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有形物质决定无形物质还是无形物质决定有形物质?请举例说明?

刘捷民31


广义地讲,一切物质都是有形的。形就是质量、就是体态、就是实体,也就是表现! 如果没有表现的“空无“的东西,你怎么定义它是物质呢?!只不过,对物质实体的存在有个,人类认识的过程而矣。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类认识存在的微观、宏观物质,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罢了! 所以,有形、无形物质,都应该是“物质“。它们之间不是谁先谁后的什么“对立统一"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 也不是什么哲学问题。而是人类发展的认识问题,也是人们分科、分学去认识物质的问题。站在不同的学科上,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的方法,和知识问题。比如站在物理、化学、生物、生命学上,各有各的阐述、认识、方法、规律的认知、相互连结、相互认证、相互影响,深化其认识的问题,等等丨以推进科学、实践的知识的进步与发展!


永柏惠远


宇宙之间,既有有形物质,也有无形物质,有无相生,无形决定于有形。譬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转动它。这只“无形的手”决定着有形地球的命运。倘若是这只“无形的手”不再转动,哪怕是瞬间停止,地球将有发生意想不到的大灾难——山崩海啸。

《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既然来自于无,理所当然被无所决定。而“无”与“有”实则一体,有无相生。

人之一身,头颈躯干四肢,五官七窍,五脏六肺,奇经八脉,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穴位,有形无形,乃是人心为主,都被无形的人心所控制和决定。人心若易怒发无明之火,喜怒无常,则导致心脑血管生病;人心若是好色,则导致肾精虚亏,阴盛阳衰……所以说,养生即是养心——养这颗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心。

当下之世,世人有时只注重有形的,而忽略了无形的,舍本逐末,或以假为真,造成了一些不可估量的损失。譬如,诸多不治之症,像艾滋病、癌症、白血病,等等,事实已经证明,若是只从有形的肉体上,进行手术或其它治疗,则难以治愈。因为病根不在有形的肉体上,而在于无形的心上。只有治心,才能治愈,这种通过治心而病愈的案例,并不鲜见。

茫茫宇宙,苍苍天地,无边无涯,有形无形并存,人身即是宇宙,彼此相通。毋庸置疑,

虽然科学昌明,可以上天入海,但是,面对无形世界,还是显得有些一筹莫展。好在来日方长,希望随着科学的不断探索,进一步拓展更大的空间,逐渐打开世人的眼界。


一真讲堂


阴阳理论系哲学的最高理论,太极生阴阳,阳中藏阴,阴中藏阳,藏之于内则无形,显之于外则以形现,因而无形与有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也是一对因果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无形是看不见的,有形是可见的,那么够竞谁决定着谁?这个问题相当的复杂,试举例简单说明一下,为什么商场会火足?(无形信息),因为商场尖形设计属火,大红色外墙属火,犯高压线煞属火,这是形现,所以火足,这是无形信息所藏。

所以把无形的转化为有形的去探索预知未来信息吉凶,对指导人生科学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价值意义。



周华易学工作者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所以,不妨先请教题主,题目里的“物质”指什么呢?“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又各自指什么呢?

都搞清楚了,才好讨论谁决定谁。

一般说,“物质”可以从两个层面定义——自然科学层面和哲学层面。

就自然科学层面的“物质”来说,又可以分类,就是说,不同的自然科学学科,对“物质”的定义是不同的。

1,比如物理学。

物理学对自己所研究的“物质(matter)”,所下得定义是——指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

这类“物质”,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超固态、中子态六种常态。也包括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及费米子凝聚态、夸克-胶子浆等新的物质状态。

这些“物质”中,哪些是有形的,哪些是无形的,谁决定谁呢?

2,比如化学。

化学对自己所研究的“物质(compound)”,所下的定义是——指任何有特定分子标识的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

这类“物质”,包括整体或部分地由化学反应的结果产生的物质,或者天然存在物质的任何化合物,以及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团。化学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含其中添加剂、杂质)、副产物、反应中间体和聚合物。独立存在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原子结合形成分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这些“物质”中,哪些是有形的,哪些是无形的,谁决定谁呢?

