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会出现补偿性消费或报复性消费吗?

天际线上的银河


疫情过后出现补偿性消费几乎是肯定的。

笔者虽然不是社会名流、文体明星,却已经有了几场约会,都是约定的疫情过后的消费项目。一个是和老婆儿子约定的西餐厅大餐,这个儿子已经盼望了很久,疫情爆发前都有了这个计划,疫情过后,这个是必须兑现的。三个约会是和朋友的,都是憋了很久,决心疫情过后要小酌几杯,还有一个是和驴友的旅游计划,相约要到西藏去跑一趟。还有单位的,老家的,都是铁定要消费的计划。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也对周围的人群进行了一番调研,大家几乎有疫情过后必须消费的打算,首先,都要理发吧?老公老婆互理的头发,根本出不了门,其次,被疫情耽误的行程,要重新安排吧?爱逛街的年轻人,早就憋疯了。我有一个朋友,年年情人节都给爱人送玫瑰花,今年无处买花,只好等疫情过后陪老婆去逛街。我们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吃也好,玩也好,几乎都有消费打算,这就是补偿性消费的内在动力所在。再加上疫情耽误的电影会扎堆上映,被疫情推迟的比赛会更具激情,商家几个月没有挣钱,肯定是拼命的打折做广告,这些,都为补偿性消费提供了足够的诱惑,内在的动力加上外面的诱惑,补偿性的消费热潮,疫情过后,必然会如约而至。


老生闲编


根据人生三十余载的经念,这样的消费必须存在的。其实大部分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儿时的小伙伴,或者学生时代的挚友,许久或者更久未见,平时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偶尔电话视屏聊几句,总会约一下下次能够把酒言欢,往往挂了电话后又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等到真的见面那天,大家总要举杯畅谈,恨不得天不要黑,吃完饭,洗个脚唱个歌,甚是欢喜。而这么一次消费,可能是平时大部分人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的开支。所谓“小别胜新婚”往往也是这样


雨點燃燒1


面对封城所带来的超长假期,从开始时恐慌所带来的抢购,渐渐很多人仿佛已经适应了在家的“隔离”生活。不少的消费者一边刷着手机关心疫情,一边线上云逛街,从鸡蛋青菜到衣服包包,覆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问起武汉人解封之后最想干什么,一网友朋友圈里写道:“谁也无法阻挡火锅、烧烤、炸鸡、奶茶、麻辣烫……它们好像已经离开我一个世纪了,一定要去吃个遍。”另一网友发微博,“不要厚实的口罩,只要大口呼吸!朋友们聚在一起,喝酒,吹牛!搂着脖子冲着耳朵大声吼!”在有着血性和烟火气的武汉,这才是武汉人的生活。

那么,疫情之后,真的会迎来报复性消费吗?武汉人莫慌,我们先来看看杭州。

2月20日,浙江杭州大厦购物城正式恢复营业。据报道,尽管当日营业时间缩短至12点到下午五点的五个小时,但杭州大厦全店销售额突破1100万元。5小时!1100万元!销售额超去年同期全天销售!

作为杭州奢侈品的集中地,化妆品以及名表一直是杭州大厦的销售主力品类。

据杭州大厦统计数据显示,恢复营业第一日化妆品品牌销售额前三位分别为CPB、VALMONT与Kiehl’s ,其中CPB价值1180元/盒的集中护理组面膜套装脱销,5小时共售出40套。而名表品牌销售前三位分别为爱彼表、劳力士与积家,当日售出最贵的单品来自于爱彼表一款离岸系列腕表 ,价值358000元。

报复性消费or补偿性消费

最近,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去香山玩儿的人,车多到把路都堵上了”。无独有偶,在郑州方中山出现了排长队喝胡辣汤的现象。在疫情尚未彻底消失的日子,这种骤然而来的撒欢,着实让人担心。但我们也应理解那份“报复性消费”。

在“后疫情时代”,被压抑的消费需求会超常态释放:商业消费上,有餐饮行业的大吃大喝,会有生活日用的疯狂采购。工业层面,会有产业链的压抑后反弹的大需求,整体产业链的产值都进入报复性超级增长状态。

