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南京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十個朝代曾相繼建都於此,可謂盛極一時,然而世事更迭、國運流轉,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伴隨著朝代興亡,南京城也歷盡滄桑,東吳孫權的太初宮、南朝陳後主的臺城、明初的紫禁城大都隨著政權的覆滅煙消雲散。如今除去那些斷壁殘垣,古冢丘荒,真正能體現南京故都風貌的,就要數民國建築了。南京現存的民國遺蹟有1000多處,中西合璧的建築群、巍峨壯觀的偉人陵、秀麗蒼翠的林蔭道,訴說著民國風華、百年盛衰。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河蚌繪·總統府舊址。

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寫到:“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

國父為何要定都南京

國父孫中山是無意中翻看一張美國報紙時,得知了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當時他正在美國丹佛一家餐館裡打工。此前孫中山一直在海外宣傳革命、四處籌款,依靠募集到的大筆捐款,他先後領導了“黃岡”、“鎮南關”、“黃花崗”等十次起義。早在1897年,孫中山就對起義成功後的定都問題有過考慮,他在與好友宮崎滔天的談話提出“一都四京”之說,一都即武漢,四京即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南京廣州、北京順天。可見孫中山關於首都的第一選擇應是武昌,這與當時的革命形勢有關。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創立中華民國的那些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11月7日,湖北都督府通電全國,邀請己脫離清王朝的省份派出全權代表赴武昌設立臨時政府。然而此時清軍屯兵江北,虎視江南,漢陽失守,武昌吃緊,湖北軍事形勢極為嚴峻。而與此同時,傳來了江浙聯軍於12月2日攻克東南重鎮南京的消息,各省代表精神為之一振,在武昌立即開會作出決定,將臨時政府設在南京。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河蚌繪·南京手繪全圖主城區部分。

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國外回來時,看到如此新形勢,就放棄了最初將首都設在武昌的考慮。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從此南京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一個月後清帝退位,首都問題再次成為南北方爭論的焦點。在當時的中國,就出現了兩個中心並存的局面:一個是清王朝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一個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黨人在南京的政治中心。孫中山支持將首都設在南京,目的是將袁世凱調出封建專制勢力強大的北京,在南京可以將其控制在革命力量的監督和掌握之下。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河蚌繪·總統府西院的孫中山臨時總統辦公室。

如今坐落在總統府西院的孫中山臨時總統辦公室還保留著當年的原貌,一張辦公桌,一個書櫥和一對沙發,陳設僅此而已。梅雨季節的風從敞開的窗子吹進來,一切都顯得簡單卻生機勃勃,牆上掛著他親筆手書的“奮鬥”二字,成為國父一生的精神寫照。就是在這間極其普通的房子裡,孫中山宣告了清朝統治的覆滅,簽發了許多重要的民主政令。陳舊的世界一夜間土崩瓦解,新生的民國在風雨後躑躅前行。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孫中山臨時總統辦公室。

孫中山在清帝遜位後便辭去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在任未滿三個月,還來不及對南京的城建作出規劃。1912年4月,迫於壓力的革命黨人作出重大讓步,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從1912年一直維持到1927年。


一份雄心勃勃的首都計劃

1927年,國民黨發動了推翻北方政權、掃除軍閥割據並統一全國的北伐戰爭,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國民政府於4月18日正式還都南京。南京人口迅速從36萬驟增至50萬,這使得首都建設迫在眉睫。同年10月,中華民國進入訓政時期,提出“訓政肇端,首重建設,矧在首都,四方是則。”1928年11月1日,南京國都設計技術專員辦事處成立。林逸民任處長,顧問為來自美國的亨利·墨菲與古力治,主要負責具體規劃工作。南京迎來了自六朝、南唐、明初以來的第四次建設高潮,奠定了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1928年的南京地圖,當時首都計劃還沒有實施,可以看到城北和城東的大片荒地,民居大都集中在秦淮河附近。

如今在南京博物館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張名為《首都規劃總圖》的手稿,制定者為美國設計師墨菲和中國建築師呂彥直。在這張八十多年前的規劃圖上,中世紀的古都第一次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功能分區。城市佈局沿同心圓式漸次展開,中央行政區、工業區、住宅區、商業區、文教區、公園等區域環狀分佈,林蔭大道、環城大道、道路環島、街心廣場點綴其間。規劃中,中山門外紫金山南麓為中央政治區;傅厚崗一帶為市級行政區;長江兩岸及下關港口為工業區;主幹道兩側和明故宮、新街口一帶為商業區;鼓樓、五臺山一帶為文教區;山西路一帶為新住宅區。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河蚌繪·參與制定規劃的中國設計師呂彥直,也是中山陵的設計者。

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規劃藍圖,規劃的中央行政區面積超過了美國國會山,而城市主幹線中山大道的長度也超過了當時號稱世界第一長街的紐約第五大道。藍圖新建築的形式作了明確規定:以“中國固有之形式”,發揚“吾國美術之優點”為的原則,政治建築當突出古代宮殿優點,商業建築也要具備中國特色。1928年8月,南京第一條柏油馬路中山大道的動土,標誌著《首都計劃》正式開始實施。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河蚌繪·《首都計劃》的分區示意圖。

