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面子而战”不足取

管建祥著《偶感》711:“为面子而战”不足取

“面子”是一个人的脸面。有句话说得好,“人要脸,树要皮”。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脸面,对人的重要性,就像一棵树的皮对于树一样重要·。还有句话,“打人不打脸”。就是无论怎么得罪人,绝对不能让别人觉得“丢脸”和“不给别人面子”,否则会导致说话的场面尴尬,关系紧张,同事难处。由于“面子”问题,带来的麻烦、矛盾、争斗和结怨,别人会嫉恨和记恨一辈子。严重的可能产生命案。

一、“要面子”是一种价值观

那么,“面子”又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对“面子”的理解不一样。有人可能把“面子”理解为自尊,如突然打断别人的讲话,似有不尊重别人的嫌疑,被打断者可能认为打断者这是不给自己面子。有人可能把“面子”理解为权威,如领导讲话时,当场提出与领导讲话的意思相反的意见,领导会认为下属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不给自己的面子。有人可能把“面子”理解为礼遇,如果有人请领导班子的成员吃饭,而唯独少请了其中一位领导,甚至连招呼都没有打一声,这位领导知道后,就会觉得没有面子。不是领导想吃你那顿饭,领导会认为请客者“目中无人”、“狗眼看人低”,没有把领导一视同仁,是在歧视,没有礼遇自己。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对“面子”的理解。不管是什么理解,均代表当事人对“面子”的价值观。比如,同样的一句话,在有些人看来是“挺没有面子的”,而在另外一部分人看来,不见得就是“丢面子的事情”。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一句批评的话,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可能觉得自己被批评,“丢面子”了,会闷闷不乐好几天。而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极有可能一笑而过,就像是没有事一样,不觉得是没面子。

二、太重“面子”必然产生矛盾

同事之间,时常因为利益之争、荣誉之争、权力之争和资源之争等产生矛盾。更为常见的,还是因为“面子”问题而导致的心怀不满。某单位某部门的领导班子中有两人有矛盾。知情人透露,矛盾双方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和利害之争。只是因为两人的工作有交叉,涉及到沟通事宜。双方都“死要面子”,希望对方主动和自己沟通,哪怕是打个电话告知一下。可是,谁也不愿意主动示好,相互不买账、产生误解和存在矛盾。再加上有好事者在中间误传信息,使得误解和误会不断加深。领导各自拉人,逼下属站队。下属以80后居多。80后的年轻人有别于年长者,他们水平较高、思想开放、认识超前、时代感强,不喜欢“搬弄是非”,不习惯于“张长李短”,更不善于“拉帮结派”。他们对于“拉山头”、“搞团体”的一套,既没有经验,也没有兴趣,只是觉得自己夹在有矛盾的领导之间,有点做人难、做事不易。下属的态度,反过来,影响领导的心情和态度,因此产生群体内部的矛盾。因“面子”问题,引发领导之间、领导和下属之间、下属和下属之间的矛盾并不鲜见。

三、为“面子”而战是不成熟的表现

有句话说,“死要面子活受罪”。由于人与人的差异,不可能有两个人在同一个问题上,会有同样的感受和看法,必然会产生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如果是同事,甚至是“同朝为官”,不能求同存异、合作共事,因为“面子”问题导致隔阂、交恶和“老死不相往来”,必然导致工作难以协调,不利于事业的发展,也影响自己在群众中的口碑。再说,“面子”又能值多少钱?给足了面子又能咋样?“为面子而战”,既不能挽回面子,又不能保全面子,更不会确保未来有面子,只能影响自己的好心情,于公于私都无益可言。

所以,工作中要时刻提醒大家,“不要为面子所困”,更不能“为面子而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