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李白和鲍照都写了《行路难》,但是其精彩程度各不相同

鲍照,南朝宋著名诗人;李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两人都以“行路难”为音调,创作了系列诗歌。鲍照题名《拟行路难》,一共作18首诗;李白题名《行路难》,一共作3首诗。

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两首诗,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课文。这两首诗往往被人们拿来不断地进行比较,试图更深入的理解其内涵,挖掘其意义。

那么,这两首诗究竟有何相似?有何不同?今天,我来带领学生们一探究竟。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鲍照的《拟行路难》组诗,包括一共18首诗

一、两首“行路难”,其结构、手法颇为相似

很多人将两首诗进行对比赏析,往往都是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入手的;但是,根据我们的深入阅读解剖,发现这两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1.两首诗都用了“以物起兴、以理结情”的结构模式。

所谓“以物起兴”,就是在诗歌开头,作者不直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是先言“彼物”,而后引出“此情”。

鲍诗开篇两句写“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往平地上倒水,水就会照着东西南北不同的方向流散”,而后又写“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生早有宿命安排,怎么能够不断叹息哀愁呢?

李诗开篇两句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樽倒满清酒,一杯就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的珍贵菜肴更是价值万钱;随后写“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面前的菜肴即便是价值万钱又如何呢?一点兴致都没有,只能停止喝酒,放下筷子,最后只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还是一片茫然。

鲍诗通过“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两句诗来表达诗人面对现实“敢怒不敢言”的无奈和痛苦;鲍照在愤怒的情感抒发之后,是面对现实的冷静。

李诗则通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表达面对人生失意而仍然保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李白在茫然失落的情感抒发之后,是接受现实的理性。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李白的《行路难》一共有3首诗

两首诗相对比,鲍照以“泻水”之物,兴写“宿命”之叹;而李诗以“清酒珍馐”之物,兴写“茫然四顾”之情;而两首诗的末尾,诗人都是在强烈的情感抒发之后,仍然保持一种面对现实的冷静和理想,此所谓“以理结情”。

由此,我们可以把两首诗的结构概括为“物——情——理”的模式,或者为“起兴——抒情——明理”的结构模式。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鲍照委婉地抨击社会:“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2.两首诗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①鲍诗“以水喻人”:

在鲍诗当中,“泻水”有这样一个特征,即“四处流淌”,不管东南西北,只要是“地势低矮”的地方,都有“泻水”流淌。这就像“人”一样,走南闯北,四处奔波。不过,这里的“人”并非指所有人,而是指“排除往高处走的人之外的人”。

实际上,鲍照指的就是那些“在社会生活中处境低贱的人。只有处境低贱的人,才无法流向那些“有高度的山皋”。诗人鲍照通过“泻水”这样一种极为常见的事物,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水”的流向,完全不是靠“水”自身的努力和冲刺,而纯粹是靠“地势”决定的,而这个“地势”就是“门第”。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寒士,只能四处奔波

②李诗“以冰川雪山喻艰难险阻”:

李白在他的诗中,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他用“冰川”和“雪山”来比喻人生路途中的艰难险阻。注意,李白在这里所写的“冰川”“雪山”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符号化的形象,而是非常生动具体的,可知可感的诗歌形象。

“冰川”是一种被“塞满”的状态,而“雪山”也是一种“全覆盖”的状态,两个意象具体落实到“黄河”“太行”之上,让读者能够发挥想象,体会到冰川之令人惊骇,雪山之令人无奈。一个“塞”字,一个“满”字,将人生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之程度写到了极致。

如若两首诗非要评论“比喻手法的效果”,鲍诗便像一轮水中之明月,须在恍然之后才悟出其中的妙处;而李诗则像一片飘零之落叶,不必过多咀嚼亦尤觉生动可感。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李白极言人生艰难险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二、不同的生活时代,决定了两首诗不同的思想境界

鲍照生活在南朝时期,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两人虽都极有才华,也都共同遭遇过人生的坎坷,但是,其表现在诗歌里面的思想意蕴却是不相同的。

1.鲍诗“认命”,李诗“待时”。

南朝时期,除开社会动荡和频繁征战之外,最为人诟病的就是其森严的士族门阀制度。士族门阀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历史现象,其内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士族世世代代拥有上流社会的资源和地位,而庶族则世世代代混迹于下流社会。

而鲍照恰恰就属于“庶族”,无论他有多么强的能力和多么高的才华,就是不能被朝廷重用。用今天的话说即“生来就是老百姓的命”,任凭他努力,任凭他奋斗,终究不过是一根草芥。因此,鲍照在他的诗中痛言“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用“命运”来宽慰自己,实际上却是对“门阀制度”的批判和失望。

想当初,陈胜在大泽乡对其部属的人说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英雄的气概和坚定的斗志,经过几世几轮,已经被磨灭殆尽。鲍照虽才华横溢,但是却无力改变现状,这种“挫败感”和“沉郁感”,让鲍照无计可施,只能悲壮地认命。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鲍照虽才华横溢,但是却无力改变现状

然而李白却不同,他生活在盛唐时期,这是一个极尽辉煌、极尽自信、极尽豪迈的时代。文人纷纷进入长安求取功名,武将纷纷奔赴边疆沙场征战。无论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还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都表现出一种极度自信,无畏牺牲的昂扬精神。

李白《行路难(其一)》写于744年,这一年李白正好因“宫人恨之”“玄宗疏之”而被赶出了长安。想当初,李白得到玄宗赏识、入京拜职之时,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壮志,至今犹然在目。

