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都是嫡出长子吗?哪个皇帝最有作为?

擒史凰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清朝初期,大原则上是沿袭明朝的继承制度。只不过呢,愿景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清朝十一位的皇帝(除努尔哈赤外)中,仅有道光帝旻宁、咸丰帝奕詝是以嫡子身份继承帝位的。

这其中,只有道光帝旻宁是以嫡长子身份来继承帝位,他的生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是嘉庆帝的原配嫡后。咸丰帝奕詝虽然身份上也是嫡子,可他的生母孝全成皇后钮钴禄氏在生育他时,身份还是贵妃,直至道光十四年钮钴禄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奕詝的身份才由庶子转换为嫡子,可却不是长子,庶长子奕纬一直到二十多岁才英年早逝。

当然了,大多数并不是他们不想要嫡子来继承,而是很多实际情况不允许他们实现嫡子继承帝位。比如顺治帝的两任皇后皆没有生育子嗣;康熙帝初立嫡子胤礽为太子,后来因事将他废黜;乾隆帝倒是个嫡子控,只可惜与富察皇后所生嫡子皆早夭,继皇后失宠形同被废之后,嫡子永璂也失去了帝心。况且,在雍正帝登基后,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为了规避诸皇子争夺皇位的问题,所以到后来,只有写在密诏里的人才是最后可以继承的人,不再如之前一定由嫡长子继承了。

说起最有作为的清朝皇帝,想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便是康乾盛世。不得不说,康熙帝在位61年间,平三藩、设台湾府等功绩确实亮眼,但却也留下了不少弊端,后世争议不断。

康乾盛世或许存在争议,但阿浅觉得这个时期放在整个清朝来看,确实是它王朝的巅峰时期了。而这段巅峰的成就除了康熙帝前期的积累之外,作为起承转合的雍正帝功不可没。

雍正帝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肃清吏治、整顿财政、、摊丁入亩、设立军机处等等,将康熙帝统治后期的一系列问题,一个个摊开来整明白了。尽管对他登基的风波,仍然存在异议,可是他在位期间的政绩确实是亮眼的,若是没有雍正帝执政的这十三年,放任康熙帝晚年那些问题不管,那么所有的问题爆发会来的更早,更别提什么康乾盛世了。

虽然只是短短在位13年,却为清朝巅峰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巅峰期。


若浅话史


清朝十二皇帝中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只有一位。本来还有一位太子有机会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结果自己搅黄了。

皇太极、顺治帝和康熙帝都不是以嫡长子继位的。

康熙皇帝原本是立嫡长子胤礽为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的。

结果胤礽两度被废,最终没能继承皇位。

此外,乾隆皇帝起初也密立嫡长子永琏为太子。

但是永琏在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就夭折了,时年才八岁。

清代皇帝中只有道光皇帝一人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

道光帝是嘉庆皇帝的嫡长子。

而道光之后的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帝都不是前任皇帝的嫡长子。

至于清代最有作为的皇帝,我认为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不仅改革康熙朝遗留下来的弊端,使得盛世得以延续。

而且为乾隆盛世的开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果没有雍正帝的努力,康熙盛世很难保证会延续下来。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也很有作为,两人都有不错的文治武功,不过也都有过失。相比起来雍正帝更为完美一些。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加入交流。


历史守望者


整个清朝历史,自努尔哈赤到最后的宣统,只有一位才真正是嫡长子继承。

就是道光。他是嘉庆原配喜塔腊氏所出,继母有儿子,算嫡子,但没敢动手脚,在嘉庆遗诏没有找到的情况下以皇后懿旨下达诏书,让道光先继承皇位。道光很感动,后面对继母和弟弟非常好。

此外,其余皇帝继承都不是嫡长子,甚至嫡子都很少,原因就在于,满清皇帝嫡子成年情况很少,所以如此。

事实上,满清仰慕中原文化,始终期望以嫡长子继承制拉近士绅关系,却未能如愿。

第一次继承皇位,嫡长子代善失去机会,皇太极成为大汗。

第二次,皇太极死,没有嫡子。顺治继承。

第三次,顺治死,没有嫡子,康熙继承。

第四次,康熙有唯一嫡子胤礽,自己废除,雍正继承。

第五次,雍正没有嫡子,乾隆继承。

第六次,乾隆活得太长,第二子,第十二子是嫡子,早死,只能选嘉庆。

第七次,因为嘉庆有嫡长子道光,所以自乾隆到嘉庆,下到大臣贵族都一致认定道光,这是嘉庆继后不敢动手脚的原因。

第八次,道光没有嫡子,选择咸丰。

第九次,咸丰只一个儿子(第二子早死),所以同治没有竞争对手。

第十次,同治没有儿子,慈禧打破禁止兄终弟及的规矩,选光绪这个同治堂弟。

第十一次,光绪也无子,慈禧选光绪亲弟弟载沣的儿子宣统。

所以,满清不是不想要嫡长子,而是因为大多数时候甚至没有嫡子存在。

呃,至于作为?

