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課堂,讓戲曲的美就在身邊

“無腔不新,無腔不舊。 ”“以情造聲,用情創誠。 ”“吸氣一大片,用氣一條線。” “先吐字,後發聲。 ” ……全民防疫期間,為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戲緣APP推出“戲曲名家課堂”欄目,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在線傳授豫劇唱腔、表演訣竅,說著樸實親切的河南方言, 《清風亭》 《程嬰救孤》 《蘇武牧羊》 ,邊唱邊講,二十幾分鐘的課程,令網友大讚“乾貨滿滿” 。

2月中旬以來,欄目邀請汪荃珍、賈文龍、李金枝、孟祥禮、柏青、魏俊英、金不換等豫劇表演藝術家和曲劇表演藝術家劉青、楊帥學,越調錶演藝術家申小梅,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吳亞玲,河北梆子表演藝術家彭蕙蘅等,傳授唱腔、表演技巧,講述創作、演出心得;劇作家陳湧泉、姚金成也在欄目中結合抗擊疫情期間文藝工作者的職責,圍繞現實題材劇本創作授課,導演張平、丁建英、李傑,作曲方可傑、湯其河等紛紛捧出各自專業領域的“乾貨”與網友分享。

為配合疫情防控,全國各地取消各類劇場演出近兩個月了,許多戲曲院團積極轉戰“雲”上,依託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在線開設雲課堂,展播經典劇目、傳播戲曲知識,在特殊時期不僅填補了線下演出的空缺,還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體驗。

和劇場演出相比,線上雲課堂擅長化整為零,為觀眾展示一臺大戲的“分解動作” ,讓欣賞更有“門道” 。比如“你為什麼能把觀眾唱哭,你在舞臺上哭了沒有? ”面對觀眾經常問起的問題,李樹建在戲曲名家課堂上回答:“作為演員,一定要把握住戲裡戲外,感情是完全投入的,但心裡是明白的,我是在演戲,如果完全按生活去演,那就哭得演不成了。 ”通過李樹建的講述,觀眾還了解到,一個經典唱段的誕生,原來需要藝術家體會唱詞、設計唱腔,在聽錄音、小樂隊伴奏、大樂隊伴奏中反覆內化,還要歷經給內行聽、給觀眾聽,一般排練、響排等複雜的環節。豫劇表演藝術家王紅麗則在戲曲名家課堂中回憶起,在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常演不衰的《風雨行宮》中,她為體會主人公金桂的“瘋” ,曾經深入醫院觀察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王紅麗還逐字逐句邊剖析、邊示範了《風雨行宮》中的網紅唱段“十六年未曾見過嬌兒面” ,她告訴戲迷,這段唱是金桂情感的一次爆發,但是情感不能一開始就爆發出來,要抓住人物感覺、分出情感層次,以情帶聲;無論表達什麼樣的情感,吐字一定要清晰—— “吐字不清,如鈍刀殺人” 。

和電視等傳統平臺相比,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和戲緣APP等具有專業垂直特點的平臺讓戲曲藝術的呈現更生動、更年輕、更有個性。上海崑劇團品牌項目“崑曲Follow Me”從2月中旬開始推出線上特別版,每週四節課,每節課五六分鐘,圍繞生旦淨末醜五個行當,傳授基本的崑曲知識和簡單的四功五法,主講均為崑曲各行當的青年演員。崑曲閨門旦青年演員沈昳麗為觀眾講授了閨門旦的手勢技法、眼神運用、身形展示以及開扇與轉身,課上示範了零基礎也能學得來的手眼身法步,講述了不為觀眾所知的學戲經歷——如何訓練蘭花指、如何訓練眼神,怎麼讓一個轉身更有內容、更具表達力,還緊密結合生活,以崑曲中的形體表現告訴女性觀眾,什麼樣的站姿看起來更有氣質。上海越劇院為小朋友開設“越劇童謠雲課堂” ,每節課一條抖音視頻,分為念、唱、做三步教學,小朋友在越劇賦子《花燈》中,除了唸白、唱腔,還學習了簡單的手姿,在越劇童謠《春晨》中,進一步學習了簡單的身段,可以邊唱邊舞。一個多月來,從家長髮回的“交作業”小視頻中可見,小朋友們踴躍參與,個個學得有模有樣。

除了有計劃的授課,許多藝術家充分利用短視頻小而輕的特點,發佈與戲曲相關的日常點滴,以自由、隨性的方式讓戲曲成為網友的生活夥伴。在抖音上,京劇表演藝術家史依弘練功、 “寵粉”兩不誤,每天發一段短視頻, 《杜鵑山》 《紅燈記》 《太真外傳》 《鳳還巢》 《穆桂英掛帥》 《霸王別姬》中的經典唱段,網友想聽什麼,她就唱什麼,帶著大家走圓場、練京白,每天都有數百網友評論、數千網友點贊,有網友表示,“天天來看您分享京劇,太美了” 。京劇青年演員傅希如的抖音創意迭出,有《定軍山》 《戰樊城》等經典唱段的專業示範,教大家如何唱得字正腔圓;有一口氣挑戰《白虎節堂》長唸白、一句“淚滿腮”唱足41秒等絕技展示;還有充滿趣味的“獻寶” ,比如反串表演《天女散花》給“女神”們過節,比如以老生、悲傷的青衣、憤怒的花臉、英武的武生四種行當的唸白風格念出網絡流行語“皮皮蝦我們走” ,引發網友歡樂互動,有網友說,“青衣版皮皮蝦還是程派的” 。中國評劇院微信公眾號開設“評劇在身邊”欄目,每天推送一段劇院演員錄製的評劇經典劇目經典唱段短視頻,邀請大家學起來。在唱段的選取上不乏深意,比如,以《金沙江畔》選段“紅軍不怕遠征難”為抗擊疫情鼓舞士氣,以《楊三姐告狀》選段中的“只求個親人平安就是福”向醫務工作者表達敬意,以《鬧嚴府》選段中的“待風掃雲霧,共迎雨過天晴”表達對祖國和人民的美好祝願等。(記者 怡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