶婶们常在涝池口洗衣服,手中棒槌上下翻飞,耳畔笑声高低飞扬,聊到兴起时,一不留神衣服就会顺水漂走。这时,孩子们纷纷自告奋勇下水去捞,率先捞到的那个总能得到大人们的夸奖和小伙伴们羡慕的目光。

“现在涝池里只有夏天下雨的时候才能积些水,其他时间基本都是干的,池子底下满是不知道谁扔的垃圾,唉……”提起涝池的现状,村里的老人们无不惋惜。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涝池的功能渐渐弱化,且疏于管理。即便是作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孝义古涝池,也难逃此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景象虽不在,但那曾经鲜活的故事全都化为满满的乡愁,滋润着干涸的涝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