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大潮襲來,“故事”湧現之時,這家企業已經投入3年!

在《水滸傳》開篇,作者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禁軍教頭王進偶遇愛好武術的山村青年史進。出於職業習慣,王進點評史進的武藝雖然看上去花團錦簇卻贏不得真正的好漢。史進自然不服氣,兩人當場動手。結果“把一條棒使得風車兒似轉”的史進,被王進一棍點到,就此拜了師徒。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隨後的故事裡或許我們可以找出答案:原來史進的開手師父,是走江湖賣藝的李忠。既然是走江湖賣藝,講究的就是個花架子,畢竟耍得好看,才能博得看官的喝彩。而“職業軍人”出身的王進,練得本就是一刀斃命絕不用第二招的狠功夫。


如果把這個道理翻譯成互聯網企業的話,那麼就是:再動聽花俏的故事也不如實打實的基礎建設。近期,被中央密集部署的“新基建”就印證著這樣的道理。


當有人試圖講一個“新基建”的故事時,有人已經默默投入了3年


事實上,“新基建”並不是一個新概念。早在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隨後“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


然而在疫情期間,“新基建”概念忽然提速。中央最近20天內4次提及相關內容。而在3月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新基建”也再度被提起。


作為與互聯網行業密切相關的概念,突然火起來的“新基建”必然會刺激到各大互聯網企業,成為新一輪講故事素材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靈感來源。


對國內互聯網企業來說,輕資產運作、執著於商業模式創新而非基礎建設投入是通病,甚至在很多時候輕資產模式被視為是互聯網企業經營的亮點。但在面對本輪“新基建”的大潮時,企圖借勢國家政策的東風,這條道路可能將越走越窄。只有真正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大力投入,才有可能成為“新基建”中的明星企業,為國家戰略添磚加瓦。


京東在“新基建”上的舉措或許可以作為國內互聯網企業的借鑑和參考。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在刊文介紹中國加快“新基建”進度時,特別點出了京東物流在智能物流和數字化供應鏈上的優勢。


事實上,早在3年前,京東就已經落子並佈局,換來如今在“新基建”領域的領跑地位。2017年初,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說,“希望把我們第一個12年建立的所有商業模式全部用技術來進行改造,變成純粹的技術公司。”


新基建大潮襲來,“故事”湧現之時,這家企業已經投入3年!

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

在確定了京東在零售基礎設施上的迭代路線後,京東基於5G網絡、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3年間構築了智能供應鏈和智能物流,並將其打造為像水電氣一樣的新一代基礎設施。


新冠疫情或成 “新基建”建設成果大考,誰能交出優秀答卷?


就如同王進點評史進一樣,不動手你永遠不知道誰才是正確的一方。由京東構建的這套“新基建”體系能力如何?無論是設計參數還是理論目標都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一次極限條件下的承壓運作才是最好的測試。


2020年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僅考驗了中國的醫療體系,也成為檢驗互聯網企業“新基建”成果的 “大考”。毫無疑問,疫情當下,一切高大上的“模式”和“故事”在現實面前都被迫脫下了華麗的外衣,而以京東為代表的“實戰派”經受住了實踐的考驗。


成績如何,一組數字或許能看出究竟。公開資料顯示,自1月20日至2月28日,京東累計向全國消費者供應了2.2億件、超29萬噸的米麵糧油、肉蛋菜奶等生活用品;在全國累計承運醫療應急物資約5000萬件,超過1.5萬噸。


新基建大潮襲來,“故事”湧現之時,這家企業已經投入3年!

這是宏觀的數字,一些細節也能說明京東智能供應鏈的基礎優勢。例如在疫情期間,正大供應給京東的禽肉、雞蛋、麵點、方便餐等民生食品遭遇了一輪空前的訂單暴增。在補貨過程中,通過京東平臺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幫助正大協調車輛、運輸、入庫等,有效解決了物流上的困難,保障了疫情期間民眾急需物品的供應。


而除了有效保證了口罩、藥品、防護服以及米麵糧油等供應缺口大的物資能夠及時到達醫護人員和居民的手中,京東也在企業復工復產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大量企業在疫情期間保障了正常的生產,甚至實現了“逆生長”,產能和規模進一步提升。


