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被遗忘的孤独作家

美国作家理查德·耶茨,一个失败者。

1926年耶茨在纽约出生,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遇到美国的大萧条时代,母亲带着他和姐姐过着艰难的日子。

他没有上过大学,反而去法国当了兵,像海明威那样,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却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这个疾病,将伴随他终生。

理查德·耶茨:被遗忘的孤独作家

年轻时代的耶茨


1951年,耶茨迁到欧洲后,作品写了很多,但发表很难。有几年,他就坐在租来的房间里,不停地抽烟、咳嗽,不断地写作、被拒绝。

后来耶茨又当过枪手,做过作家创作班教师,还做过编剧,结果统统失败。有一次在一个作家创作班上,耶茨还围着场子裸跑,生活十分潦倒。

1959年婚姻破裂,妻子、女儿都离他而去。从此,他孤独一人生活。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身体变得很差。白天写作,晚上喝酒,有几次他精神崩溃,还进了精神病院。

可能是想尽快透支身体,结束生命,1992年,66岁的耶茨终于解脱了,告别了这个不友好的世界。

酗酒、抽烟、疾病、贫穷、潦倒、精神病、婚姻失败、怀才不遇……耶茨在孤独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完败的人生,成为他写作的源泉。

耶茨不仅是作家,还是"作家的作家"。

他有不少粉,都是著名作家,数得出来的就有安德烈·杜波依斯、库尔特·冯古内特。他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对许多作家影响挺大,其中就有雷蒙德·卡佛。

卡佛曾与耶茨在波士顿见过面,还写过信。在信中,卡佛热情洋溢地说,对你钦佩得五体投地,你一直是我最崇拜的人之一。

《革命之路》是耶茨的处女作。出版以后,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还拍成了电影。

理查德·耶茨:被遗忘的孤独作家

改编的电影《革命之路》剧照


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十一种孤独》于1962年出版,好评如潮,被称为"纽约的《都柏林人》"。

《华盛顿邮报》《君子》《纽约时报》都对他盛赞有加,《泰晤士报》高度称赞耶茨,说他是"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二十世纪最具洞察力的作家。"

可是,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作家,却被世界遗忘了?

可能有两个原因。

不红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主题太悲凉了。

所有他的小说都围绕一个主题:失败与孤独。

《十一种孤独》里,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有被炒鱿鱼的白领,有想当作家却没当成的文学青年,有没朋友的转学新生,还有不得志的军人。

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失败者。耶茨对他们没有任何同情,就像不同情自己的失败一样。他只是冷静地写下他们的故事,呈现生活的真相。

理查德·耶茨:被遗忘的孤独作家

中文版《十一种孤独》


《恋爱中的骗子》路数也差不多。艺术家的事业失败,单身母亲的婚姻失败等等。失败和孤独混合在一起,形成他们的人生。

还有《冷泉港》《庸人自扰》《年轻的心在哭泣》《天命》《复活节游行》……在耶茨的小说世界里,所有的人都是失败的,所有的人都是孤独的。

理查德·耶茨:被遗忘的孤独作家

中文版《年轻的心在哭泣》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如果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真的,耶茨不是那种让人感到快乐的作家。

同样是写幻灭,拿耶茨和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盖茨比相比,他们都是失败的人生。但本质上截然不同。

耶茨的代入感太强,会让人觉得自己就是他笔下的那个失败者,让读者感同身受,悲伤不已。读耶茨容易受伤,因为他仿佛会伤害你,甚至拿一把刀捅向你脆弱的心脏。

理查德·耶茨:被遗忘的孤独作家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


翻开耶茨写的任何一本书,读者都不需要先了解他的生平,从悲伤的字里行间,从无处不在的孤独中,这个男人潦倒的一生跃然纸上。

失败的人写失败的书,真切感人,却不一定受欢迎。

因为虽然孤独是永恒的,但人们向往的还是短暂的欢乐。

群众喜闻乐见的是努力奋斗最终成功的英雄传奇,不是努力奋斗最终失败的人间悲剧;是王子公主从此幸福地在一起,不是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终将归于失败。

既然生活如此悲伤,为什么不能读些让人快乐点的书籍?

对于大众来说,虚假的快乐也比真实的痛苦强。

另一个不红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的写作手法。

哈罗德•布鲁姆把现代短篇小说分为两种模式---契诃夫-海明威模式与卡夫卡-博尔赫斯模式,前者扎根于普通的现实存在,后者却投身于幻景。

"我们以不同的理由需要它们:如果说第一个模式满足我们对现实之饥渴的话,第二个模式则说明我们对现实以外事物的饥渴始终不曾停歇。"哈罗德•布鲁姆这样说。

耶茨无疑是契诃夫-海明威这一阵营的。简洁的叙事,精准的刻画,朴实的写法。

这可以用在契诃夫身上,也可以用在耶茨身上。

理查德·耶茨:被遗忘的孤独作家

俄国作家契诃夫


搁上个世纪,他就是美国的契诃夫。事实上,批评家们也将他与契诃夫、菲茨杰拉德、约翰•契弗相提并论。

但不幸的是,他降临在20世纪。

20世纪20年代,意识流兴起。小说的写作手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塞尔•普鲁斯特、弗吉利亚•伍尔茨、威廉•福克纳等作家,开始用全新的方法写小说,采取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心理描写方法,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纪元。1922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出版,成为了意识流的巅峰之作。

理查德·耶茨:被遗忘的孤独作家

作家乔伊斯


即使是现实主义,时代也在进步。

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作家一手掌握自然主义的客观写实手法,一手掌握象征主义手法、意识流手法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两手都要抓,才是20世纪的现实主义。

遗憾的是,耶茨仍然停留在过去的传统现实主义的那个时代。

就拿《纽约客》来说,耶茨在世时一直希望能在上面发表文章,却始终没有成功。直到去世多年后,《纽约客》才刊登了他的一篇短篇小说。

也不能说《纽约客》没有眼光。以写作风格来比较,耶茨和怀特、塞林格、约翰麦克纳尔蒂等其他《纽约客》专栏作家,差别其实很大。

那时的《纽约客》流行什么风呢?应该带着淡淡的语气,时不时带点调侃的刻薄,加点冷幽默,即使要表达亲切、留恋的感情,也应当是客气的,带着纽约式的都市化的疏离。

而耶茨呢?他书写的失败感,则要真诚和实在的多。这种真诚和实在,有时候也被叫做笨拙,或者缺少才华。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吧,怀特、塞林格、约翰麦克纳尔蒂就像坐在高楼里的城里人,他们往外凝望这个世界,带有明显的距离感。耶茨更像一个笨拙的乡下人,一直向往着那栋高楼,却始终没有被这个繁华的世界接受。

迎合不了大众的期望,也赶不上发展的时代,坎坷是他注定的文学之路。

欣赏的人是有,可惜叫好不叫座,精装本销量超不过12000册。

孤独是他的宿命。

失败究竟是一种命运还是一种选择?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人到中年,从"红烛昏罗帐"到"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再回头读读理查德·耶茨的失败与孤独。

想想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还是喜欢去拆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