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家長不要過度的提醒孩子?

木錘哥


人格從5歲開始建立,隨著年齡和認知的增長不斷形成,從一開始的模仿,到後來的獨立,在他成長的過程當中,環境,教育等等因素會對人格的塑型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從相互尊重角度來說,中國有句俗語叫話說三遍淡如水,明知道孩子已經聽到了你的話,你過會驗收就行了,有些家長非得喋喋不休。人前直接或間接誇孩子聰明,說一點就透,一撥就明,難不成回家就變成了傻子?應該用悉心,耐心去循循善誘,而非嘮嘮叨叨的去做那些事實而非的無用功。


蓬蒿石頭康


我現在就有些後悔,當我再翻看孩子小時候的視頻時,基本上都能聽到我喊孩子名字的聲音以及提醒他注意安全之類的話。其實殊不知我打亂了他的做事節奏,更打亂了他的專注力。有一個視頻我印象深刻,孩子正在盆裡玩水,我要求他對著鏡頭讓我拍一下,又喋喋不休的說小心水濺到衣服上。孩子一開始準備回頭看鏡頭,可是覺得很好玩又把頭扭過去了。其實他當時不知道是玩水還是看鏡頭,看著他為難的樣子,我現在才意識到孩子的世界,大人最好不要過度打擾!


文丫1


試錯,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任何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才能明白其中道理,小孩也不例外。

1.分享一個真實案例,我家孩子今年兩歲半,一年前已經可以獨自走路,一次去地下車庫,因為下坡她奶奶要拉她的手她不願意,非要自己下,最後不出意外摔了一跤,從那以後她每次下地庫都很注意,每次都會說之前自己摔了一跤[捂臉],做其他事情也會聽話,所以偶爾的摔打一定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2.在學習過程中,我帶過許多學生,教過的方法不願意用,仍然執意用自己的方法,那這時候你讓他繼續用,不用多說,等哪次考試成績由於他自己方法原因不理想學生自然而然的會想起來你教給他的方法。

3.在生活與學習中,一定是要讓孩子先自己有所體驗才能更願意嘗試家長或老師的思路,沒有體驗,感受就不會有對比,就不會思考,也就不會成長。[呲牙]



爆炸數學


您好,我是丁丁

這個問題我也犯過。在他平時自己做某件事時,有時我會不停的提醒他,該做這個,該做那個,他總是一會兒就被我打斷,後來感覺他的注意力並不是那麼集中,估計注意力被我破壞了,後來我意識到這一點,刻意控制住了自己,這是他小時候。

他一點點的長大後開始進入學習時期,在他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我的老毛病又犯了,會時不時去提醒,過多的提醒他要做這個該做那個,寫作業的過程中,忍不住插嘴提醒,那麼這樣的後果是,他對我依賴性很強,任何事情需要我的提醒,沒有自主性,他會讓我提醒:到什麼時間起床,會讓我提醒:到什麼時間寫作業,讓我提醒:帶什麼東西。當我忘記提醒了時,他就開始埋怨我沒有提醒他,同時我也會埋怨他,為什麼總是讓我提醒,他自己不主動?卻沒有反省到是自己一開始就提醒他多了自己造成的錯。在寫作業方面造成的後果就是,他沒有足夠的自信心,做一題或者做完一件事,他會等待,等待你發出口令:可以了,他才開始做下一件或者下一題。

後來再長大一點,當我跟他說某件事時,他會馬上回答:好好好,表面我以為他很聽話,聽我的話了,可是當有一天我和他聊天時,說到這個問題,他說馬上說好好好,是因為不想讓我嘮叨,很煩。原來他是在敷衍我,看吧,過度提醒並沒有任何好處,你說的口乾舌燥,他聽得心煩意亂。從此以後我不再刻意提醒,一般我只說一遍,有時候我會問他這一天如何安排,說來我聽一聽,然後他就自己安排起來,我有時候會發現他安排的不妥,但也沒有刻意的去提醒他,他的不妥,會因此給他帶來他不願意看到的後果,這時候我會安慰一下他,然後建議一下他下次如何進行調整,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和事情。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發現,每個孩子從內心都希望他自己表現的很好,做的很好,哪怕是特別調皮的孩子。


我是丁丁一號


常言道凡事要有個度。

家長過度提醒孩子肯定對孩子有影響,比如會打斷孩子的注意力,打亂做事情的節奏,說多了孩子還會覺得煩。

對於學齡前的兒童,家長過度提醒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孩子專注力差。

我表姐的孩子上幼兒園前一直是老人帶,孩子自己玩積木,老太太就在旁邊一會喂一口水,一會喂一口水果,一會問她你要不要上廁所,一會叫她小心一些,反正就是不停的打斷孩子,要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後來孩子回到表姐身邊要上學了,發現孩子沒有專注力,坐不住五分鐘,幹什麼事都三分鐘熱度。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也不能過度提醒,孩子有自己的節奏。

