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踩急剎車!地方經濟如何突圍?

地方經濟發展已經不僅僅要為災後振興做好相應安排,更要針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困境,根據時代發展變化趨勢,從原來思路轉向新思路,探索新模式。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穩步運行的經濟猛然踩了一腳急剎車。

數據顯示,2月中國官方製造業PMI為35.7,大幅下滑14.3個百分點,甚至低於2008年11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的38.8,非製造業PMI降至29.6,較上月幾近腰斬,二者均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特約分析師稱,疫情使PMI本應上升的態勢改為大幅度下降,足見衝擊力度之大,預計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也會出現明顯下降。

具體到地方,有些地區、城市受到的衝擊遠超全國總體經濟狀況。

首當其衝的是疫情最嚴重地區——湖北省(尤其是武漢市),在疫情影響之下,經濟出現嚴重“塌陷”。

被踩急剎車!地方經濟如何突圍?

目前,湖北省至今仍是全國復工復產的空白區,湖北省尤其是武漢市的企業正面臨多種壓力和風險:一邊是湖北(主要是武漢地區)近50%企業瀕臨破產,57.59%的企業最多堅持三個月;另一邊市場又開始被搶佔,部分企業甚至將在疫情結束之後撤出武漢。

據安邦諮詢估算,以2019年湖北省全年GDP為45828.31億元為基礎,如果湖北省的經濟活動全面停滯達半年,總體經濟損失可能達20000億元;如果停滯50%,那麼損失也高達10000億元。

其次,那些容納了大量人口的城市群也面臨嚴重挑戰。

由於人群聚集性較強的消費行業需求驟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列全國前茅的城市(上海、北京、廣州、重慶、成都等),以及社零消費總額同比增長較快(9%及以上)的城市,如合肥、石家莊、杭州等,消費需求將遭受明顯衝擊。

且人口數量、GDP排名靠前的幾個大省,如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等也是中小企業主要的聚集地,而中小企業復工率整體尚不太高,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3月6日,全國中小企業復工復產率僅為52%。

不過,“北上廣”等沿海發達城市對於IT和安全管理更為重視,雲復工的比例也較大,一度程度上將對沖疫情的影響。

此外,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偏態,對某個行業依賴度較高的地方,經濟受到的衝擊也更大。

以三亞為例,旅遊業在其經濟中所佔比重較大,2019年春節當地旅遊收入佔當年GDP比重高達15.32%,而冬季本就是其旅遊旺季,如此,喪失今年春節旺季的三亞可謂是損失慘重。

再如,由於長三角、珠三角沿海城市群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而疫情之下出口訂單受到較大影響,因而整體而言,其製造業遭受了更大的衝擊。

個別內陸省份,如河南,也是如此,國際調研機構IDC調查顯示,河南省負責智能手機產量大約四分之一的出口製造,其中富士康的加工製造貢獻達到60%,復工延遲將給電子產品的加工及其出口帶來較大沖擊。

類似還有汽車、房地產行業。受疫情影響,陷入大洗牌之中的汽車產業受到更為嚴重的打擊,房地產行業因售樓處關閉、開發項目停工、多省市暫停土地出讓……也遭遇至暗時刻。

如此,對於那些汽車產業佔比經濟較重、地產依賴嚴重的地方而言,這次疫情無疑是雪上加霜。


01

地方經濟本就面臨瓶頸

雖然當下各地經濟的困難主要表現為受疫情衝擊,但實際上,早在疫情之前,地方經濟已經受困瓶頸,普遍面臨如下四大難題:

一、受制於地方政府的財政債務壓力。

近年來地方債務不斷攀升,根據IMF的數據,2019年中國政府部門債務率為80.1%,其中,地方政府債務率高達61.1%,這在一定程度上擠佔了積極財政政策的空間,地方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甩開臂膀大幹快上,經濟發展面臨掣肘。

二、受困於各自之間的單一發展。

且不說一眾被能源經濟綁架的省份,在去產能與環保壓力下,經濟一再減速,地方經濟在 “市場經濟+分灶吃飯”的機制下,地區間的爭奪往往無所不用其極,也導致要麼產業同質化、要麼浪費資源,最終拖累地方經濟。

比如看見汽車產業紅紅火火,各地都大手筆發展汽車產業,結果產能過剩席捲而來,汽車產業成為過剩的重災區。在汽車產業過剩大洗牌的衝擊中,地方經濟又豈能不受牽連?