3,再比如交叉科学。

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叉科学。所谓交叉科学,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边缘交叉领域生成的新学科。

如物理学与化学的交叉,形成了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形成了生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形成了生物物理学等等。

这种学科交叉研究(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体现了科学向综合性发展的趋势。同时,也对其研究的客观物质对象,有了新的“物质”定义。这样的新定义,不是对原有定义的否定,而是对原有定义的新诠释和深化。

这些“物质”中,哪些是有形的,哪些是无形的,谁决定谁呢?

所谓“有形”,大概只能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如果“看不见,摸不着”,就是无形了。

按照这样的“标准”,对于自然科学里的“物质”,似乎不难区分哪些是“有形”的,哪些是“无形”的。

问题在于,这种区分,是一种非科学的标准。

例如,物理学中的“场”,可以算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又可以使其“看得见,摸得着”。

例如,放射线,通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其不仅确实存在,还可以在类如X光片上留下明显印记。

再例如,空气中的水分子,天气预报中有空气湿度这一项,潮湿闷热的时候,甚至达到90%。可是,你“看得见,摸得着”吗?谁能一把攥出水来?可是,空气中的水分子是确实存在的。下一场大雨,雨过天晴,空气一下就清爽很多,因为,空气中的很多水分子变成了雨滴落地了。

所以,“物质”的“有形”和“无形”,是相对而言的。相对的,是人类现有的感官觉察能力。

觉得是“无形”的“物质”,人们借助科学手段,能够延展自己的感觉器官,如射天望远镜、电子显微镜、各种特制仪器等等,然后,就把“无形”变为“有形”了。

就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来说,只有现在的人类发明的仪器及科学手段还达不到的领域,而没有不可认识和以后达不到领域。从这点来说,自然科学的“物质”,只有还没认识的,而不存在“无形”的。

当然,这种探索是无边界的、不可穷尽的。或许,可以把人类还没认识的“物质”,称作是“无形”的。

即然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严格说来都是“有形”的,也就不存在“有形”和“无形”谁决定谁的问题了。

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物质”,呈现的,是一种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说,一因多果、多因一果,互为因果,错综复杂,很难说谁决定谁。

例如,38亿年前,地球上产生了最初的生物——原核生物,就是现在还存在的细菌,包括人们经常见到的蓝绿藻。这种生物,不需要氧气。当时地球表面,极度缺氧。正因为缺氧,这些原核生物才得以生存繁衍,所谓繁衍,就是分裂。但随着地球地质的相对稳定,蓝绿藻一类的原核生物大量繁殖。它们有一项强大的功能,就是吸收阳光,光合后产生氧气。地球大气中含氧量的增加,蓝绿藻立下了卓越功勋。

空气中含氧量增加了,于是从原核生物中演化出了真核生物。真核生物靠吸氧生存发展。可是,一些厌氧的细菌,则受到了抑制,不能无限制地发展了。

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10亿年的光景。

后来,又经过约20亿年,从单细胞的真核生物中,演化出了多细胞真核生物。多细胞真核生物包括了三界——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再加上原核生物界、单细胞真核生物的原生生物界,构成了到现在为止的生物“五界”。

植物的产生,使地球上的光合作用大大加强,空气含氧量进一步增加。出原核生物外的其他四界的生物,可以畅快地呼吸。

同时,植物还为草食类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草食类动物,又成为肉食类动物的美餐;真菌,大多寄生在一切适合其生长的地方,包括寄生于植物和动物的身体。

在人类产生之前,动植物与环境,基本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平衡关系。而人类的强势,越来越是这样的平衡被打破。

