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桃園三結義”前,全國是個什麼情況呢?

四大名著作為國粹,為眾多國人所鍾愛,老少鹹知;以至於在書店的架子上、在街角的閒談中、在影視劇的情節裡、在我們的腦海深處,處處閃現著各色人物的身影、和情懷。尤其以《三國演義》的許多章節,幾百年來,為大家所津津樂道。

今天的故事,我們先從東漢順帝開始講起。

漢順帝劉保是宦官擁立的,劉保當了皇帝后,他的正妻梁氏就成為了皇后,而她的哥哥就是梁冀,宦官們開始和梁冀勾結在一起,聯合把持朝政達20多年。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桃園三結義”前,全國是個什麼情況呢?

東都洛陽

漢順帝去世以後,漢衝帝劉炳繼位,只是皇帝太小,才三歲多;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皇上因為身體不好、一年多就死了。於是梁冀又擁立了八歲的劉纘,梁冀繼續把持朝政。

漢質帝劉纘人小心不小,對梁冀一手遮天的專權行為非常不滿,畢竟初生牛犢不怕虎,漢質帝在一次朝堂上,當著滿朝文武的面,瞪著梁冀說道:“此乃跋扈將軍也”,讓梁冀極為尷尬。於是梁冀就在皇帝的食物中加藥毒死了漢質帝,帝卒,享年九歲。

漢質帝死後,梁冀又立了15歲的劉志為皇帝,是為漢桓帝。桓帝當然也不滿梁冀的專橫,但是桓帝很聰明,他擺出一副聽話、恭順的樣子,一邊避過樑冀的威脅,一邊悄悄培養自己的勢力——宦官。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桃園三結義”前,全國是個什麼情況呢?

漢桓帝

公元159年,桓帝聯合宦官單超等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誅殺了大將軍梁冀,併除掉了他的黨羽。單超、徐璜、唐衡、左倌、具瑗五人,因為幫助桓帝奪權有功,在一日內同時封侯。於是東漢又自動開啟了宦官專政的時代,世稱“五侯當權”。

在五侯被消滅以後,宦官的勢力生生不息,侯覽、蘇康、管霸等人又成為新一輪得寵者。他們除了名字,別的地方跟五侯一模一樣,繼續把持朝政,任人唯親、魚肉百姓。

經過侯覽三人的不懈努力下,東漢王朝終於搖搖欲墜了,無論是朝堂還是地方,都被這些宦官弄得怨聲四起。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桃園三結義”前,全國是個什麼情況呢?

漢靈帝

桓帝去世之後,竇太后和他的父親竇武擁立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當時靈帝只有13歲,於是竇太后很自然地就垂簾聽政,大將軍竇武與陳番輔佐靈帝。竇武和陳蕃掌權之後就開始清除宦官,一開始還算順利,他們成功地誅殺了蘇康、管霸二人。

眼看宦官集團就要被消滅,另一個大宦官曹節狗急跳牆帶人闖進皇宮,劫持了漢靈帝和竇太后,並假傳聖旨誅殺了竇武。

陳番不顧年老體邁,帶領太學裡八十多個血氣方剛的學生,持刀殺入皇宮救駕,正好遇到另外一個宦官,二話不說直接開砍,最終因為寡不敵眾,陳番以身殉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桃園三結義”前,全國是個什麼情況呢?

朝廷內鬥

竇武和陳蕃被殺之後,宦官做主論功、給自己行賞,又重新開啟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

漢靈帝眼看著外戚和宦官相互爭鬥,自己是一點也沒有辦法。等他終於長大了,一切都被宦官整治得服服帖帖,既然沒有啥事兒了,那就好好享受皇帝生活吧。

漢靈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不爭氣的皇帝之一,以荒淫無道、貪圖享樂著稱,許多稀奇古怪、窮奢極欲的玩法都是他創造的。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宦官蹇碩等改立太子劉辯的弟弟、陳留王劉協,漢少帝劉辯順利繼立後,何進與袁紹等士大夫密議、企圖除去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何進還令涼州董卓、幷州丁原帶兵增援。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桃園三結義”前,全國是個什麼情況呢?

宮女

宦官們先發制人,在董卓軍到達洛陽前殺死何進;而袁紹則以為何進報仇為名率軍入宮,殺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雖然困擾東漢上百年的外戚與宦官之爭就此終結,卻也方便了率軍入都城的董卓順勢奪取朝政大權。

由於中央政府政治黑暗,十常侍橫行朝野,對地方的控制越加衰弱,造成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加上天災與瘟疫的雙重打擊,百姓紛紛起來造反,最著名的就是黃巾起義。

184年,太平道首領張角及兄弟張梁和張寶率信徒發起民變,史稱黃巾之亂,迅速發展到數百萬追隨者,引起全國性的戰亂。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桃園三結義”前,全國是個什麼情況呢?

史海鉤沉

漢靈帝派皇甫嵩、盧植及朱雋等率中央軍壓制,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強地主招募軍隊協助,最後黃巾軍的主力雖然很快被擊潰,不過餘部仍然散佈各地。

由於時代動盪不安,各個地方的地主豪強便組織自己的軍隊保衛家園,後來就逐漸演變成擁有私人武裝的軍閥,如曹操、劉備等人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嶄露頭角,中央政府由於不修政事,對於這樣的情況,也是無能為力,反而需要他們維持地方穩定。

西漢時設立的刺史一職,在漢靈帝時改為州牧,權力一下子大大增強,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在天下大亂的這個時候,各個州牧紛紛名正言順在地方割據勢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桃園三結義”前,全國是個什麼情況呢?

古蹟

而那些未被改為州牧的刺史和郡守,也趁機擴大權利和武裝力量,還有人在戰亂中自封為州牧和刺史,如此一來,各種勢力的疊加,等於宣告東漢政府的實際統治已經名存實亡。

190年,東郡太守喬瑁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檄文,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群雄並起,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

​董卓為了迴避其鋒芒,於是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併火燒舊都洛陽。192年,董卓最後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呂布等合謀刺殺,其族人亦被屠滅殆盡。

討伐董卓之戰結束後,各地方軍閥對東漢中央政權已不加理會,轉而發展各自的勢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那“桃園三結義”前,全國是個什麼情況呢?

軍閥割據圖

當時各地的割據情況是這樣的:南陽後將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荊州牧劉表;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偏將軍馬騰;幽州奮武將軍公孫瓚;上黨行軍司馬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相信這些人的名字,只要認真讀過《三國》的人,都會記憶猶新;當然也相信,後邊的故事,我們也都耳熟能詳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