这种超常态的增长会反哺前期经济增长的欠缺,补齐欠账,恢复到经济常态。各行业都应该把握住这个时机,弥补前期损失,保证2020年整体计划完成的可能性。

17年前,2003年10月,非典疫情过后的首个“十一”黄金周,携程平台上的机票订单成交量同比增长200%。随后在2004年,全国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创历史新高,11亿国内出游人数创造了4711亿元的总收入。当然,旅游业只是观察疫情对于消费影响的一个小窗口,不过,也能从中感受到当年“解禁”后的喜悦。

复苏之前,重要的是活下来

但问题的关键是,在行业复苏之前,活下来成为首要问题。同时,也有分析认为,疫情过后,可能不会发生显著的报复性消费增长。原因归纳起来,无非是以下几点:

▌疫情的消除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目前的观察,疫情还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宣布解除;再是各个地区疫情的程度不同,也不会是一个统一的解除;再是随着复工、返城进入高峰,一些地区也在进入更严格的疫情管控。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整体判断,2020年对疫情的防控会处于相对高度戒备的状态。

即便是宣布了疫情的彻底结束,但是消费者的心理修复还需要一个过程,譬如到店购买还会比较谨慎,还会在一段时间尽量避免与人聚集。总体的消费还是会比较谨慎。

▌消费理念、方式、渠道会发生变化

重大疫情会引发人们消费理念的改变。疫情过后,人们会更加关注健康消费,特别是对食物的选择会更加谨慎。

疫情会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短时间看,外出就餐、聚集消费等一些消费场景会大量减少,疫情将会对餐饮行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一段时间家庭消费、在家里吃将会是很多人的主要选择。

▌收入阶段性减少会影响疫情后的消费

据交通运输部信息:受疫情影响,1月25日—2月14日,全国共发送旅客2.83亿人次、日均1348万人次,同比分别下降82.3%。预计今年春运40天客流将同比下降45%。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的节后复工也不理想,大多企业在50%-70%左右。

由此,疫情会影响到一部分消费群体一段时间的收入,特别是上半年的收入,至少是一季度的收入会受到较大影响。近日,个别餐饮企业推出了降半薪阶段性应急措施。

并且目前很多家庭、特别是年轻家庭背负较大的负债。收入的减少,消费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供给也需要一个恢复过程

目前看,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秩序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整体秩序的恢复。物流的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一些企业复工后面临三缺:缺人员、缺物流、缺原材料。

面对消费可能发生的改变,企业还需要逐步调整相应的商品、渠道、营销策略,去适应和满足变化了的消费需求。

小金额消费将强势反弹在疫情后,对于所有金额小的消费都一定会有非常强势的反弹,即使是非必需品——从一周一杯奶茶“报复”成一周三五杯难度不大,从一个月一次火锅“报复”到一个月吃上三五顿也基本无压力,至于小金额的必需品就更不用说了。毕竟被压抑了几个月的社交和娱乐需求,需要被释放。

对于高价必需品,疫情后一定会有补充消费填满这些空,然而却并不像报复性消费,只是简单的消费迟滞后的集中释放,并不会增加对应企业今年的总营业额,难堪拉动复苏的重担。

而除了上面两类勉强可以算是“增长”,其实整体并不乐观,比如生活改善型的房、车、装修升级需求,疫情前看来或许还是“必需”项,现在很可能要画个问号了。更不用说所有的非必需品了,奢侈品、高额旅行类的消费恐怕很难到达疫情前的水平。

超前消费可能迅速降

2020 年初的这次疫情重击,除了直观的全方位「隔离」外,不仅是停工和延长假期带来的直接损失,还有的企业主和每个普通打工者的信心。这次疫情让现金流风险暴露无遗,西贝老总贾国龙的采访让很多人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即便是全国性的大企业面对风险,也是如此脆弱。

意识到风险的个体更容易选择保守的投资和消费,只有拿着现金才会放心。由此,多年来“刺激内需”所养成的超前消费习惯很可能迅速降温。

疫情一定会过去,但之后的经济如何发展,是否能够再现一个繁荣的市场环境,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同时更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消费者的信心在其中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疫情当前,每个人都会抗击疫情有着坚定的信心,毕竟我们有着抗击 SARS 的成功经验,但是作为消费者的信心如何保证,是每个市场参与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了。不能简单地寄希望于所谓的「报复性消费」心理,毕竟只有对未来有信心,人们才愿意掏钱,甚至花未来的钱。


