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所说的“书归晋唐”,其核心实质指什么?

龙门四品


中国书法中“书归晋唐”一说法,在寒柏看来应该是有这么几方面的含义:⑴中国书法中的“隶书”、“楷书”、“草书”及“狂草”等字体的发展演变,均与晋、唐有密切的关系。⑵晋、唐的书法大家很多,在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上都有其作出的贡献和相当的地位,如钟(繇)王(羲之)字体、颜(真卿)筋柳(公权)骨等等。③另外,关于汉字书法人才的专门学校,也开设于唐代。下面,寒柏具体解释一下对上述几方面的总结和论述:


书法字体“隶书”、“楷书”及“草书”、“狂草”与晋、唐的关系

一. “隶书”与“楷书”的发展演化:

“隶书”也叫“隶字”、“左书”,是一种为适应急速书写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

其始于秦代,经过汉朝的发展加工,成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字体。到了魏、晋,更是从中发展演变出“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代,通行到现在。

晋朝卫恒的《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

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古文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的效率。因此说,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二. “草书”和“狂草”与唐代的关系:

“草书”是为书写方便迅速而产生的一种字体,是“草隶”、“章草”、“今草”和“狂草”的统称。

在汉朝初年,通行草隶,就是草率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书法,名为章草;到汉朝末期,据传是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到了唐朝,又产生了狂草,不仅一字一笔而成,甚至字字钩联,很难辨认。

“狂草”,草书的一种,也是草书中最放纵的一体。相传渊源于东汉张芝,开派于唐朝的张旭,得名于唐代怀素。其特点是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为中国书法艺术创造了独特的风格。

唐朝中期的大书法家怀素著名的自叙帖,字体就属狂草。怀素融合篆书笔法而有所创新,字体刚劲有力而又宛转自如;在行款、字体结构上,那是大、小、斜、正互有呼应,整体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可比李白的诗歌一样,有一种古典浪漫主义艺术。但狂草不易辨认,故流行不太广。



晋、唐书法大家和“钟王颜柳”

一. 什么是“钟王颜柳”?

“钟王颜柳”,指这四人书法的流派或风格特点。

【钟繇】: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常三国时期魏国的大臣,书法大家,世称“钟太傅”。

善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其长、兼善各体;尤其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与晋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其没有流传下来的真迹,宋以后的法帖所刻,都是根据晋、唐人的临摹本而来,有《宣示表》、《贺克捷表》、《力命表》、《荐季直表》等。

【王義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人,居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其早年师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见了很多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博釆其长,精研体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增损古法,改变了汉、魏质朴的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

书法评论家以为其的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是千变万化,纯出自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刻本甚多,有《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等;存世摹本、填本墨迹有《快雪时睛》、《奉橘》、《丧乱》、《孔侍中》等帖。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今西安)人,唐代书法家。开元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平原太守等。

书法初学褚遂良,后从张旭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是端壮雄伟、气势开阔,古法为之一变;其行书亦刚劲多姿,开创了“二王”(即父王羲之、子王献之)以外的新风格,世称其字为“颜体”。

遗著有《颜鲁公集》,墨迹有《祭侄稿》等,传世碑刻以《李玄靖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争坐位帖》等较为著名。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卿。

其善于工书,楷书尤其知名。初学王羲之,遍阅近代笔法;而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书法遒媚劲健、自成一家,后世学他的也很多。

传世墨迹有《送梨帖跋》,碑刻有《玄秘塔》、《金刚经》、《神策军碑》等。

—— 颜真卿之字多筋,柳公权的字多骨,故曰“颜筋柳骨”。

范仲淹在《石曼卿》云:“延年之笔,颜筋柳骨,散落人间,宝物神物。”



二. 其他晋、唐著名书法大家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世称“王大令”。别创“破体”(新体),南朝宋、齐、梁期间的人,大多崇尚他的书体;唐宋以来的书法家,也大都受其影响,与其父并称“二王”。

【卫夫人】:姓卫,名铄、字茂漪,汝阳太守李炬的妻子,东晋著名女书法家,世称“卫夫人”。善工书,隶书尤佳,师从钟繇,妙传其法。王羲之少年时,曾从师其学习书法。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唐初著名书法家。偏工行草,晚年习正楷,与欧阳询齐名,并称“欧虞”。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初著名书法家。擅长书法,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禇遂良】:字登善,钱塘(今杭州)人,唐代书法名家。其正书丰艳,融会汉隶,行草亦婉畅多姿,自成一家。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

【张旭】:字伯高,吴(今苏州)人,唐代书法名家。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常常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时称“张颤”。