“抗疫”成績單的背後:智能供應鏈和物流最為關鍵


成績的背後,是京東涵括商品和服務的柔性化智能供應鏈與智能物流的支撐,抵禦了供應鏈短時斷鏈的風險。疫情發生後,多地封城、員工居家隔離、道路運輸中斷、工廠停工。在現代社會,任何一項終端消費品的生產過程都處於一個鏈條上,任何一箇中間環節中斷都將使得下游停擺。於是我們看到,許多平日裡那些總在喋喋不休“講故事”、“拋概念”的互聯網企業,大多偃旗息鼓、閉關過冬。


但這些問題在新型電商供應鏈支撐的新業態、智能物流骨幹網絡支撐的新配給方式前,都得到了有效的解決,以京東為代表的智能物流和供應鏈體系,及時地託舉起了保供應保民生的需要。


據瞭解,京東已構建起以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Data)、雲(Cloud)、物聯網設備(Device)及前沿探索(Exploration)相融合的“ABCDE”技術戰略,通過“ABCDE”的深度融合,更加體系化地推動京東的智能供應鏈和智能物流融入“新基建”的總體部署。


新基建大潮襲來,“故事”湧現之時,這家企業已經投入3年!

京東智能配送

這一說法或許過於官方,我們整理了京東在疫情期間的一些關鍵詞,來直觀地感受智能供應鏈和智能物流這些“新基建”成果在疫情期間所發揮出的巨大作用:


  • 大數據預判:提前備貨 避免斷供

通過數據挖掘提前備貨,京東智能物流實現了倉配一體與“無接觸”配送,備貨下沉到社區後打通了平臺、商超與社區的最後一公里。京東通過智能供應鏈和智能物流推動產業生態圈協同保供,同時利用現有倉配網絡高效配送,在這兩方面的舉措並行下,京東在疫情期間保障了供應鏈的穩定,讓後方沒有斷供之憂。


  • 特殊時期:智能裝備大顯身手

疫情期間,以5G、雲平臺為基礎的大量智能裝備,如智能貨櫃、無人機送貨、智能醫護機器人(自動測溫、消毒、送藥看病)等,在物流和供應鏈服務中也大顯身手。得益於此前在全行業率先建設的國內首個5G智能物流示範園區,京東物流依託5G網絡通信技術,通過AIoT、自動駕駛、機器人等智能物流技術和產品融合應用,打造了高智能、自決策、一體化的智能物流示範園區,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疫情嚴控之下,供應鏈平臺助力企業復工

疫情期間有些企業雖然員工到崗率不足50%,但通過對接京東的供應鏈平臺,就可以藉助遠程辦公,實現互聯網車貨匹配、對接智能倉等,在雲端開展業務活動。不僅實現了貨源、運力、倉儲、配送等系統整合和調度,總體業務量也大幅回升。


新基建大潮襲來,“故事”湧現之時,這家企業已經投入3年!

京東物流配送倉庫


  • 互聯網企業擁抱“新基建”,要有“利他”之心

京東在“新基建”上的大力投入,令他們在疫情期間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這也是“新基建”的特色:一分投入、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偷不得半分機巧、做不得半點虛假。講故事不能在疫情期間為消費者送去物資,商業模式的創新也無法為醫護人員帶去防護用品。只有完善且具備戰鬥力的一套供應鏈和物流體系,才能在疫情這個特殊的時期,將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從產地送到目的地,這種能力才是國家最需要的,也是國家開展“新基建”的目的之一。


與此同時,擁有這套體系,也能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打造更堅實的基礎。2019年,國內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41.2萬億元,其中80%的消費品依賴於傳統的線下渠道,這些線下渠道中,運營效率最高的其綜合費用率也高達20%左右。


而經過3年在智能供應鏈和智能物流上的投入和建設,京東已經能將這一指標控制在10%左右。另外從運營效率上來看,過去3年的時間,京東在庫管理的SKU從300萬左右翻了近一倍,但是在庫存週轉天數上卻進一步壓縮到35天左右。


新基建大潮襲來,“故事”湧現之時,這家企業已經投入3年!

執著於商業模式和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其實也並非二元對立,事實上也有一種商業模式叫做“利他”。在當下,所有試圖分享“新基建”蛋糕的互聯網企業,或許都應該考慮走“利他”的道路。要想富,先修路,“新基建”在當下,仍處於“修路”的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