我是做託管的,我帶的學生寫作業有快有慢,慢的我一般不太催他,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一樣。

我有個同事,總是不停的催促,講題的時候也是,問了一個知識點孩子一下沒想起來就著急了,導致那個孩子作業一見到她就比較害怕。

思考也是有個過程的,只是有些孩子本身就慢一些,但他是有自己的節奏的。

你一催,他反而不知所措。

再大一些的孩子,像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特別強,就更不能過度提醒。

你說的一多,孩子就容易煩,三言兩語,容易引起家庭戰爭。

所以說,任何時候,父母不要過度的提醒孩子,也不要過度地干涉,要適當放手,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

孩子很多時候都比我們想象中的更強,只是被家長掩蓋了。


行走的流水賬


我也贊同而且也是這麼做的:當要求孩子幹某事時,不宜過度地去提醒他(她)。否則,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不要過度提醒孩子該幹什麼事,有兩大好處:

第一,避免與孩子的逆反心理撞車。

別說是正處於心理逆反期的孩子,即使是成人,也不太喜歡別人過度提醒幹什麼事。這會讓人產生一種不信任感,會讓人覺得太囉嗦,讓人反感。

比如:“三味”剛用完餐,夫人便下達洗刷任務。我欣然接受了。但我先想活動活動放鬆一下,再幹。這時,夫人又催過不停:“洗碗去啊!”,催一、二次,我還能忍受,可到第三次,我受不了啦,會乾脆回答她:“你去幹吧,我不幹了!”

再如:領導讓我做些材料,我很樂意地接受了。可是規定上交時間還沒到,他卻追問個不停。這時,我真想回一句:“不相我,找別人幹去!”

其實,這並非我不想幹,也並非我真的辦事拖拉,有時候,自己也自己的打算和安排。該乾的事,還是放心上的。

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不喜歡別人囉嗦、聽別人命令!

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正處於逆反心期的孩子呢。



第二,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責任心。

要求孩子幹某事,父母既不可事事代勞,也不必時時放心不下。很多時候需要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時間、選擇方式自主地去幹。

比如:父母佈置了孩子的學習任務,孩子不一定立即去做,他也許想再看一下動畫片或再玩一會兒。這時候,父母不必急躁,可以放點耐心,考驗一下孩子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如果孩子在玩了一陣子後,主動去學習了,就應感到高興,並予以表揚;如果孩子玩過了頭,也暫且別大發雷霆,再借機教育孩子要講誠信、做事要自覺、要有責任心……不失為一次教育良機。

您贊同“三味”的觀點嗎?

我是頭條號“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時代的眼光、理智的頭腦、友善的言語,與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謝您的閱讀、點贊和關注,並期待與您共同探討本問題。

三味聊教育


嗨,大家好,我是小事兒。

對於這個問題:為什麼家長不要過度提醒孩子?小事兒有話說。


凡事過猶不及,一旦過度,將會帶來不敢想象的後果。如今,一些家長正在犯著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對孩子的過度提醒。

事例一:

小寶寶一週多大,奶媽總是不厭其煩的告訴孩子要記得小便。孩子剛小便後不過半個小時,奶奶就又開始提醒孩子小便。不久前,孩子已經三週了,小便有點不受控制。到醫院一檢查,醫生說孩子小便存在心理壓力。

事例二:

小麗13歲,剛步入初中學習。此時,也處在青春期,爸爸媽媽擔心孩子早戀,每天不厭其煩的在孩子耳邊說不要早戀。一旦發現孩子與異性接觸就講一堆大道理。有時候,爸爸媽媽趁著孩子不在傢俬翻孩子日記。就這樣,孩子患上了抑鬱症。


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產生這一系列後果的根源都在與家長們的過度提醒。那麼,過度提醒的危害有哪些呢?

過度提醒導致孩子心理壓力過大:家長們總是在孩子耳邊提醒孩子要記得小便,不要早戀,好好學習等等。這些話語潛移默化中成了孩子自身遇到的壓力,導致孩子在生活,學習中的心理壓力逐漸增大。心理壓力過大的後果就是孩子患上心理疾病。過度提醒強化孩子心理負擔,會導致事與願違的危害。

如何避免過度提醒?

