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难题 给机会 全覆盖 激发战疫“新”动力

解难题 给机会 全覆盖 激发战疫“新”动力

零售服务机器人“小贩”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售卖服务 本报资料图片

解难题 给机会 全覆盖 激发战疫“新”动力

老肯医疗为火神山医院生产的医用空气消毒设备。本报记者 张青青 摄

解难题

疫情期间,组织新经济企业贷款融资线上对接会,并推出了涵盖33家银行228项政策或产品的《新经济企业疫情防控信贷政策及产品服务包》

给机会

自2月初以来,成都在短短15天内相继发布三批机会清单,851条供需信息,范围广泛涵盖物资供应、舆情传播、物流运输、远程诊疗、金融服务等各个行业领域

全覆盖

专班矩阵总体上来说,分为4个层级,分别对应6家新经济重点企业、百家“双百”企业和582家梯度培育企业,实现企业服务“一对一”全方位覆盖

成都国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社交软件上推出移动景区;成都谦德科技有限公司推出VIPKID“春苗计划”,为全国延迟开学的孩子们免费提供150万份春季在线课程;成都医云科技上线新冠肺炎7×24小时在线问诊服务;成都无糖信息开发的查询工具可为用户提供是否与确诊患者同行的便捷查询……疫情期间,相关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井喷,也成为了成都新经济企业发展的新动力。促进生产、生活各领域与数字经济交融流通的成都新经济企业正筑起数字化基石,重塑成都城市竞争力。

当前,成都正在集中开展“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聚焦企业和行业共性问题和痛点、难点,成立专班扎根基层,集中一个月帮助企业纾危解困。截至2020年3月15日,582家新经济梯度培育入库企业复工率为96%,“双百工程”企业复工率为100%,6家新经济重点企业全部复工。3月16日,成都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卢铁城,成都新经济企业俱乐部秘书长刘伊然,成都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唐勇做客《新天府会客厅》,聚焦新经济如何助力城市战“疫”,以及成都如何为新经济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政务和政策服务。

与时间赛跑 让资金“直奔”企业

新冠肺炎暴发初期,大量疑似病例亟待检验,确诊成为影响新冠肺炎防控大局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成都微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团队春节期间没有休息,争分夺秒地进行科技攻关。2月9日,成都微康生物宣布,成功研发出了新冠N抗原、S抗原、新冠特异性表位抗原。最近,又完成了新冠抗体检测试剂盒、抗原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和临床研究,在进行呼吸道病毒检测时,只需要一滴样本,15分钟内就能判断出多种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结果。

成都微康生物还向全国近200家科研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捐赠,为他们的新冠肺炎相关项目科研攻关提供了关键帮助,捐赠价值近200万元。公司创始人、CEO唐勇表示:“我们开发出新冠特异性抗原,免费赠送给科研机构和企业,但一直供不应求,后来有些机构还提出想大量购买。”

需求增大的同时,资金缺口也随之而来,对企业短期资金周转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是这场疫情,我们最新一轮的融资预计4月就能完成。同时,公司已有的资金储备可以撑到7月。”唐勇告诉记者,但因为疫情影响,市场需求增加,融资进程也受到影响,进一步增加了资金压力。

成都微康生物的困扰并不是个例。疫情发生以来,虽然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受冲击影响小于传统产业,但因新经济企业往往都是轻资产,无法通过重资产的质押来获得大量债权融资,不少新经济企业也面临短期资金周转紧张、工资支出困难等问题。“在我们前期调研中,现金流问题占46%。”成都市新经济委党组书记卢铁城表示,市新经济委通过联合人民银行成都营管部建立融资专员服务机制,对100家新经济重点企业实现全覆盖,畅通线下对接,开辟天使投资基金绿色通道等方式帮助新经济企业缓解因疫情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高新区工作人员万天源作为服务专员,一直主动与成都微康生物保持长期联络关系,进行一对一服务,提供了很多帮助。在万天源的协调帮助下,我们很快就获得了建设银行300万元的授信,让我们近期在科研和产品开发中,不再为资金发愁。”唐勇告诉记者,在股权融资方面,成都技转创投通过天使投资基金绿色通道看到了公司的项目,正积极参与这一轮融资,给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与时间赛跑,资金“直奔”企业的案例在成都频频发生。“疫情期间,组织新经济企业贷款融资线上对接会,并推出了涵盖33家银行228项政策或产品的《新经济企业疫情防控信贷政策及产品服务包》。同时,通过线下对接,为易瞳科技对接成都银行获纯信用贷款500万元,为医云和数联铭品对接交通银行分别授信3亿元和1000万元。”卢铁城介绍道,市新经济委还开辟天使投资基金绿色通道,对我市开展疫情防控创新产品研发和应用的新经济企业给予优先快速直投,投资时长从30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目前,已完成2家投资。