【怀素】:字藏真,为僧人,本姓钱,长沙人,唐代书法名家。初励律法,后精研勤学,秃笔成塚,以“狂草”出名。

另:唐朝还开办专门教习书法的学校,教授汉字书法的理论,称之“书学”。



——结语

综上所述,寒柏个人认为这几方面就是“书归晋唐”的原因所在。中国厉代都不乏书画大家,各体书法名迹也浩如烟海,只是在晋、唐更加人才辈出、发展更好而已。

注:参考资料有《米海岳书史》、《书后品》、《书史会要选编》等。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邮票及文史知识等方面。请关注@寒柏陇卧子,获取其他精彩内容。

寒柏陇卧子


“书归晋唐”含义颇丰。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晋时是中国书法的转折时期。

在晋以前,篆书和隶书大行其道。到了晋代,中国书法才出现楷书、行书和草书。形成了现在完整的书法体系。中华文化喜好追本溯源,“书归晋唐”这个“书”在这里特指楷、行和草这三种书体而言的。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专攻隶书的,你就不要去追晋了,应该追汉;你学篆就去追秦才对。

在晋代,真草行的书法都是实用的,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字记录和书信往来,不是刻意为书法而书法。从留传下来的作品看,字都普遍小,书风自然淡雅。

唐朝发扬光大了真草行。

在唐朝,真草行大放异彩。楷书代表人物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人。行书代表人物有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代表人物有怀素和张旭。可以说真草行三体在唐代达到了顶峰。虽然在唐以后,有人诟病唐楷,是它的出现,把中国楷书引入歧途的。理由是唐代的楷书是“馆阁体”的始作俑者。这种说法我不反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的。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

在晋以前,篆隶两种书法笔画与笔画之间,在书写过程没有一点联系,不讲究什么“笔断而意连”的。到了晋代,不管钟繇还是王義之,开始注重笔断意连这个问题。讲究笔画与笔画、字与字、行与行、甚至于整幅字之间的联系。这就形成了在行笔过程中韵律的出现,这个韵律同时还包含了字的大小、向背、轻重、跌荡和犄正等各种的组合方式。这是书法史上的首创。我在过去评论书法时从没有说过,今天第一次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书法是有形的舞蹈。唐人继承了晋代书风之后,形成了更高的标准:法度。这个法度主要指的是笔法和章法要求严谨,给人有刻意的感觉。

综上所述,"书归晋唐”的核心就是书法人要学习晋代的韵律和唐代的法度。


天中照心


書归晋唐,其实说的是书法文化的顶峰时期在于魏晋唐初。乱世多豪杰,动荡出名家。

魏晋时间是个文化主体在汉崩之后,大一统被打破。北方大族,南方世家,游牧文明开化的时期,多重思想迸发碰撞,在没有主体思想限制的背景下,各书胸臆,蓬勃发展的时期。

唐初亦是如此,唐朝初期,应该作为二元体系文明来看待。大量的胡人,粟特人,阿拉伯人,倭国人等各领风骚。国家的主流思想也是包容并举。走了不同,才会有趋同的动力。所以,我觉得此时也是形成文化勃发的好时期。

书法亦然。

先秦时期的文化可能在更朴质的层面上,更加丰富多彩。只是我们后人由于某些原因,难窥其繁。所以留下来的东西少了,就难以评说了。

个人以为,先秦之书如果能大量发现,重见篇章,定为惊世骇俗,新树一帜。




丢尾巴的猫猫


自古书者主张“尚古出新,意追秦汉,法归晋唐,弘扬传统”,是书法中“新古典主义”一直以来,人们喜秦汉晋唐书风,所见碑版、断碣、简牍、残纸无不研习。善隶书、篆书、章草。其实就是把这类字帖推崇为标榜了,而今近代更有好的出众的书法家,只是需要不断树立推崇而已!


康乐人间


大哥啊,那也得分什么体啦。篆书必须归秦前!隶书必须归汉碑!



睇瞴眰眼睛


晋唐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之源,只有追本溯源才能找到自己学习书法的门径。印宗秦汉,书归晋唐,晋唐书法乃中国书法之源。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核心地位,“二王”是中国书法成熟的表现,“大王”就是被汉魏文化熏染出来的书家,他 “书圣”地位的高度,可以支撑中国书法的所有领域。科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但人文领域的学科不一定就是越往后越发达,而有些学科反而越是发展越衰微,比如思想史,多少年来人们没有超越老子、孔子。书法艺术更是表现明显,篆书没人写过秦代,隶书没人写过汉代,楷书没人写过唐人,草书谁能超过张芝、张旭、怀素,行书更是没人超过“二王”,所以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一部人们不断追根溯源的历史,好像历史的车轮向回转。清代的华琳曾讲,唐后无书。如果我们真正了解晋唐文化,掌握了晋唐笔法,从晋唐哪一家入手都是正道,吃透一家后研习宋元以来的任何一家就会驾轻就熟,现在有些人直接研习宋元以来书家,就是取法乎下。陆俨少曾讲,学艺术的第一口奶很重要。我们要先求共性再求个性,学晋唐的字不会有毛病,它包括书法艺术最核心的技法。不能学疯子写的字,也不能学寒酸字。说的就是不能临习明清以来有些书家的字,可以去欣赏,但不能做为初学范本。