北京财科学校


不会存在报复性消费,疫情过后,人们的消费会更理性。但是会有补偿性消费,大头在生产和贸易行业,中头在工程领域,小头在消费领域。

但生产行业受后者节制,而贸易行业更是与国外经济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外的疾情不容乐观,贸易类经济还会较生产行业滞后。

工程领域会迅速补位,一方面原定工程和未完工程催补工期,二来国家捉振经济,会进行新一轮投资,也会促使工程行业突飞猛进。


蓝城评论


知行创优®原创经营问答系列(610)

我是黄翰德,国家高级营销师,实体经营实践17年!


★ 问题所问:疫情过后会出现补偿性消费或报复性消费吗?

问题关键词:消费


消费: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不同需求,在商品社会分配基础前提下,而进行的物资消耗


按照经济学原理


社会大生产过程中


人类为了生存


就需要消费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商品社会”前提基础之上


如果都是“自给自足”


显然就不是“商品社会”


只有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四种先后顺序


才可以称为“商品社会”


否则只能是“农耕社会”(自给自足,无需交换)!


既然是商品社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人类的欲望已经超出“满足生存”的基本要求


对于“社会地位”的彰显,“自我价值”的体现


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要求


这就延伸出了商品经济学上的另外类别 ——“服务”


产品和服务均属于“商品”范畴!




★★ 人类要消费


必须具备三个前提:


需求存在(诉求解决)


消费力充沛(货币购买)


供应足量(生产力)


三者缺其一,消费行为都无法实现


疫情属于不可抗力


无论属于何种性质消费(刚需/非刚需)


都要建立在以上三点基础之上!




疫情对于商品社会运行的危害


首先:


就是“生产力”的衰退


正常情况之下


生产是一个稳定运行过程


“进”——“销”——“存”有条不紊


但疫情把这三者有机联系撕裂(无法进、无法销)


剩下的只有“存”

接下来:


就是“货币流通”的梗塞


因为生产环节中,物资资料已经成为产品


但因为疫情防控


人口流动遭到“管制”


也就无法实现“销售”


“产品”也就失去了成为“货币”的机会


最后:


经济恶性循环


1)产品积压(导致企业失去现金流,生产停顿)


2)就业岗位减少(导致收入减少,无法消费)


3)供应不足(导致物价上涨)


4)增发货币(导致货币贬值)


这就是常说的“通胀”与“滞胀”并存




没有流通,一切皆空


“补偿性消费”也好


“报复性消费”也罢

前提都是需要有“商品”,并实现“流通”


实现哪些“流通”呢?!


首先是人口流通


也就是放开“管制”


人口流通了,才有劳动力,才有商品销售机会!


别小看上面这个步骤


它实现了“收入产生”和“生产恢复”


接着是货币流通


也就是市场上能够提供足量商品


货币与商品之间恢复交换(它是企业运转的前提)


最后是政策流通


也就是根据不同区域实际情况,政府“因地制宜”制订政策,不再“一刀切”


这样才能缩小经济不畅区域,实现整体大部分经济复苏



★★★ 消费只是经济运行过程中最后的变现环节


如果


没有收入,没有商品,没有劳动力!


谈及各种消费(“补偿性消费”/“报复性消费”)


只是“缘木求鱼”罢了!


翰德经营每一篇 赋能成长每一天!


知行创优黄翰德


服装不会,季节过去了,你现在还会买冬装吗?正常换季买衣服那也不算报复和补偿性消费。饮食会井喷一下,但总量还是减少,一是人们会心有余悸减少外吃次数,二是收入确实会下降。顶多就是庆祝和解馋。旅游就更不要说了,人们现在最想得出去工作!


中油科昊


不会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0ee4e1cc8e144e439b773ea1e1012c2c\


我觉得报复性的消费或者反弹应该不会,更多的呈现一个逐步恢复的过程。第一:从感知上,大家对疫情的阴影不会那么快消退;第二从物质上,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收入减少消费更加理性;第三从习惯上,大家疫情期间养成的生活习惯有一个改变的过程。


期权研究


疫情过后,一些刚需消费,会出现补偿性消费或报复性消费。


阿盛1966


会,很多必须品消费,包括旅游、餐饮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