如果说,真有哪种“物质”决定着地球的命运,也就是不自觉的、过于贪婪的人们。

最后说一下,“物质”还可以从哲学的层面概括。

上面说到的自然科学中不同的“物质”定义,有没有共同特性呢? 有。

谁来给这些自然科学的“物质”的共同特性进行总结和概括呢?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个“物质”定义,概括了所有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就是说,所有自然科学学科所研究的“物质”,都是不依赖人的感觉的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没有任何例外。

任何概念,都包括内含和外延两个方面。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也一样——内含,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外延,则是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的一切“客观实在”。

就哲学的“物质”概念来说,既包含了人类已经了的“有形物质”,也包含了还没能认识的“无形物质”。但不管“有形”还是“无形”,这些“物质”的根本特性,都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性”。这些“物质”之间,也是普遍联系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说谁决定谁。仅此而已。


一老沈一


有形物质如肉体,是我们可以触摸和把握的;无形物质如心灵,是无法触摸和把握的。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把心灵用手拿起来,触摸一下,握一握其质感。

心灵并不完全是大脑,虽以大脑神经为基础运行,但并不完全是神经网络本身。

就像电视画面,并不单纯是电子元器件本身一样。

电视画面是外在世界的东西通过电视播放的产物,就像我们播放我们的记忆一样。

所以说大脑神经,并不完全等同于心灵。

肉体和心灵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比如肉体的痛苦决定心灵的痛苦。心灵必须要想办法消除痛苦,才能摆脱痛苦。

但是无病无灾吃饱喝足后,心灵反过来又决定着肉体的方向和动作。

比如找一群朋友聚一聚喝酒解闷儿。

然后醉得不省人事后,心灵依然被肉体的状态决定着。

吃喝拉撒,解决肉体需求,世人皆同。重要的是当心灵可以决定肉体时,心灵如何决定肉体前进的方向和动作,这决定了人们的人生境遇、祸福荣辱。


安永平谈哲学


又是个哲学上争论的问题,当你承认有形物决定无形物,就等于承认了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物质决定精神,你坚信唯物论。如果你说无形物决定有形物,也就是你承认了凴主观想象就能决定大自然中的一切,岂不是你坚信的是唯心论。当然何对何错,大多数人都明白,在此不做争论。信仰自由,隨便。

我只想举个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当我们面对旷野看到一棵开满黄色小花的桂花树,而且又闻到扑鼻的香气時,脑海中就会浮现出桂花树的形状,这就是有形的桂花树决定了脑海中桂花树的概念,是有形决定了无形。假没我们让一个人用笔画出他从未見过的东西,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画象,就如同迷信人说的妖魔鬼怪,因为谁都没见过,怎能说出或画出它的形状。因此,唯物论是认知世界,唯一正确的选择。


老兵4200


首先无形物质与有形物质统一于物质。

那么这统一的物质存在又是什么呢?“通天下一气之耳。”这就是说宇宙统一存在的物质就是气。是宇宙中极精微粒子。而气的存在具备有无的阴阳两种性能,因此就构成了无形物质与有形物质两种存在方式。然而此无形物质与有形物质是如何统一为一体的呢?

所谓的无形物质实质就是阴性的二维世界基本气粒子凝聚结合组成的形形色色的量子体,它们在宇宙螺旋循环运动的类聚效应影响下,类聚结合构成了无数种基因结构的生命体象,他们以气态的方式,虚无缥缈的游弋在宇宙空间中组成了阴性纷纭万象的二维世界。是先於我们三维物质世界存在虚无的镜像世界。这种镜像世界的存在就好比是宇宙先天自然录制的光盘在运动。光盘中各种类型生命体象运动辐射能量的行为乃表现信息存在方式。用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话来说就是气场象,或曰无形物质,暗物质。信息象运动随着时间的积累,运动速度的加快,信息基因量子类聚象的密度必然加大,便跨过了72度的阴阳界(7)线(2),由量子类聚的无形物质再度凝聚生成为有形物质。这种现象实质是信息运动(光盘)指令下的复制行为。为镜像二维世界信息气映射凝聚生成三维时空物质的行为。这里的信息类似于人类的意识,具有能量特征。