读心赏文


你好,非常愿意回答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晋唐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盛行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的书法家。现在书法上的风格是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流传下来的。书法的精髓和文化都是起源于那个时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临帖都要追随古人的书法风格,我想现在普遍的江湖书法,为什么登不上大雅之堂,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书法的精神也是传承的,传承的不只是书法,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之魂。我个人没事的时候也喜欢写写,不过说实话没有时间临帖,请大家写的不好请您见谅!








Sunflower散装英语


中国书法所说的“书归晋唐”,其实质是指笔法的问题。

晋朝是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颠峰期,几种书体到了晋代都已相当成熟。晋人“丰神疏逸,姿 致萧朗,崇尚清谈,专心艺事,视名利如烟云,以自然为法则,不激不励,风规自远”。所以说,晋代的书法韵胜度高。

初唐书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他们曾亲眼目睹过晋人之墨迹,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晋人的用笔、用墨以及神彩气韵,由于心摹手追的是真迹,所以临摹学习也容易上手。初唐后,魏晋人的墨迹已渐入内府秘藏,外人已不容易见到。当时流传的双勾本,一些好的版本,又为人所宝爱,密不示人,一些版本是一勾再勾,点画肥瘦失真,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还有一些伪迹本,不学尚可,一旦学了,积习反而难改。自晋唐后,笔法已式微,所以,黄庭坚说“学习晋代人的书法要从初唐入手”。说的也就是初唐书法家的书法,既有唐人的规矩法度、又有晋人的风范遗韵,由此入门,学成规矩,自可登堂入室。正如赵孟頫所说“得古人真迹数行,用心学之,便可名家”,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当下,书法学习回归晋唐,是书法的社会觉醒和文化内在力量的复苏,然而回归晋唐书法并非简单复制,其实质在于回归法度,在法度之中求美、求自由、求和谐的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心斋墨痕


书归晋唐的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最巅峰的时候就是晋唐了。

其中,晋代王羲之父子的行书和楷书名满天下,风流千古。

唐代的张旭怀素二人则是唐草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草书艺术的代言人。

除此之外,这两朝还涌现了大量的书法艺术大师,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将这一艺术形式发扬光大,达到了真正的顶峰。

因此这才有了书归晋唐的说法。[酷拽]


宸任之


书归晋唐,是说书法在技术层面、精神层面、书者本身这三个方面达到晋朝和唐朝标准。书法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晋代,从书体上来说,楷书、行书、行草开始慢慢成熟;从书法家来讲,章草有索靖、陆机等;楷书有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行书有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等;草书“草圣”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等。他们的书法在用笔的丰富上,可以说己经做到尽善尽美,为万世法,特别是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张芝被尊为“草圣”,光照万代。同时,除了技术层面之外,晋人的悠游文艺、潇洒风度、游山玩水、喝酒吟诗、真爱自然、放浪形骸、清谈悟禅等,使他们的书法作品超凡脱俗、气韵生动、格调高雅、潇洒神逸。这种悠游的生活和从艺方式为后代千千万万文人所追求模妨。唐代是书法另一个非常重要时期。因为李世民等帝王非常喜欢书法,同时确定科举制度,而且特别强调书法的人格和社会功能,使得书法空前发展,产生了许多书法经典和书法宗师。楷书方面,有褚遂良、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师,行书有孙过庭、智永等,草书有两个“草圣"张旭和怀素。其中尤其是颜真卿,他的楷书和行草书,是开拓性的,是继王羲之之后真正开一代书风的宗师式人物,对后代的影响足可以跟王羲之相提并论。唐代书法的精神层面上,与晋代是不一样的,他们强调书法家的人格要求,强调书法的社会功能,如果说晋代的书法家是文人书法、出世书法的话,那么唐代的书法是社会书法、入世书法。所谓“心正则笔正",把书法当成一个人格完善的重要的要求。总之,我们看到晋唐两代书法,无论是从书法的技术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还是书家素养本身,都成为后代的座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