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死的申生死不瞑目

當然有。


但為了恪守臣道,他們都退下陣來。


比如裡克。


晉獻公派申生率軍出征,裡克是表示了反對的。但獻公不聽,裡克也沒有堅持。相反,他對申生說:為臣,只怕不忠;為子,只怕不孝。廢立之事,不是太子應該考慮的。太子還是努力做好工作吧!


見《左傳·閔公二年》、《國語·晉語一》。


有人說,這是善於處理父子關係,[14]甚至就是為臣之道。這話恐怕可以商榷。比方說,後來裡克殺奚齊和卓子,怎麼就毫不手軟,就不講君臣大義?說到底,無非之前的獻公強勢,之後的驪姬和奚齊孤兒寡母,好欺負。這樣看,後來裡克被相對強勢的惠公所殺,便多少有點自作自受。


見《國語·晉語一》。


再說狐突。


對於申生的率軍出征,狐突也是勸阻了的,但申生不聽。申生說,君父派我出來打仗,不是因為喜歡我,而是為了考察我。既然反正都難免一死,不如一戰。不戰而返,罪過更大。作戰而死,至少還能留下美名。


結果不出狐突所料,申生回國,讒言四起。於是狐突閉門不出。


裡克和狐突的溫良恭儉讓,其實是姑息養奸。當然,以狐突當時的地位,多半也是無能為力。裡克卻不是無力,而是無心,或無膽。事實上,驪姬要謀害太子,裡克是知情的。然而他左右為難,他的同夥丕鄭則表示沒有主意。裡克便對丕鄭說:弒君,我不敢;幫兇,我不能。我只有躲起來。


於是裡克稱病不朝。三十天後,驪姬得逞。


見《國語·晉語二》。


最後說申生。


申生名為儲君,其實是個苦孩子。母親身份不明,父親另有所愛,大臣們對他的建議和勸導,都是要乖,要好,要聽話,要盡忠,要盡孝。從來就沒人告訴他,他自己有什麼個人權利可以主張,也不知道該如何主張。


據《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晉獻公“烝於齊姜”,生秦穆公夫人穆姬和太子申生。烝,就是與母親輩的女人發生性關係。齊姜是什麼人,有爭議。


因此,當申生被驪姬誣陷時,他其實是無法自救的。有人對他說:太子去申辯吧,君上一定能明辨是非。申生卻心灰意冷。申生說,我去申辯,驪姬就得問罪。我的國君和父親老了。沒有驪姬,他老人家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君父不開心,申生怎麼可能開心?


公元前656年,夏曆十二月二十七日,申生在曲沃上吊自殺。


事見《左傳·僖公四年》。


冤死的申生死不瞑目。據說,死前申生託人帶話給閉門不出的狐突:申生有罪,不聽您老人家的話,才有了今天這個下場。申生並不敢貪生怕死,只是心疼我們的國君老了,國家又多災多難。您老人家再不出山,奈吾君何?如果您老人家肯出來做事,申生就算是拜您所賜而死,將無怨無悔。


見《國語·晉語二》。


狐突後來的死節,或許與此有關。

冤死的申生死不瞑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