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紀實文學《魂牽越北那座山》之二——鐵血戰士 勇赴沙場

長篇紀實文學《魂牽越北那座山》之二——鐵血戰士 勇赴沙場

第十二章 鐵血戰士 勇赴沙場

1979年3月6日下午6時,根據上級命令,劃歸41軍指揮的150師,從廣西龍州的水口關方向出境,參加高平方向作戰。

田文超,重慶大足人,448團的老人,一參軍就在原獨立1團,曾經參加過甘孜、阿壩地區的平叛剿匪戰鬥。戰前他從團政治處主任調任團副政委,戰時五號首長,負責全團的後勤保障、團直機關保衛和犧牲戰友遺體、傷員的運送工作。

田文超副政委回憶說:“作戰時,50軍基本上沒有帶自己的部隊,下轄的三個師都配屬給人家(友軍)了。因是配屬作戰,為加強協同指揮,軍部派出關副軍長、劉副軍長和軍政治部侯主任組成的“老、中、青”三結合駐師工作組,隨150師一起行動,師屬炮團留在了境內。我們的師長是劉同聲,政委是楊振道……”

448團作為150師的主力團,按1營、2營、團部和3營順序走在全師的前面。按照軍駐師工作組的模式,150師的賈書顏副師長、魏樹良副政委和李清順副師長到448團加強指揮,隨團行動。

長龍般車隊在夜幕的掩護下,沿著邊境公路從寧明向西北方向行駛,直插龍州的水口街。

殷濤坐在披著偽裝網的軍車上,心裡充滿了戰鬥的激情和對勝利的自信。

出水口關之前,電臺一直處於靜默狀態,出關後全時守聽,保持暢通。

當殷濤從龍州的水口關出境,通過水口大橋後,他的命運就和448團的許多戰友一樣發生了徹底的改變,沒有能再從這座橋上回來!

長篇紀實文學《魂牽越北那座山》之二——鐵血戰士 勇赴沙場

廣西水口關

部隊在濛濛細雨中沿著越南3號公路一路夜行,摩托化快速推進,直插越南北部重鎮高平市。

軍車疾馳,馬達轟鳴。部隊經過復和縣境內時,天已經大亮。

戰士們掀開車棚簾的一角,第一次見到了越南北部景象:坑坑窪窪的砂石公路上全是軍車,迎面過來的是剛剛從前方班師回防的友鄰部隊。兩側山巒疊嶂,狼牙似的山峰一個接著一個,山上森林密佈,公路的一側是深壑峽谷,另一側則是陡峭的山峰,遠處是一片略微起伏的稻田。

山間、田頭和散落的民房見不到一個人影,估計早已躲到兩邊的大山裡了。路邊已看到一些被炸死的牛羊和騾馬的屍體。一輛輛披著偽裝網的軍車,沿著山腰蜿蜒曲折的公路一眼看不到頭,除了汽車發動機的轟鳴聲和偶爾從遠處傳來的零星槍炮聲,四處一片寂靜。

戰爭的氛圍已經悄悄籠罩在這些年輕士兵的心頭,大家默默地看著眼前的一切,誰都不說話。殷濤見陳孝清有點緊張,輕輕地摟住他,用兄長般的胸膛安慰他。

前面有幾座雲霧纏繞的山頭,當地人叫“伏馬嶺”,意為山高坡陡,就連這一帶擅長翻山爬坡的矮種馬都過不去。這裡是扼守越南北大門的一道天然屏障。當然,此時這裡已被我友軍攻克。

翻過“伏馬嶺”,就是越北的重鎮——高平。

3月7日上午,448團抵達越北省會城市高平。

高平市區原來是越南平江流域中的一個呈棗核狀的島嶼,當年法國人在平江上建造了三座大鐵橋,貫通了平江兩岸。

部隊通過高平北邊的大鐵橋,跨過平江進入高平市區。大橋由121師的戰友們守衛著,他們已連續作戰多日,身上硝煙戰火的痕跡清晰可見。

鐵橋的護欄上還掛著幾具越軍的屍體。

2營5連2排4班班長張吉發(鹽城市鹽都區龍岡人)率領閔中友等戰友走到橋頭,看到江邊一個用四角網具捕魚的人定在那裡一動不動。閔中友舉著槍走近一看,原來早已沒氣了。他們強烈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讓生命如草芥一般瞬間毀滅,戰爭的血腥場面好像把空氣都凝固了!