也就皇太极稍微有能力些。


四川達州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清朝历代皇帝普遍希望皇后所生嫡子继位,却难以如愿,包括他们自己大多是以“庶出”皇子身份后来居上,君临天下。从皇太极算起,清朝只有道光帝、咸丰帝2人属于真正的嫡子继位。

努尔哈赤生前立了2次汗位继承人,分别是嫡长子褚英、嫡次子代善,但后来二人分别因谋反、乱伦被废。最后被八旗旗主共推上位的皇太极,虽然母亲是努尔哈赤4位大妃之一(这一说法存疑),但并非最受宠的,地位也不是最高的,所以他本人无法算作嫡子。

皇太极的继承人福临(顺治帝)母亲虽是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但前者在皇太极时期只是侧福晋、庄妃,所以论起来顺治帝也是庶出。

康熙更不用说了,生母佟佳氏是地位不高的庶妃(出身汉军正蓝旗),一直不大受顺治帝宠幸。就连最后康熙继位,居然还是靠了洋传教士汤若望力劝顺治,才让这个出过天花、生存几率更高的皇子“中奖”。

康熙一心想让嫡子继位,因嫡长子(不是庶出的皇长子胤褆)早殇,遂立同为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嫡次子胤礽为太子,但最终胤礽2次被废,德妃所生皇四子(庶出)胤禛当了皇帝,是为雍正帝。

也是从雍正开始,清朝确立了秘密建储制,而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立贤不立嫡(长)”。正因为如此,熹妃所生的庶出皇子弘历,得以登上宝座,成为乾隆帝。

谁料乾隆却是个“死脑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立嫡子为皇储,结果他内定的永琏、永琮2名嫡皇子先后夭折,最后只好选择庶出的皇十五子永琰(令妃所生)为继承人,这就是嘉庆帝。

道光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母亲是嘉庆帝的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但是“贵重的出身”并未给他带来多少福报,道光在位30年,国事日非,边疆不宁,外敌入侵,清廷被迫签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将华夏神州推向百年深渊。

因为母亲是孝全成皇后(道光第3任皇后),所以咸丰也算是嫡子,但并非长子(皇四子)。他在位期间更不用多说了,第2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太平天国席卷南方、简直是糟心事一桩连着一桩。

至于后面的同治、光绪、宣统(溥仪),非但不是嫡子,这3人之间连父子关系都不是,同治与光绪是堂(表)兄弟,光绪和溥仪是叔侄关系,而且他们能当上皇帝跟以皇贵妃身份上位的慈禧都有很大关系。清朝皇权传承制度混乱到这个份上,只能说帝国气数已尽。

清朝皇帝(不含努尔哈赤)中,要论最有作为者,当属皇太极、康熙、雍正3人。

皇太极实行满汉一体,缓和内部矛盾,同时发展生产,强化军力,为后来清军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基础。

康熙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收复台湾,鼓励垦荒,蠲免钱粮,治理河患,整顿漕运,开创了清朝兴盛的局面。

雍正在位13年,刷新吏治,锐意改革,整饬财政,不仅巩固了皇权(他的子孙受益匪浅),使康熙晚年因“懒政”导致的官场腐败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还给儿子乾隆帝留下6000万两白银。

如果不是雍正力挽狂澜,清朝恐怕在18世纪初就开始衰落了,哪里还谈不上后来乾隆的“十全武功”和穷奢极侈(6次南巡、兴建圆明园等)。

至于乾隆,这个皇帝虽然也算比较有作为,但更准确来讲,她是“有福之人”——赶上了祖辈开创的好基业,而且寿命长,统治阶段太平时间长,国库底子也厚,经得起他60多年折腾。


网言军事


本着开宗明义的原则,首先回答是不是,鉴于提问中有一个“都”字,那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是。清朝一共十二个皇帝,我们不妨逐一讨论一下他们生母以及他们自己的身份。

首先,十二人中只有道光皇帝,有幸成为史书记载中,唯一一个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清朝皇帝。所以我们让这位仁兄早点出场。道光政绩平庸,还有鸦片战争这一大污点,在此不做赘述。他是他父亲嘉庆的第二个儿子,生母是嘉庆的嫡妻,所以他虽然是嘉庆皇帝的次子,但由于他的兄长尚未命名便已经夭折,所以可以算是嫡长子。