拓展对接渠道 创新活力再次凸显

2月20日,一场特殊的线上对接会——成都市学校复学疫情防控产品(服务)供需“云对接”活动如期举行。本次“云对接”围绕成都市学校(包括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复学准备工作中所急需的个体体温检测、大流量多目标人员体温监测以及消毒防护产品等需求,在《成都新经济疫情防控城市机会清单》基础上专门形成了《成都市学校疫情防控场景企业能力清单》,组织全市教育系统与新经济企业开展线上对接,采购相关的产品(服务),保障校园师生的疫情防控产品需求。成都市委、市政府通过释放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复学疫情防控物资紧急采购的应用场景,面向市域内符合条件的新经济企业开放,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加大应用的同时,通过给市场给机会稳企业促发展。

“疫情让我们原计划的线下营销等产品渠道拓展活动被迫取消。在我们急需的供需对接渠道方面,服务专员帮助我们将我们的需求、我们的产品发布到《成都新经济企业疫情防控能力清单》《成都高新区新经济科技赋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用场景城市机会清单》等平台上,拓宽了我们的供需合作渠道,让我们在疫情期间有了很多新机会。”唐勇说,“这让公司的技术和信息在全网范围内流通,让公司的产品和公益行动被全国更多科研机构看到,帮助像我们这样的新经济企业在特殊时期平稳渡过难关,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月初以来,成都相继发布三批城市机会清单,范围广泛涵盖物资供应、舆情传播、物流运输、远程诊疗、金融服务等各个行业领域,每一个清单项目均有精准服务的企业机构及社会主体对象,以确保机会信息的合理、精准释放。老肯医疗生产的医用空气消毒设备全国订单超过35000台,超过2000台投放到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四方伟业已在北京、广东、四川等地建设疫情大数据平台,提供疫情追踪、态势感知、物资调拨等服务;越凡科技研发的服务机器人已在成都市公共卫生医疗临床中心上岗,承担防疫宣传、物资配送、便民查询等替代工作;成都智元汇开发的“智惠行助手”APP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疫情辅助防控,可实现身份信息快速扫描登记及溯源功能,西安地铁已投入使用……

2019年,成都在全国首创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通过政府主动释放资源要素、创造市场机会的制度创新,实现了从“给优惠”到“给机会”的城市治理模式之变。2020年伊始,面对疫情防控难、企业复工难、经济恢复难等多重考验,这座“机会之城”的创新活力再次凸显。自2月初以来,成都在短短15天内相继发布三批机会清单,851条供需信息,范围广泛涵盖物资供应、舆情传播、物流运输、远程诊疗、金融服务等各个行业领域。“每一个清单项目均有精准服务的企业机构及社会主体对象,以确保机会信息的合理、精准释放。”卢铁城介绍,城市机会清单上线一年来,我市共发布了2300多条供需信息,获得了95亿元的采购意向。

服务专班矩阵 实现“一对一”全覆盖

随着“送政策、帮企业,送服务、解难题”专项行动启动,日前成都成立了新经济企业服务专班,切实推动复工复产、稳产满产。“市新经济委在成立新经济企业服务专班后,建立了服务专班矩阵。就是要实现横向连通,纵向打穿。横向就是充分发挥市级部门联动作用,统筹资源、集中力量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问题。纵向就是充分调动行业组织和区(市)县部门力量,精准服务企业个性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卢铁城介绍,专班矩阵总体上来说,分为领导专班、业务处室服务专班、企业俱乐部服务专班、区(市)县服务专班4个层级,分别对应6家新经济重点企业、百家“双百”企业和582家梯度培育企业,实现企业服务“一对一”全方位覆盖。

一本俱乐部企业通讯录、一份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及问题台账登记表、一部电话,这是成都新经济企业俱乐部复工复产工作组的标配。“我们俱乐部企业专员一对一服务了100多家新经济企业,目前收集了企业40多条问题信息,大约四分之三的问题已经解决,其他问题还在跟进中。”成都新经济企业俱乐部秘书长刘伊然介绍,针对口罩等防疫物资部分紧缺的问题,俱乐部积极对接防疫物品的采购渠道;也协调了多家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短期贷款问题;针对防疫支持的政策,专员也积极对企业进行解读,对接相关部门。

针对新经济企业特性,成都不仅专门梳理国家、省、市疫情相关政策形成政策包,由服务专员一对一详细解读和指导申报,直至享受政策红利,同时还建立调度联系机制,服务专员帮企业找供给、跑程序,确保物资快速到位。“疫情期间,省、市、区都出台了很多保障复工复产的政策。说实话,我们还没来得及仔细研究,服务专员就主动上门来宣传,提供一站式服务。”唐勇对此大为称赞:“文件解读透了,企业不仅不用费时间琢磨,还能更快匹配到适用的政策。贴心服务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

“此次疫情让基于数字技术的各类需求被激活、爆发式增长,将对生活、生产、城市治理带来深刻变革,催生数字化新场景,孕育数字化新业态,倒逼经济社会的全面数字化进程大大提前。”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卢铁城表示,这次疫情,不仅仅是化危为机,而是要主动把握机遇。“这次疫情,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不仅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还有城市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疫中、疫后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变化,抢抓机遇、加快建立新经济发展体制机制2.0版本,主动把握以新基建、数字化转型为重点的城市发展变革新机遇,为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新动能。”本报记者 程怡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