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北營廟

韓城——北營廟

廟為金代所建。彼時,韓城古城是歷代駐軍之地,設有東、西、南、北、中五營,中營靠近邑署,其餘分別在四個城門附近,每營均設有關帝廟,又稱“營廟”,以祭祈關公保佑城池安全。此為北營,故名之。

廟坐北向南,東西寬36米,南北長46米,佔地面積2245平方米,沿軸線自南向北依次為過殿、獻殿、寢殿,軸線西側有戲樓、配殿和廂房,佈局緊湊,木雕華麗。廟內大部分建築的構架仍保留著明代或明代以前的做法,戲樓亦初建於金,經歷代重修,基本形制如初,仍保留有金元大額枋,覆盆式柱礎等早期形體。但是屋面、門窗、斗拱、雕刻等裝飾,等部構架多為清代重修所改制。寢殿為元代遺構,平面呈倒“凸”字形,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屋頂是歇山與懸山組合而成。

韓城——北營廟

前獻殿,單簷捲棚懸山頂,布筒瓦,抬梁式,兩椽栿。面闊五間,進深3.75米。後獻殿,單簷硬山頂,布筒瓦,抬梁式,四椽栿,前簷金柱一排四根。面闊五間,明次間面闊與前獻殿相同,稍間與次間相同。正殿,單簷歇山頂,布筒瓦,抬梁式,四椽栿。斗栱五鋪作,出雙抄,重栱計心造,前簷柱頭是一根通長的柱額,額下作綽幕枋,殿內金柱前後各一排共8根。面闊前三後五間,總進深11.15米。前當心間5.70米,次間5.20米,後當心間3.40米,次間3.30米,稍間3.00米。

後獻殿當心間中懸有鏤雕華帶、貼金字豎匾一方,中題“忠義”兩個楷書大字,上下款題:“雍正歲次乙巳(1725年)季秋之吉;張族四甲仝獻”。寢獻後當心間額亦懸鏤雕華帶貼金字豎匾一方,中題“聖殿”兩個楷書大字,上下款題:"康熙歲次戊戌(1718年)夏四月之吉,高族敬獻;馬邑縣知縣社人高堅書。"殿內西稍間前立有《歷代名醫之圖》碑一通。

韓城——北營廟

寢殿之西,為一座單簷硬山頂布筒瓦殿宇,面闊三間。西側有道院,現存東廂房四間和北房五間,西房二間。

戲樓在廟院之南,殿宇之前。北向,單簷歇山頂,抬梁分心式,四椽栿。前簷兩柱方形,上置方額,下施立枋並雀替,上出挑平枋並作斗栱,共五攢,轉角鬥栱五鋪作出雙抄,補間鋪作中三攢為雙昂如意華斗栱,斗栱間前飾木山,背封面有繪畫,斗栱平枋下各飾以垂花,垂柱間飾以透雕二龍戲珠、雙鳳戲牡丹,佈滿空間。又兩翹角簷下各飾以垂花。大額及其立、平枋豎面分別浮雕以亭閣橋樑,仙人騎獸,香鼎寶器,鳳飛雲天。額頭貼飾浮雕獅頭,兩山牆上斗栱間磚封面有繪畫。整個裝飾集浮雕、透雕、繪畫於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6年北營廟作為元代的古建築,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韓城——北營廟

喜歡雕樑畫棟、朱欄玉砌的古建築不是一天兩天了,總覺得這樣古色古香的亭臺樓閣蘊含著數不清的故事。喜歡聽故事,喜歡從別人的故事裡看到“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悲愴,從屋簷翹角處依稀看到“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豪邁,在抄手遊廊邊窺見“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的忠貞,撫手硃紅色的大門,我也彷彿經歷過這一幕幕家國情懷和愛恨情仇,這一眼已千年。

韓城——北營廟

韓城——北營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