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百万庄园的留余文化: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中原腹地,在黄河与洛水的汇流处有一座封建时期的堡垒式建筑,大门外的牌匾上赫然写着“河洛康家”四个大字。这里就是被誉为“豫商精神家园”的康百万庄园,康氏家族正是在此缔造了“连富十二代,持续四百年盛而不衰”的商界传奇,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世俗观念,因而被世人誉为“中原活财神”。

康百万庄园的留余文化: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在很多人眼中,康百万就是“体验营销之王”。具体来说,表现为四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眼光;因时而动、善抓机遇,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实力;追求平衡与共赢;坚守服务社会、让利于民的民本立场。这些其实都是在当下做好体验营销的几大关键。

康家在发展中重视基础,注重对发展的潜力进行发掘,这和我们今天讲企业经营实力、讲产品质量是相通的。体验营销其实是就是对一家企业综合实力的展现,其本质就是做好服务,提高企业的服务标准,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只有做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本,从企业产品的研发去改进,从团队员工的服务标准去完善,用户才会有好体验,企业才会走得更长远。

康家深知其中的奥义,因而把生意从河南巩义做到了陕、豫、鲁三地,以盐、粮、棉为主业,兼顾药材、内河航运、地产等领域,最终形成了“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局面。

康百万庄园的留余文化: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康家世代读孔孟之书,行孔孟之礼,因而进入商界之后,儒家文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的经营指导思想。不管是在河防整修等国计民生的大事上,还是在赈济灾民、修缮学堂等造福一方的善事上,康家都主动请缨,以“达则兼善天下”的理念,以百姓之心为心,不断服务社会,不断让利于民,不仅改变了世人“无商不奸”的世俗眼光,而且为康家的经营积攒下了无价的口碑。

而这一切的表现最终都要归结到留余的精神上来。康百万庄园内有一块由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留余匾”,这块牌匾的造型独特,看起来像一面展开的上凹下凸型的旗帜,其中上凹意为“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廷”,下凸意为“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

康百万庄园的留余文化: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牌匾上有一则《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留余匾”在当时是康家用来教育子弟的一块家训匾,但其实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这一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孔子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做事守中,不偏不倚的品德才最高明。这种“不偏不倚”来自于权衡与中和,既要保留对的一面,又要舍弃不对的一面。放在体验营销的背景中来看,就是寻找利益与服务的平衡点,让消费者尽可能觉得物超所值。

中国人一直都不推崇完美,早在《周易》中,古人就说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也曾表示,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

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可以说,“留余”的精神,正是“康百万家族”得以长盛不衰的本源所在,而作为中原后代的我一直以来,也都将“留余”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以及经营企业的准绳与原点。

“留余恒久远,一脉永流传。”留余思想中“服务社会”“让利于民”“审时度势”“可持续发展”等理念都与现代管理思想不谋而合。留余文化倡导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最终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恰恰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终极目标和归宿。这种责任,既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包括社会责任。

中国的这种留余文化,和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所倡导的利他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稻盛和夫认为,“利他”才是企业经营的起点。自利是人的本性,没有自利,人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同时,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没有利他,人生和事业就会失去平衡并最终导致失败。

康百万庄园的留余文化:马跑千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说道:“在弱肉强食的商业世界里,我整天把利他、爱、为人着想之类的话挂在嘴边,不免有人质疑我老是把话说得那么漂亮,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其实,我一点也没有假借巧妙话语来掩饰内心企图的意思。我只是想把自己所相信的事情拿出来与人分享,也顺便告诉自己要好好实行下去罢了。”

“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不论是为商、为政,还是为学,其先决条件都是为人。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利己,利己不是罪恶;但是世界上也不能够没有利他,利他也不是乌托邦,而是文明进步的一种精髓。具有利他精神的文化变革是企业竞争力升华到更高阶段的重要标志,也是商业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