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孩子們開始在家上網課了。


這可把閨蜜愁的不行。


閨蜜的兒子活潑愛動,上課聽幾分鐘就坐不住了。


對於兒子的上課態度,閨蜜十分生氣,但是每次一教育他,他就說自己聽懂了。


“我這麼聰明,當然聽懂了,後面老師講的我都會”


提起她兒子自得的樣子,閨蜜就十分頭疼:


“這孩子是聰明,就是不努力,我和他說八十遍了,努努力肯定能更好,他就是不聽”


其實,閨蜜和我說這個話題已經不止一次了。


每次我們聚會,聊到孩子,閨蜜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神情,說他聰明就是不努力,無奈的言語中還有著一絲驕傲。


而她兒子對於自己不理想的成績,也沒有一點沮喪,反而自信滿滿,甚至有些得意。


“哎呀,這次是失誤,下次我稍微努努力,成績肯定好”


我知道,在我們作父母的眼中,自家的孩子永遠都是優秀的。


很多父母也都會通過像閨蜜一般言語鼓勵的方式,希望孩子可以更進一步。


這種盼孩子更好的心情可以理解。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鼓勵都有正面效果。


“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你這麼聰明,就是不努力”

經常聽到這句話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那些小時候被評價“這孩子聰明,就是不愛努力”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網友@鯨魚回答說:自負又自卑。


聽多了誇獎,覺得自己確實挺聰明的,但是卻沒有做出什麼成績的時候,就是這樣。


“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相信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常常會這樣說:


“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

“你這麼聰明,想做的話,肯定就能做到”

“你是聰明的,就是太不認真了”


原本目的是想以此來督促孩子學習進步,但效果卻微乎其微,甚至產生副作用。


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的男孩森玲司,出生於律師世家,家裡人一心盼望他未來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


在他母親眼中,他就是一個只要去做就可以做到的孩子。


“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但是森玲司並沒有如家人期望般優秀,反而思想叛逆,沉迷遊戲。


無奈之下,森玲司的母親將他送去了補習班。


補習班老師在瞭解情況後,一語便道破了森玲司母親的教育誤區。


“只要做就可以做到,這麼說是不好的,假設如果做了但沒做好,就是證明自己無能了,孩子會越來越消極了”


“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這看似鼓勵的話語,實則是在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


孩子要承擔,努力過後成績依舊不佳,被周圍人嘲諷的風險。


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孩子會慢慢地給自己設限,建立自我安全區。


三毛曾說:不斷地自我突破,自我調整,自我修正,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


而“你這麼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讓孩子失去了向上爬的動力和決心。


封閉在自己的圈子裡,沒有自我突破,又何談進步和成功呢?


“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你這麼聰明,就是不努力”

這句話到底有多可怕?


孩子一旦聽多了這句話,不僅僅會出現自卑、自我設限等情況,更危險的地方在於,它會帶給孩子兩大錯覺:


