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追憶堯茂書

翻開歷史的一角,泛黃的畫面中一名身穿紅衣的男子正孤身一人划著"龍的傳人"號橡皮船在滾滾長江的波濤洶湧中奮力搏擊,他的前路是未知的,但他的眼神卻無比堅定。在壯闊無垠的長河中,獨筏孤影無比渺小,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卻顯得那麼偉岸。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追憶堯茂書


長漂英雄堯茂書

他的名字叫堯茂書,四川樂山人,是西南交通大學電化教研室的攝影員。1985年,當他聽聞美國將派“激流探險隊”於秋天從長江源頭漂流而下的消息,早在1979年便萌發漂流長江念頭的堯茂書決定捷足先登漂流長江。他說:“漂流長江的先鋒應該是中國人!征服中國第一大河的第一人,應該是炎黃子孫!”帶著這樣的一份信念,這名有膽有識的年輕人,成為萬里長江漂流的探路者,揭開了長江漂流的第一頁。

關於英雄堯茂書生前的資料在全國各大媒體有大幅刊載,但是為了進一步廓清當年英雄堯茂書在玉樹境內留下印記的時間、事件的邏輯關係,確認和還原事實,3月14日,記者跟隨稱多縣委宣傳部、民創辦的工作人員來到稱多縣歇武鎮直門達村採訪。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追憶堯茂書


堯茂書紀念碑

在通天河架起的三座大橋旁,兩座石碑靜靜地佇立在浪花像蓮花般盛開的清水河岸,碑的正面鐫刻著“首漂長江勇士:堯茂書紀念碑”。據瞭解,稱多縣民族團結創建活動一直致力於通天河民族團結綜合教育基地建設,深度挖掘通天河大橋周邊民族團結事蹟,將其打造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教育基地。教育基地的建設旨在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用身邊人說身邊事,讓各族幹部群眾“身臨其境”體驗歷史,弘揚民族團結主旋律,唱響共同進步最強音。而堯茂書的事蹟作為教育基地重要板塊,上至縣委主管領導下到創建辦工作人員高度重視。因之前樹立在通天河畔的堯茂書紀念碑現存於成都建川博物館的長江漂流紀念館內,為紀念這名長漂試水人、偉大的探路者,稱多縣委、縣政府重新複製了一座紀念碑立於此處。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追憶堯茂書


採訪組人員在通天河邊堯茂書紀念碑前合影

在紀念碑的背後便是與堯茂書有著千絲萬縷、無盡羈絆的長江。春日的江水一改夏日的奔騰洶湧,在高原冰雪還未消融前,顯示出了它寧靜婉約的面孔,泛著藍綠的光蘊,碧綠的顏色如鑲嵌在其中的綠松石。立碑者雲:帝堯後裔,樂山茂書。庚寅已卯,世添一虎。供職交大,神往長江。立志征服,異邦欲動。炎黃子孫,豈甘落伍。漂流先鋒,非我莫屬。勁風逆流,巨浪如撲。獨面狼群,時搏浪谷。全國支持,民眾歡呼。精神巍巍,不懼險阻。金沙觸礁,魂歸千古。喚起國人,勇對萬物。壯士英魂,光耀華土。三十載後,中流砥柱。有風支隊,重博險途。揚我國威,振我民族。泱泱中華,何止茂書。承前啟後,永不停步。復興之夢,引領奔赴。

正是微風捲起歲月,江水嗚咽訴說……

早在堯茂書還未來到長江源前,當他一次意外地發現中國國家考察隊拍攝的《長江》畫冊時,他的心被強烈地震撼了。從此,長江源頭旖旎的風光深深印在了他的腦海中。

1985年6月11日堯茂書到達長江發源地——格拉丹冬姜根迪如冰川腳下,把五星紅旗和西南交大校旗插在冰川上,“多少年了,想不到我這一輩子真的到了長江源頭”,此時,難酬蹈海亦英雄!6月24日,300公里的沱沱河漂完,堯茂書告別他的三哥堯茂江,開始了一個人的漂流,勇敢者的探路。

7月6日,堯茂書在日記裡寫道:“在船上選好角度,拍了照。只聽前面水聲大吼,吃驚不小。匆忙繫好機子,躲也來不及,只見波浪排山倒海向我壓來……我奮力划槳,越過浪峰,又陷進浪谷,一個幾米高的飛浪對著船首劈來,我心想‘壞了!’波浪湧進船艙裡,將我一身打溼,艙中積滿了水。我拚命划槳,全身神經集於一念:‘翻過浪’。”終於,堯茂書戰勝了激流,他稱7月6日為最驚險一日。