三、社會管理效率低下,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阻礙。

2017年初以來,各地先後掀起“搶人大戰”,這次受疫情影響,多地發起了更激烈的復工復產“搶人大戰”,尤其是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重鎮,不少地方都派出了專車、專列甚至專機,在接回老員工的同時,也“捎上”更多新人。

被踩急剎車!地方經濟如何突圍?

然而相比以往搶人重在支撐房地產,此次復工復產“搶人大戰”更多體現的是當地政府的執政水平、管理智慧,即如何平衡好經濟與防控疫情這二者的關係。而相反,有些地方卻在“防人”,忽視具體情況,眉毛鬍子一塊抓。

疫情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優秀的治理能力對經濟發展的日益重要性。

四、靠刺激的老路子越來越被證偽。

每當經濟困難凸顯,地方突圍仍熱衷於靠刺激的老思路,比如這次疫情之後,多地護盤房地產,放鬆限購、降低首付、展期還貸、緩交出讓金……全國60多個省市出臺了涉房地產行業相關政策。

雖然,疫情之下,某些措施是穩定經濟的必然之舉,但藉著疫情、想繼續重複以前靠房地產拉動經濟的路子顯然是走不通的。

這不僅在於,從整個國家層面來說,“房住不炒”已經鎖定了房地產市場發展的大方向,更為關鍵的是,中國房地產大發展的高峰期已過。

進一步而言,隨著時代背景的切換,唯GDP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追求效益、環保、民生、創新等內涵的GDP質量,更符合國家及形勢發展的大方向。

更何況,改革開放40餘年來,雖然地方競技萬馬狂奔成績斐然,但地區間乃至內部的貧富差距、產能過剩、環境汙染、地方政府舉債融資等問題也隨之堆積,延續以往的刺激手段來引導經濟的老套路只會讓這些問題更加嚴峻。


02

地方經濟突圍八大模式

在這種背景下,地方經濟發展已經不僅僅要為災後振興做好相應安排,更要針對地方經濟發展的困境,根據時代發展變化趨勢,從原來思路轉向新思路,探索新模式,以吻合形勢變化的要求。

被踩急剎車!地方經濟如何突圍?

模式一,止住出血點,穩住陣腳。

不少地方經濟的困局源於傳統經濟多處出血,而及時止血雖說是穩經濟的權宜之計,並無新意,但卻才是穩住陣腳的第一步,畢竟經濟轉型升級並非一朝一夕,如這次疫情爆發以來,已經有超過25個省級地方政府專門出臺了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更有70餘個地市、區縣級政府進一步升級、細化扶持政策。

模式二,向上搶空間,佔據先機。

依靠吃政策偏飯的時代已然過去,但中國面臨二次城市化以及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二次統一,都將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在此背景下,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格局、大趨勢,先知先覺、先行先試,也將促使地方經濟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模式三,對接自貿區,蓄勢待發。

雖然坊間認為自貿區是“雷聲大、雨點小”,但各地仍寄希望於本地自貿區的獲批,或對接上海自貿區的溢出效應,以此來啟動改革與突圍的契機,自貿區畢竟是本輪改革的窗口,基於可複製可推廣的需求,自貿區改革仍有再現小高潮的可能,而地方自我嘗試的空間和潛力仍在,也不失為經濟活力的源頭。

模式四,對接區域中心,樹大好乘涼。

如今,國家明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為引領發展的關鍵地位,這無疑是地區經濟重新洗牌的契機。

比如,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背景下,被認為是一體化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安徽,就將藉助區域一體化政策紅利,依託一市三省基礎設施、產業分工、市場體系、公共服務等全方位融合的契機,提升發展層級,增強科技發展動力,大有“麻雀變鳳凰”的潛力。

此外,諸如黃河生態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也是周邊經濟的潛在順風車,一旦有效對接上這些區域中心,接受其輻射、帶動,地方經濟何愁沒有出路?