然而,在长安仅一年的时间,李白便尝到了苦头,他因为性格太过狂放傲岸而被众人排挤,最后不得已被“赐金放还”。但是,李白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还在等待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机会。面对人生坎坷,李白仍然保持着乐观自信:总有一天,将会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李白的豪情壮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2.鲍诗“洞穿而不说穿”,李诗“失望而不绝望”。

有人说,鲍照诗歌因为带着“宿命论”色彩而显得低沉消极,这种观点并不客观。相反,在《拟行路难(其四)》之中,诗人表现出来的格调是“深沉激越”的。

先言“人生亦有命”,对“士族门阀制度”进行含蓄地抨击;随后又以“心非木石岂无感”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心中不甘卑微、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眼看就要将蓄势已久的愤怒喷涌而出之时,诗人却用诗句“吞声踯躅不敢言”让自己的情绪戛然而止。

这种写法,既可谓“气脉流惯”,又可谓“蕴藉深厚”。 社会政治的黑暗,门阀制度的残酷,深深地窒息着人们的灵魂,叫人“敢怒而不敢言”。“竹林七贤”的悲惨命运,“魏晋时期”残害士人的血淋历史,还没有完全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所以,广大寒微庶族,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痛苦。鲍照的诗歌,并非仅是“抒发情绪”而已,而是借此“引人深思”。这种“启人思索”的智慧表达,非有深广的社会阅历不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鲍照在诗歌表达上的功力,是非常深厚的。

正因为如此,清代著名学者沈德潜才对鲍照无比钦佩,他在评价《拟行路难(其四)》时说:

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沈德潜《古诗源》)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鲍照的诗歌,并非仅是“抒发情绪”而已,而是借此“引人深思”

比起鲍照诗歌“洞穿而不说穿”的特点,李白诗歌则是显得“失望而不绝望”。本来到长安是追求理想,救济苍生的,然而谁曾料到才1年时间,就被皇帝唐玄宗“赐金放还”。这种“失落感”和“挫败感”,让李白茫然无措,失望而又苦闷。

突然之间,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又找不到去处,这种茫然惆怅的心情也被写进了诗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不过,李白并未像鲍照那样把所有的苦、所有的闷都放在心中自己承受,而是将其全部释放。无论是苦闷的情感,还是茫然的心绪,李白都豪迈地抒发出来。

这既可能和李白的洒脱个性有关,也可能和盛唐的精神风貌有关。他虽然也是“有苦有闷”,但是他从来不“憋苦憋闷”;不但如此,他还时常“忘苦忘闷”,一切烦恼都束缚不住他的豪情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何等的自信和洒脱?!

即便是在人生中遭遇“冰塞川”和“雪满山”这样的艰难险阻,都无法磨灭其积极乐观的情怀。所以,李白的诗歌“失望而不绝望”,侧面反映出了盛唐时期昂扬向上的积极精神风貌。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李白的乐观自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典型意义”分析

由于李白的名气太大了,导致很多人都没听说过鲍照。如果将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对比,可能也会有很多人认为李白的诗歌要写得更好。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1.鲍诗是“一座绕不过的大山”。

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鲍照这个诗人,但实际上,他却非常有名。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曾如此评价鲍照:

“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钟嵘《二十四诗品》)

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就是说鲍照生活在南朝门阀制度森严、门第观念浓烈的时代,其纵有千般才华,万般能力,也无法跻身上流社会。所以,在鲍照所生活的时代,他不被人重视,地位不高,最终被时代所埋没。

然而,“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这两句却反映出钟嵘对鲍照的评价相当高:“四家”指的是张协、张华、谢混、颜延之四位大诗人。“两代”指的是二张、谢混所处的晋代和颜延之所处的宋代。钟嵘对鲍照诗歌推崇备至,认为他融合四家的长处,横跨晋宋两代,为一代大诗家。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悲催:等到鲍照去世之后,人们才发现了其诗歌的辉煌光芒,肯定了其文学价值。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即便人不在世,但鲍照的诗歌却仍然是“一座绕不过的大山”。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鲍照画像

2.李诗乃“站在巨人的肩上”。

李白的诗歌之所以有如此巨大之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成功的。从李白的诗歌《行路难》来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除开其精神面貌不尽相同之外,李白在很多方面都模仿了鲍照的诗歌。

鲍诗: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拟行路难(其十四)》

李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鲍诗: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拟行路难(其六)》

李诗: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将进酒》)

鲍诗: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拟行路难(其六)》

李诗: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其一)》

鲍诗: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拟行路难(其十八)》

李诗: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其一)》

从这几句诗歌我们可以看出,李白诗歌深受鲍照诗歌影响,不仅在于诗歌结构和诗歌语言“巧构形似”,甚至在诗歌风格方面也是“承接延继”。

李白的诗歌风格和鲍照的诗歌风格“近似一脉”:鲍照诗构思幽奇精细,李白诗构思想象奇特;鲍照诗写景奇矫凌厉,李白诗写景曲折奇诡;鲍照诗抒情雄浑澎湃,李白诗抒情俊逸豪放。

由此可见,李白虽是千古天才诗人,但是,他的诗歌成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得来的,尤其是鲍照对他的影响十分深远。鲍照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出人头地,却在去世之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才子。

高手写《行路难》,李白“失望而不绝望”,鲍照“洞穿而不说穿”

李白画像

结束语:

世间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其地位与其才华不相匹配;一种是其才华与其地位不相匹配。有的人地位太高,但是却丝毫没有能力,其结局注定是悲剧的;有的人才华太高,但是却丝毫没有地位,其过程注定是悲剧的。无奈鲍照和李白,皆属于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