  1. 首先,家長內心裡要了解孩子成長的發展階段。根據孩子身心發展階段進行教育,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心理狀態。
  2. 其次,家長應該明白過度提醒的危害,每當一件事不厭其煩的說就變成過度提醒,孩子內心裡牴觸,情緒變化較大時,家長要知道不要再說了,自己已經犯了過度提醒的錯誤。
  3. 再次,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在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之中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一個寬鬆舒適的氛圍中成長。

最後,家長一旦發現有了過度提醒的問題,就要及時收手,不要在錯誤的領域一錯再錯。


教育那點事兒No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家長過度提醒孩子會產生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 無主見 媽寶男

現在很多家長太關心孩子了,總是擔心孩子忘記該做的事,所以經常是左右提醒,生怕忘記。久而久之,孩子思維就弱化,有了惰性,什麼事情都不那麼關注,因為總會有人去提醒。這樣孩子就是隻有等到提醒,才知道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一個好好的孩子就漸漸的失去了自主能力,沒有主見性。這種情況還是很普遍的,尤其是現在家裡孩子少,個個都當成了寶。任何事都照顧的很全面,孩子的鍛鍊機會都被剝奪了,越來越多的“媽寶男”的出現,就跟這一點有關係。

解決方法

我在這裡舉這麼一個小例子:現在很多作業都是通過手機打到家長群裡的,主要是為了家長督促孩子回家認真寫作業。到時間久了就變成孩子的依賴,需要家長多次提醒才能去寫作業,不到。其實在學校裡我們老師也要求學生記作業。我們家長朋友不妨每次回家“考考孩子”家庭作業任務是什麼,時間一久,孩子自理能力提高,家長也不用天天提醒,所以重點是的事情,我們可以換個方法讓孩子牢記。

第二 逆反心理激化

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逐漸有自己的想法。尤其當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期,個性表現得尤為強烈,家長一般很難與其溝通,若在這樣的情況下,家長還事事提醒,事事“嘮叨”,那麼一定只會增加其叛逆心理及行為,以後只會與孩子越來越疏遠。長此已久,孩子將無法管理,家長也無法掌控孩子的思想,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請家長,注意分寸,不可說得過多,不必事事提醒。

解決辦法

此時孩子正面提醒,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收效甚微。我們家長可以從側面舉一些反面的例子,進行側面教育,把我們的“提醒”,悄悄地換了方式,孩子也能不僅記住,該不會忘,所以方法很重要。


修遠課堂


你好,個人認為家長過度提醒孩子有三方面的害處:

一,過度提醒孩子讓孩子喪失主觀能動性

孩子本來是可以主動做計劃,主動執行的。可是家長一直像鬧鐘一樣反覆提醒,孩子的主觀意識還沒有動就不得不被推著前進了,然後就覺得自己沒必要操心了,會導致她慢慢的喪失主動思考、自主行動的能力。

二,過度提醒引起孩子反感,容易造成親子矛盾

誰也不喜歡被別人管束,何況是過度的。所以過度提醒,會讓孩子格外反感,降低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後期只會越說越不聽,越不聽越說,行成惡性循環,影響親子關係。

三,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影響自己的事情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當你過度關注孩子事情的時候,對於自己的事情投入不足,會丟失自我,容易一事無成,最終迎來孩子的鄙視。

做孩子的榜樣,身教大於言傳

用自身行動,給孩子好的示範,比用語言重複很多次要管用!


Abbey


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很多孩子缺乏判斷力,沒有主見,都是父母過度提醒造成的。從孩子牙牙學語開始,我們總是擔心孩子受到傷害,這個不能玩那個不能吃,無時無刻的在提醒孩子,結果導致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不夠果斷,總是猶猶豫豫怕自己做不好。

提醒不是目的,總要讓孩子自己學會獨立

家長喋喋不休的提醒,反而會讓孩子反感,孩子上學的時候,很多父母會問孩子,課本收好了沒,文具盒裡鉛筆橡皮有沒有放好,紅領巾戴好……你的提醒會讓孩子過分依耐,這不是你想要的結果。我們要學會讓孩子自己注意這些,比如整理書包,寫完作業就要開始整理,從課本到文具盒,不要總提醒孩子,即使他忘帶了也不要送去學校,要讓他知道,這些事情是自己該做的,不需要別人提醒。如果有一天媽媽不在家,不用任何人提醒一樣可以做的很好。

過度提醒,容易讓孩子產生惰性

就拿寫作業來說,孩子有一道題不會,可能有一些家長會提醒孩子怎麼做,不給他獨立思考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寫作業遇到不會的題,總想等著你去提醒而不是自己去思考。建議家長不要著急去提醒,而是讓孩子反覆去讀題,一句話一句話去理解,實在不會的可以提醒但是有次數,不是每做一題問一題,這樣孩子是學不到知識的。

不要過度關注孩子,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分散你的注意力

孩子長大了以後,會非常反感家人的過度提醒,有時候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可能我們會無意識的順口一問,作業寫完了嗎,還有多少寫?孩子的作業他自己知道做,也會自己把握好時間,你來回提醒容易打斷孩子的思維。不如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看看書,或者手機刷會兒新聞,給孩子一個獨立的學習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