另外十一皇帝情况就不一样了。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他的父亲名字叫塔克世,母亲是他父亲的原配妻子,他也是长子,所以尽管当时的女真族汉化程度不深,但就宗法而言,努尔哈赤可以算作是他父亲的嫡长子。只是那时他家没有皇位可以给他继承。需要自己刀山火海打天下。

接着是皇太极,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后金时期的史料不算很多,有关皇太极生母的记载就更少了,严谨一点而言,他的母亲可能短暂做过一阵子努尔哈赤的正妻,但据正史记载,她的皇后之位,乃是身为儿子的皇太极追封的,所以皇太极自然也不能算是嫡长子。

顺治是皇太极第九个儿子,生母为庄妃,即颇为有名的孝庄太后,她也不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

康熙是顺治的第三子,生母亦是母凭子贵方能追封皇后,嫡长子out.

雍正是康熙第四个儿子,生母是康熙德妃,这一点拜九龙夺嫡、各类清宫大戏如《甄嬛传》,再三科普所赐,耳熟能详。所以雍正也不是嫡长子。

乾隆同样也是雍正的第四个儿子,生母史载为熹妃,生前不是雍正的正宫皇后,所以乾隆也非嫡长子。值得一提的事,乾隆在位时,清朝统治者汉化程度已经大大加深,宗法观念强烈,乾隆对清朝历代皇帝都不是以嫡长子继承皇位,耿耿于怀,一直想弥补这个遗憾,只是他原配皇后所生的嫡子,先后夭折,最终十全老人,也未能实现这一梦想。

嘉庆是乾隆第十五个儿子,生母魏佳氏,生前亦是妃位。

道光前有所述,不再重复。

咸丰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生母亦是妃位,告别嫡长子。

同治大家就很熟悉了,他虽然是咸丰的长子子,但他的生母,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在咸丰时,是同样有名的懿贵妃,而不是皇后,所以同治也不是嫡长子。

清朝父死子继的传统,在同治时断绝,光绪、宣统两帝,都是以宗法制挑选近支亲族过继继承而来,更加谈不到嫡长子了。

至于较有作为的皇帝,鉴于清朝历史大家都比较熟悉,优劣比较,早有公论。封建帝王,各有局限,比较起来,康雍乾当然可说是成功的帝王,除此之外的清朝皇帝各有优缺点,难有定论了。


树新古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确:清朝只有一位皇帝是嫡出+长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他就是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即便从嫡出看,除去道光帝,也只有他的儿子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勉强能算——其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在生前由皇贵妃晋为皇后,勉强算是嫡出。不过,所谓嫡长,对于清朝皇位嬗替来讲,非常不重要。

道光帝(1782—1850)

实际上,清朝建储制度的核心就是——打破嫡长制,立储以能以贤,而不以嫡以长。

努尔哈赤(1559-1626)

在关外时期,努尔哈赤对继承人的态度就奠定了清代统治者的立储方向——努尔哈赤是率先打破嫡长制继承的人。在故事的开始,努尔哈赤也和关外的汉人邻居一样,立嫡长子褚英为嗣子,让其“专主大国,执掌大政”,但后来因其骄横擅权而诛杀了他,继立代善为太子又因通奸丑闻再废黜他的太子地位,其后对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一系势力持续打击——努尔哈赤似乎并不希望任何一个儿子做大自己的势力。在宁远之战前,努尔哈赤才最终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但距离他死亡已经很近了。他的仓促离世,让当时排行老四的贝勒皇太极在诸多势力中竞争即位,形成他和三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辅政的局面。

随着女真改满洲,大金变成大清,皇太极对权力的集中并没有让储位问题变得更清楚。从没有希望的豪格到早夭的宸妃海兰珠儿子,皇太极的意图似乎一直在变化,直到他猝死之前,除了崇德初期他有过立嗣之举,后来始终没有再立嗣君,到末年更是以“四王共理国政”的形式,重回父汗的“共治”的老路上来了。因此,他的继任者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并不是他的中意人选,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在他死后会这样操作。

顺治帝(1638-1661)

入关后顺治帝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是听取了母亲孝庄文皇后和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在已经出痘(感染过天花)的儿子中选择一位。根基浅薄的佟佳氏的儿子三阿哥玄烨被挑中,成为继位者,是为康熙帝。康熙帝是真正意义上代表满清在中原统治地区成长起来的皇帝。这位伟大的君主被选择,仅仅是因为先天条件和母族单薄,这种随机性的选择所带来的幸运,是不可复制的。因此,他对按照汉家传统选立一位各方面都优秀的子嗣来继承的意愿,可能比他的祖先更旺盛,包括嫡长这个条件。