如此一来无形物质的二维世界乃表现为信息存在方式。为形而上的道。有形物质的三维时空则表现为物质存在的方式。为形而下的器。相应宇宙则集中表现为信息与物质并行存在的两种方式。而统一这两种存在方式的乃是二者其中流动的能量,即气物质。

如此说来在宇宙中是无形的物质即气场信息(类似于宇宙意识)生成有形的物质,而不是有形物质生成无形物质。也就是说有无统一的气物质先在天成象(信息),而后在地成形(物质)。

通俗的说来,先气聚成云彩象,而后下雨成水形。


易境2


我认为为回答这个问首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就纯粹的物质而言,应该用古代道家老子的一句话来回答是“有无相生”,有和无是统一相生,如果把任何一个有形的物质物体无限的放大,放大从分子,到原子,到原子核,到夸克,一直无极限的细分下去,是难以有其固定形状,最后就是老子说的大象无形。并且宇宙间任何物质都不是静止,都无时无刻在运动着的,同时也如佛家所讲的,凡所见皆为虚相,就是我们肉眼所看到任何一个有形的物质都不是本来的真相的形体,物质本来的真相是老子所说的“道”的这样的物质能量,道无形,无相,无名却化生万物,为万物之母,所以老子说有无相生,不仅我们每个人都是活在有和无相生的世界中,而且任何物都是有无相生而相互依赖而存在。显而易见,有形和无形的物是相互统一而存在,就如道家所说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转化,相互生成。

第二,如果拿人类社会的活动来说,有形物质决定其无形的精神文明的产物,因为人类的精神文明都人类思维创造出来的无形精神财富,先有人类这个主体的创造者,然后才有人类创造的无形精神文明,知识,文化,思想等这些无形的精神财富!这是从人类精神文明产生的根源来讲。但是人类的精神文明是不断的向前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积累促进人类社会活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拿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说,有形的物质和其精神文明来说,有形决定无形,如生为女人就会具有女人方面的特征,同理男人具备男人方面无形的特征,一块有形的石头会蕴含其石头无形的特征。

可见,有形和无形之间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决定概念,是相对的,相互的影响和决定!



村山居士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是物质决定意识;无形物质决定有形物质。

因为,“物”告诉我们,是“牛”决定“不牛的“勿”。牛在中华文化、应用数学、龙中属第二位、牛,代表人龙的牛鼻子呼吸氧气,万物万“象”就指这个。《道德经》说“大象无形”,所以说,是无形物质(“牛”气)决定(“勿”牛气)的有形物质。

举例:人的生命存在,是呼吸无形的氧气物质决定整个身体的有形物质。

造字原则详见《大众龙学》《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前面的“说明”。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现,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观念的、政治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原始氏族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费的关系为基础,社会秩序由氏族成员按历来习俗进行调整,因而没有专门的武装集团和暴力机构这样的政治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反抗,相应地形成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具有强制手段的政治上层建筑。每一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都是适应自己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历史继承性。政治上层建筑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独立力量。观念上层建筑,特别是哲学等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比较远,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经济基础的要求。但它们归根结底都是由经济基础所产生。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上层建筑的性质不直接决定于生产力而决定于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便会产生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封建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地主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以资产阶级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则决定了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化,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或慢或快也要发生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内经济基础的量变和部分质变,决定了上层建筑要发生相应的量变和部分质变。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为另一种性质的经济基础所代替的根本质变,决定着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上层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变化的过程不尽相同。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一般较快,而观念上层建筑的变革则一般较慢。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积极地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成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力量,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同时向阻碍、威胁自己经济基础发展的其他经济关系、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政治上层建筑运用强制手段,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围内。观念上层建筑则利用舆论工具,论证自己经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规范和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动。统治阶级凭借整个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本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