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教授再刷屏:不確定的世界,只有變化是永恆。

張文宏教授說,全球疫情在今年夏天結束,已經不可能了。

由於以歐洲為中心的疫情爆發,導致中國控制良好的局面,也開始有不確定性了。

不確定性,這個詞我們已經很熟悉了。

剛開始,我們都覺得人傳人不可能,人一輩子哪能經歷兩次非典?

結果,肺炎快速傳播開了,比非典還兇猛。

接著,我們覺得不可能不開工、不上學,肯定很快就結束了。

結果,我們已經居家隔離一個月了。

在家憋得發慌的時候,我想,肺炎怎麼著也會在夏天來臨前結束,病毒不是害怕高溫嗎?

結果,全世界都肺炎了,專家說夏天結束不可能了。

這短短的三個月,我們面臨了多次不確定性,總覺得事情會發展向好的可能。

然而,當一個人遭遇了壞事的事情,並不必然會遇見好事。

事情還是可以一壞再壞的。

電影《阿甘正傳》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我們該拿什麼心態,去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張文宏教授再刷屏:不確定的世界,只有變化是永恆。

從短視主義者變為長期主義者。

最近我看了一個ted的視頻,《用三種方法規劃長遠的未來》。

演講者說到一種現象,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短視主義者。

我們常常喜歡談論未來,喜歡設想未來10年、20年後的生活,可是當真正的做出規劃的時候,我們卻只顧當下。

只顧當下,就會總是使用“沙袋策略”。

張文宏教授再刷屏:不確定的世界,只有變化是永恆。

你們家發大水了,給房子周圍堵上一圈沙袋,是有用的,洪水退去之後,把沙袋撤了。

但是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去給房子墊高,或者乾脆搬家。

總是採取短視主義的沙袋策略,我們會付出代價。

一個短視主義的ceo,如果不願意對科研做投入,就會因為沒有核心技術而失去發展的先機。

一個短視主義的家長,如果總是想著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用手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就無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專注習慣。

一個短視主義的國家,如果不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就會發生橋樑坍塌這樣的嚴重事故。

張文宏教授再刷屏:不確定的世界,只有變化是永恆。

這次疫情像一場洪水,一下子沖垮了圍在房子周圍的沙袋。

結合看到的這支視頻,我想,我不能只考慮當下的危機,必須要夯實自己人生的地基。這樣等水來了,你的房子已經變高了。

賺錢只是暫時的結果,我們要對核心的技能做投入,終生學習,長期學習。

日常工作裡,也不要只是被問題牽著走,要有時間長期、專注的去沉澱和學習。

早上跑步40分鐘,我去聽了張麗俊的《組織的力量》,學習人力資源管理。

不管我這次創業的終局如何,這些方法,都會夯實我創業的基石 。

張文宏教授再刷屏:不確定的世界,只有變化是永恆。

增強反脆弱性,在危機中尋找機會。

TED還有一支視頻,談到如何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該怎麼辦》。

這個演講視頻的講者,從小就是個書呆子,怪孩子。

不僅因為瘦小經常遭到同學欺負,就連初中老師都對他的父母說,你應該直接送他去工作,而不是上學。

不過還好他的父母沒有聽,而是把他送到了高中,他也在後來考上了一間非常有名的大學。

畢業後他去過很多國家,拜訪過很多學校和企業。

他發現和自己同樣經歷的人很多,遭受校園暴力、被老師看不起,但這些人的命運卻大不相同。

有些人真的像老師說的一樣,成了清潔工、搬家工,有些人卻混得風生水起。

於是他提出了一個問題,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的教育,根本沒有讓孩子做好準備。

張文宏教授再刷屏:不確定的世界,只有變化是永恆。

在演講結束的時候,講者給出了一個建議,叫做:培養有毅力的精神文化。

曾經有一本書很火,叫做《反脆弱》,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做反脆弱性。

作者列了三種特性,分別為:

脆弱性:看似穩定但難以抵禦風險,就像玻璃杯一樣,摔到地上就會碎;


強韌性:穩固,不會受到環境和風險的影響,就像網球一樣,摔到地上僅僅是彈幾下;


反脆弱性:能在適度風險中受益。

作者用神話故事中的九頭蛇來做比喻,每砍下一個頭,反而會長兩個,比以前更強大。

簡單概括一下,反脆弱即是一個人能否在突發事件中找到機遇並從中受益的能力。

下午我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他今年賺錢的目標,本來是2000w,現在過了年才不到倆月,他目標完成了40%了。

要知道,今年也才過去不到四分之一。

我問他,怎麼做到的。

他說,就是你給我支的招。

他公司是做自媒體的,賺錢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吃廣告,年前疫情嚴重的時候,我提醒他,來年萬一無法發貨,電商肯定不願意投廣告了,你要想好怎麼做才能維持營收。

他火速的開了一個培養視頻自媒體達人的課程,讓旗下的大小V去分享經驗,居然效果還不錯。

結果呢?

他們的廣告收入幾乎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因為新增業務加倍了收入。

《反脆弱性》這本書中也提到,你可以採用槓鈴策略,來加強自己的反脆弱性。

槓鈴策略,就是指採取的策略由兩個極端條件組成,也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投資理財的話,你可以把大部分錢放在風險低收益少的產品裡,剩下的少部分可以放在風險高收益也高的產品裡,這樣既能保住本金,也會有額外受益,就算賠了也不會都賠光。

87年美國股市崩盤時,《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就是用這種投資策略,不僅保住了自己,還賺了幾千萬美元。

再拿這次疫情來說,受到影響的企業無數,但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定是隻有線下業務的公司。因為只要不開門,他們就沒有收入。

相反,那些既有線下又有線上業務的公司就會好很多,因為線下門店開不了,線上還是一樣運轉。甚至還有釘釘這樣的產品,更是火出了圈。

我們在學習工作中也是這樣,大部分時間花在主要的工作與學習上,抽出一部分業餘時間去開展副業、學習其他知識。

只有這樣才能加強自己的反脆弱性,更好的應對不確定的未來。

張文宏教授再刷屏:不確定的世界,只有變化是永恆。

未來唯一能確定,只有變化。

《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中,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小矮人哼哼、唧唧生活在一座迷宮裡,他們四人有一座奶酪倉庫以供吃喝。

可有一天,奶酪突然消失了。

於是小老鼠們馬上開始行動,並且很快就找到了新的奶酪。

小矮人們則是抱怨不已,始終接受不了奶酪消失的現實。

最終在糾結了很久之後,小矮人唧唧衝進迷宮,重新搜尋奶酪。而小矮人哼哼則是始終都留在原地,煩惱不已。

這些守著奶酪倉庫的小老鼠和小矮人們,就像是過著穩定生活的我們。

但突然有一天意外來了,奶酪沒了,你會怎麼做?是怨天尤人?還是主動去尋找下一塊奶酪?

其實未來充滿了未知和意外這個道理,我們早就知道了。

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會為可能發生的一切去做準備呢?

希望這次經歷能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變化和意外,其實離我們很近。

未來唯一能確定的只有變化,學會在變化中生存,才是獲得安全和穩定的唯一途徑。

正如《反脆弱》這本書中所說: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


對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樣:你要利用它們,而不是躲避它們。


你要成為火,渴望得到風的吹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