模式五,另類視角,亂中取勝。

如今,宏觀形勢看似不樂觀,但這並不意味著微觀領域就是一潭死水,關鍵還在於如何挖掘。

此次疫情使“宅經濟”在2020年春節期間異軍突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人們將更多精力釋放在互聯網上時,“宅娛樂”承擔了使用增量的絕大部分,網絡文娛消費迎來了高光時刻。

可見,對於地方經濟而言,一旦能夠在逆風中尋找定海神針,也將在困局中闖出一條新路來。

模式六,舊瓶裝新酒,化腐朽為神奇。

傳統產業往往理所當然被視為應該淘汰,但實際上,一旦加入技術、創新的元素,傳統產業也能搖身一變,化腐朽為神奇。

就拿傳統環境治汙產業的技術改造來說,不僅推進工業領域節能降耗、減排治汙,甚至還能降低行業成本,為產業升級插上翅膀,又何嘗不是因禍得福?

如河北的大氣汙染防治科技工程就是從汙染監測與預警、重點行業汙染物控制、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和先進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來開展的,並非對傳統行業一棍子打死。

再如,伴隨著近些年國家開展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的推進,各地不斷創新舉措,湧現了一批典型的“國家公園”,推動環境產業由“汙染治理”走向“生態服務”,產業活力被激發。

模式七,開拓突破點,嫁接新經濟。

近些年來,新經濟模式層出不窮,從蘋果智能手機革命,到電子商務、移動支付、互聯網金融,再到3D打印、機器人,一直到如今的5G、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新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

不過,對地方經濟而言,直接開創新經濟突破點往往是可遇不可求,而有效嫁接新經濟模式、與之形成產業配套則容易得多,也一樣能夠分享到新經濟爆炸式增長的紅利。

模式八,軟硬兼施,積極自救。

毫無疑問,地區經濟突圍還得靠長遠的競爭力,即“軟硬兼施”的積極自救,如提升基礎設施、產業配套等硬實力,以及改善商業環境、技術、人才以及社會管理水平等軟實力。

就如曾經的魯爾工業區,一度因資源枯竭、重工業結構單一而沒落,但後來魯爾區大力清理改造傳統產業,同時投入大量財政資金進行基礎設施改造,還興建了大批高校和科研機構,特別是1965年建立魯爾大學、1968年建立多特蒙德大學,為地區的成功轉型奠定了基礎。

而這背後恰恰體現的是政府在城市治理上所下的功夫。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魯爾區的多特蒙德市,在去產能騰退出大量工廠時,市政府並沒有立刻開發這些塊地,而是在歐盟資金支持下,挖掘了一個30多公頃的人工湖——鳳凰湖。鋼廠變湖泊,不僅讓這個地塊商業迅速發達起來,也一舉改變了城市形象。

以上都賦予那些“起死回生”的地方經濟以借鑑價值。

福卡智庫在地方經濟發展,包括城市戰略、區域規劃、園區規劃、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方面積累大量的經驗,客戶群以上海為中心,覆蓋長三角,輻射至全國各省市自治區。

近期主要相關項目:

  • 舟山對接上海發展思路研究
  • 《川沙新鎮安商穩商和營商環境提升》調研報告
  • 安徽省十四五參與推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研究
  • 上海國際旅遊度假區‘十四五’前期思路研究合作協議
  • 錫東新城商務區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研究
  • 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無錫深度對接上海思路研究
  • 關於軍工路地區轉型發展的研究
  • 青浦區“十四五”服務業發展思路研究服務合同
  • “十四五”時期泰州市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思路研究
  • “十四五”時期泰州市新經濟培育思路舉措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