7月16日下午4時,堯茂書終於闖過了通天河,勝利完成了長江上段人跡罕至、氣候極為惡劣的1187千米的航程,到達川、藏、青三省區交界處的直門達。他在直門達水文站作短暫的休息後,來到通天河守橋班的崗哨。在那裡與守橋班的戰士同吃同住七日。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追憶堯茂書


勇士罹難處

7月24日,堯茂書的橡皮船到達距直門達約65公里處的金沙江通迦峽,不慎觸礁翻船。

出師未捷身先死,壯舉彪炳青史。堯茂書在漂流33天、1270公里後,長眠於萬里長江的滾滾波濤之中,年僅35歲。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追憶堯茂書


“為毛主席守大橋”的通天河守橋班老班長元丁

在當天的採訪過程中,記者見到了當年通天河大橋守橋班的兩位老班長,80多歲的元丁老人和75歲的昂尕老人,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兩位老人記憶深刻:“當時看到他(堯茂書)隻身一人漂流到此處時,我們都被他的勇氣折服了。他來到哨所後,給我們看了他的相關證明,我們為他專門騰出了一間住所。他是漢族,但和我們一起吃糌粑、吃乾肉,很隨和。雖然我們不怎麼聽得懂漢語,但是他看到每個人都是樂呵呵的,與我們相處的很融洽。那七天我們和他同吃同住,臨走時我們送他一些乾糧,依依惜別。不想幾天後就聽到噩耗,說是他的橡皮船在石渠縣奔達鄉滿真村附近觸礁而亡。當時我們守橋班的人都為此惋惜,傷心了好多天。”

尋著堯茂書最後的漂流歷程,記者與同行的工作人員還有兩位老班長一同沿通天河而行,直奔石渠縣奔達鄉滿真、奔達、陰巴、呷巴等4個村。這裡民風質樸,如同玉樹村落。滿真村支部書記格扎一直全程陪同。通過村民的引路,我們來到堯茂書的罹難處——通迦峽這段深谷險塹,因此處山石狹窄又被稱為“瑪直日窩東坡”,漢語意為“山羊一躍能跳過的懸崖”。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追憶堯茂書


採訪組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奔達鄉陰巴村

通天河畔平靜的江流在這裡變了模樣,開始奔騰咆哮起來。天氣陰沉著,兩位年過古稀的老人依舊精神矍鑠,爬上陡坡緬懷這位35年前的舊友。同行的人默默不語,望著飛流湍急的江水,懷想堯茂書當時的勇氣和魄力。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追憶堯茂書


採訪組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奔達鄉呷巴村

堯茂書就這樣勇敢地投入到他摯愛的江河的懷抱,他不怕犧牲,敢為人先的漂流精神卻仍然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一代代人的人生。在熱血沸騰的年代,堯茂書的行動喚起了當代中國人的探險意識和愛國熱情。他如同長江源頭最初融化的第一滴春水,匯進千流百川,變成滾滾波濤,以排山倒海、催枯拉朽的不可阻擋之勢,衝向大海,衝向這個世界。一時間,全國掀起了一股漂流長江的熱潮,不少有志青年紛紛要求繼承堯茂書未完的事業,完成首漂長江的壯舉。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追憶堯茂書


採訪組在滿真村

終於在1986年,一支由漂流隊員、科考人員、公安武警戰士、隨隊記者和後勤人員組成的中國長江科學考察漂流探險隊(簡稱科漂隊),實現全程漂流6380公里的世界第三、中國第一大河的夢想,長江漂流不僅成為每一位親歷者的一段傳奇經歷而永世難忘,也成為中國上世紀80年代的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英雄不死 精神千秋—追憶堯茂書


採訪組在四川省甘孜州石渠縣奔達鄉奔達村

堯茂書在通天河流域留下了故事,留下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一段佳話,每每回想他在通天河民兵守橋班的日日夜夜,他彷彿還在那裡與守橋班的民兵一起徹夜長談,談笑凱歌還。他也不曾想到,多年後長江源頭的人沿著他的行跡,緬懷他的功績。他已經成為通天河沿岸民族團結的象徵,豐富了守橋班“金錢買不通的鐵卡子”精神內涵,同時站在歷史的三座橋上見證玉樹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走進新時代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