在我们熟悉的历史叙事中,康熙朝“两废太子”和“九王夺嫡”的跌宕起伏,恐怕是清朝历史上难得的大戏。二阿哥胤礽是康熙帝的嫡妻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的嫡出长子。可惜,康熙帝在选择储君的事情上,试验失败,以至于最后陷入神秘主义,在康熙五十六年预先发布的遗诏中,和全国打哑谜,就是不说继承人是谁。这为并非嫡出、也不居长的雍正帝无过硬证据即位,造成了极大困扰。

雍正帝(1678—1735)

雍正帝从自己即位的教训中,进行了充分的反思。他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秘密建储制度的皇帝。同样并非嫡出,也不居长的四阿哥宝亲王弘历成为继位人,是为乾隆帝。

乾隆皇帝曾经有意在自己的嫡妻,也是他一生挚爱的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出的子女中,选择嫡子来继承皇位,但事与愿违的是,皇二子永琏,皇七子永琮都因病早夭;而他的继皇后辉发那拉氏所生养的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一个因帝后失和不为皇帝喜欢,一个早夭,也就失去了继承大统的可能性。最后,他选择皇十五子颙琰,不过是一个面对诸子早夭的窘况,所作出的“继位人需年龄合适且性格平顺”的备选答案。

《胤禛父子行乐图》(局部)(清 意大利 郎世宁)

上天眷顾嘉庆帝,让他可以平顺地选择了真正意义上的二阿哥、嫡长子旻宁——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所生长子——作为皇位继承人。而到了道光帝临死之前,他却仍在纠结,在即位遗诏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产生了“一匣两折”的继承人表述——“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从字迹看,很明显,皇帝是在写了皇四子的满汉双文安排后,又在旁边加注了皇六子的安排。以至于宣诏时,因从左往右的阅读顺序,令现场一度认为皇六子奕訢才是继位人选。

传位鐍匣为长宽厚32×16.7×8.7厘米的楠木匣子,无锁,上贴封条,封条上写着“道光二十六年立秋”。

因咸丰帝只有同治帝载淳一个儿子,而从同治帝之后,光绪帝载湉、宣统帝溥仪连续三位皇帝皆无嗣,清代皇位继承的逻辑就变得非常简单,一切按当权者慈禧太后的意愿行事。唯一的插曲是,在选择宣统皇帝时,根据慈禧太后的建议,以“双祧”的形式,将溥仪同时过继给载淳和载湉,以满足两位皇帝绵延后嗣的责任。从诸子争立,到无奈绝嗣,清王朝的末世刷新了历朝灭亡的新悲剧。

至于哪个皇帝最有作为,按照生享皇帝尊号的情形(排除努尔哈赤),综合主客观评价,我可以给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排序:

康熙帝>天聪帝(皇太极)>雍正帝>乾隆帝>顺治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光绪帝>同治帝>宣统帝


鹿舟楫


清朝皇帝的继承说来也奇怪,大多数都不是按照套路来的,整个清朝的皇帝中,就道光帝是唯一一个以当时的“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


(道光帝)

清朝道光皇帝,是嘉庆帝与孝淑睿皇后的儿子,虽然是嘉庆帝第二个儿子,但是嘉庆帝第一个儿子早夭,所以道光帝就成了当时的“嫡长子”,最后坐上龙椅。

而清朝其他的皇帝,像康熙帝,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不是长子;雍正帝就不用说了,影视剧中描述的“四爷”就是他了,也不是嫡长子身份;再如乾隆帝、嘉庆帝,也跟嫡长子身份不挂钩。


(乾隆帝)

是不是嫡长子对于这些皇帝来说不是那么重要,坐上龙椅才是最重要的。

清朝的这些个皇帝中,若是论作为,各有千秋,后世名声也不一样,若是说谁更厉害点,我认为还是康熙帝。
(康熙帝)

清圣祖康熙帝,看称呼就与众不同,而他本身的作为也丝毫不虚,8岁登基,14岁亲政,平三藩、擒鳌拜、收台湾……,一共在位61年,也是我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为自己的后继者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康乾盛世”的局面也是由康熙帝开始。


清朝的皇帝中,由乾隆帝开始,就开始逐步走下坡路了,到清朝晚期的那几位皇帝,相比于他们之前的皇帝,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