1. 我是天賦型選手


長期被定義成“聰明,就是缺少努力”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是天賦型選手。


別人取得好成績要挑燈夜讀,而自己只需要看看書做做題就行。


長期的自我認知錯誤,會造成這樣的心態:我還沒有盡全力,全力之下沒有我做不到的事情。


可事實上,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他們從來不會拼盡全力做一件事。


因為他們要留有空間,給眾人留下“不用心,成績依舊不錯”的感覺,以此來得到“你很聰明”的肯定。


2. 聰明比努力重要


我們都經歷過孩童時代,都知道小時候喜歡聽大人說“真聰明”而不是“真努力”。


因為孩子對這兩個詞的認知,就像《奇葩說》中的龐穎所說:彷彿努力跟聰明比起來,是低人一等的。


“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全力以赴”四個字,對於聰明的小孩來說是個貶義詞。


只有笨人,才會用努力來達成目的。


在這種優越感下,很多聰明的孩子甚至選擇故意不努力,以此來突出自己的與眾不同。


長期以往,孩子的思維模式就變成了“固定型思維”。


所謂的固定型思維,是認為人的能力,尤其是智力是天生的,哪怕是經過後天努力也很難改變。


心理學家Carol通過實驗證明:固定型思維是孩子缺乏學習積極性和不善於挑戰的禍首之一。


縱觀那些大放異彩的孩子,天賦從來不是唯一,謙虛的態度和長期的堅持才是他們制勝的關鍵。


“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別再對孩子說“你這麼聰明,就是不努力”了


相比毀滅式地誇讚孩子的天賦,不如從實際出發,幫孩子認清自己、明白學習的本質。


要讓孩子清楚,天賦沒那麼重要,付出的過程和結果才是成正比的。


泰國短片《努力一點點》中,小男孩M被媽媽送去學足球,但是他的基礎不好,頭球的技術更是幾乎為0。


男孩很沮喪,也沒有什麼信心,放學回家後悶悶不樂。


這時他的媽媽鼓勵他說:“在這之前你都完全不會用頭去頂球呢,但是現在時不時都能做到了呢”


“你很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毀了多少孩子


男孩聽完媽媽的鼓勵,立刻跑出去練習頂球了。


就這樣,媽媽不斷鼓肯定,男孩不斷反覆練習,最終在比賽時男孩沒有辜負自己的苦練,成功進球。


看完這個短片,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真的很有智慧。


她所有的鼓勵和誇讚都圍繞著孩子學球、練球的過程,而不是從頭到尾就誇孩子有天賦能踢好球。


美國曾有學者研究家長對孩子兩種誇獎方式:誇獎孩子做事的過程、誇獎孩子天生的特質,對孩子學習積極性的影響。


經過長達五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


“你真聰明”這種十分常見的誇獎,其實並不能起到推動孩子學習積極性的作用,反而是誇讚孩子做事的過程,在五年後表現出了更高的學習積極性。


所以,家長們不要再用“你這麼聰明,就是不努力”這句話來鼓勵孩子了!


正確的做法是去誇讚孩子做事的過程,改變孩子的思維模式,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對此,家長可以從心態、毅力兩方面出發。


首先,不再誇讚孩子的天賦,儘可能地去誇讚孩子的付出。


“你這道題做得很好,連細節都寫的非常完整”


從孩子學習的過程中,肯定他們的努力,平衡孩子心中聰明和努力的地位,讓孩子知道努力和天賦在學習這條路上缺一不可。


其次,培養孩子謙虛的求知慾。


很多孩子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學會了愛“翹尾巴”。


就像我閨蜜的兒子,聽課10分鐘,就覺得40分鐘的課程都會了。


面對孩子的自以為是,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靜下心來,引導他進行深度學習。


比如孩子做完了一道題,那麼就去和他討論這道題的其他解法,而不是直接開始下一題,如果想不到其他方法,可以鼓勵孩子和老師同學進行探討。


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孩子對知識的理解,也會讓孩子放下我會做這種高高的心態,和他人虛心求教。


最後,定製目標,鼓勵孩子堅持。


學習是一個長期枯燥的過程,如何讓孩子堅持下去是重點。


為此,家長可以將漫長的學習進行分解,和孩子一起從小目標開始。


比如從認真的聽完一整節課,到認真學習一個上午。


逐漸擴大目標,不斷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毅力,為孩子埋下堅持和自律的種子。


喬希・維茨金在《學習之道》中寫道:


“追求卓越的關鍵在於,要堅持充滿活力,長期的學習過程,不再滿足於原地踏步、平平庸庸。”


因此,家長們,不要再盲目讚揚孩子的天賦,讓孩子活在“我很聰明”的臆想世界裡面了。


堅持和努力才是更加珍貴的東西!


與其盼望著孩子的聰明發揮作用,不如從現在開始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正確的思維模式,成為真正能夠走到最後的聰明人。


最後,願所有的孩子聰明之餘,都明白成功=勤奮+天賦這個道理,努力學習,成就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