1928年築燕子磯馬路;1929年築黃浦路、中山門馬路、環湖路、中山路、朱雀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1930年築太平門路、熱河路;1931年築上元路、山西路、白下路、太平路、玄武湖路;1932年築漢中路、中華路、雨花路;1933年築考院路;1934年築江邊馬路、國府東箭道馬路、雲南路、建康路、中央路。這些幹道最寬路幅達40米,特別是以中山大道為代表的寬闊林蔭道與沿途眾多形形色色的近代建築,形成今天南京舊城的總體格局。截至抗日戰爭前夕,南京的城市格局有了明顯改變,初步呈現出現代風格,城市人口增至百萬以上,成為當時中國最漂亮、整潔而且精心規劃的城市。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首都計劃》文本。

在道路名稱的設定上,城北道路以山西、湖南、察哈爾等省名命名;城中道路以北平、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命名;而城南道路則以南京舊稱命名。東西向用南京的歷朝舊稱:建康、集慶、金陵、白下、建鄴、升州、秣陵;南北向擇取清溪、上元、太平、洪武、莫愁、朱雀、鳳遊。相比後來的城市建設,首都計劃自開展之初就蒙上了濃重的懷舊色彩,進而擁有了一個美學上的稱謂:民國氣質。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中山北路附近的行道樹法國梧桐。

南京中山路的營造,一場葬禮帶來的城市主幹道

漫步中山路,印象最深的就是頭頂上那些遮天蔽日、交相抱握的梧桐樹了。這些大樹很多都身經戰火和時局變遷,成為南京百年滄桑的見證。然而近年隨著道路的拓寬和地鐵的修建,這些梧桐樹正在急劇減少,實在是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河蚌繪·南京市長劉紀文。

中山路起自下關的中山碼頭,終結於紫金山南麓。這是國民政府1927年還都南京後修建的城市主幹道,主持修建的是南京第一任市長劉紀文。1925年3月12日,國父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遺願是歸葬南京紫金山麓。為此國民黨在紫金山圈地8萬平方米修建中山陵,年輕的設計師呂彥直設計施工,中山陵主體建築採用了中式大屋頂和西方石頭建築結合的風格,天藍色的琉璃與兩旁的雪松融為一體,是民國建築中的精品。1929年春天,中山陵主體完工,為了迎接國父靈柩下葬,一條連接碼頭與中山陵的道路必須提前完工,這是“奉安大典”的配套工程。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竣工不久的中山陵,還可以看出平面呈鍾型,現在樹木茂盛了,形狀就擋住了。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肅穆的中山陵。

此前的南京只有張之洞在1894年修建的一條石板路,僅能通行人力車和馬車。新市長劉紀文上任之初就抓住孫中山奉安大典的機會,修築迎櫬大道。施工期間,他由於拆遷問題引起各方不滿,市民請願團靜坐示威此起彼伏。於是劉紀文率先拿坐落在新街口的蔣介石府邸開刀,他親自前往蔣宅談判,幾番較量後終於說服了蔣介石,將房子拆掉一半來修建路,這樣老百姓也就同意了拆遷的決定。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挹江門原為連接下關碼頭的單孔門洞,修中山路時擴建為三孔,挹江門三字為戴季陶所書。

在劉紀文雷厲風行的主持下,這條全長12公里、寬40米、瀝青路面的中山大道,僅僅用時九個月就全線貫通。中山大道竣工後,劉紀文又從上海法租界購得數千株懸鈴木種植在兩旁,成為南京第一批行道樹。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南京新街口老照片。

新街口是南京著名的商業中心,而在1929年之前只是一片冷清的舊街區,沿街房屋後面還有不少空地及池塘。中山路的建設徹底改變了這裡的風貌,寬達40餘米的幹道在此交匯形成環形廣場。之後四周相繼建成了國貨銀行、浙江興業銀行、交通銀行、中央商場、大華大戲院、新都大戲院、福昌飯店等眾多設施,一躍成為新的商業中心。如今的新街口早已被金陵飯店、南京新百、南京金融中心這幾棟摩天大樓所環繞,昔日的民國建築已顯得低矮陳舊,唯有幾經變遷的孫中山塑像依然屹立在道路中央,繼續守望著這座城市。

探訪南京的民國建築(1)·凝結著光榮與夢想的《首都計劃》

河蚌繪·陵園路。

中山路原貌保留最好的是從中山門通往紫金山一段,九十年間的歷次道路改造都繞開了這裡。平日間道路上車流不多,法國梧桐環抱的綠色隧道望不到盡頭。徜徉其間,民國典雅內斂的氣質撲面而來。正如劉紀文在中山大道動工時說過的那樣:“這個城市已不是水泥森林,它將成為一件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