448團直接穿過還瀰漫著戰火硝煙、滿是斷垣殘壁的市區,來到城市的西北角,進入3號B公路(現越南老3號國道段),繼續向西偏南方向前進。路邊是被炸燬的坦克和車輛,一些屍體還淌著血水。

3號B公路,越南人又叫平陽公路,抗美援越時由中國政府幫助越南修建的砂石公路,由高平通往越南西部山區胡志明根據地,是抗美援越時期越北重要的交通補給線,曾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高平的西側屬亞熱帶山丘叢林地貌,越往西山越高,山峰溝谷縱橫交錯,山勢地形十分複雜。約四米寬的砂石公路在山間蜿蜒穿過,路的兩側是連綿不斷的大山,山腳下長著茂密的雜草和灌木叢。

經過多年苦心經營,越軍已在高平西側一帶利用複雜地形,佈置了縱深數十公里的永備、半永備防禦陣地。自2月17日戰爭打響後,越軍第一軍區阻擋不住我軍潮水般的攻勢,一部分越軍潰逃到這片山區,企圖利用天然屏障伺機反撲。

長篇紀實文學《魂牽越北那座山》之二——鐵血戰士 勇赴沙場

扣屯

上午10點,部隊抵達位於高平市西邊的一個小集鎮——扣屯。

扣屯距離高平約5公里,位於南去太原縣的3號A公路和西去原平縣的3號B公路的交叉口。這裡是越南重鎮高平西側的咽喉要道,越軍王牌精銳之師346師(高北師)的師部所在地。

這裡是我軍兩個師前期從廣西那坡縣念井地區打穿插,和南集團某軍的會合點。佔領扣屯可斷高平之敵退路,同時阻擊納隆以南越軍312師對高平之敵的增援。

扣屯只有東西兩條小街,空落落的不見人影,友軍的戰士正在街頭巡邏警戒。

小街上僅有的幾間小店鋪牆壁上彈痕累累,門窗也被打壞了,街道被炸得到處是彈坑,房屋東歪西斜,有的還在燃燒。數十具越軍屍體躺在路邊、牆角,有的還處於射擊的狀態。

附近磚瓦廠後面有一座越軍的倉庫,前不久被友軍一併拿下。

41軍前線指揮部設在扣屯。軍、師首長們在這裡聚集,部署下一步作戰計劃。

150師根據41軍前指命令,下達了所轄三個團的作戰任務:

448團作為主攻團,繼續向西南推進至班英一線,執行清剿殘敵、摧毀越軍設施,同時尋找友軍失散人員和烈士遺體等任務;

449團配合友軍121師攻打越軍183團,並炸燬納隆橋,阻止越軍北上反攻。隸屬於越軍322師的183團,是中國政府宣佈撤軍後,進至高平以南納隆地區,沿公路兩側向扣屯逼進,企圖尾追中國軍隊。對我軍回撤構成一定的威脅。

450團為師預備隊,隨時投入戰鬥。

長篇紀實文學《魂牽越北那座山》之二——鐵血戰士 勇赴沙場

448團扣屯至班英一線清剿作戰

前方公路已被潰逃的越軍破壞,工兵部隊和支前的民兵們正在搶修,車輛無法通行。448團稍作休整後改為徒步,沿著公路繼續向西南方向行進。

殷濤揹著電臺一面與後面的3營通話,傳達團指要求該營迅速上前結集的命令,一面跟隨團部繼續向前。

先期抵達的1營1連正在路邊生火做飯。該連步兵班長、殷濤的老鄉吳兆祥(鹽都郭猛人)在炊事班幫廚。他往鋁製的行軍鍋底添了幾把柴火,用鼓風機吹著。

抬頭看到殷濤揹著硅2瓦電臺,脖子上掛著耳機路過,吳兆祥連忙叫住他。

老鄉加戰友在戰場上相見分外激動!殷濤告訴他在水口關看到3營的老鄉劉兆華和潘仁德了,他們正在後面往前趕。互相又詢問了團裡其他老鄉的情況。

吳兆祥見殷濤因不停地聯絡喊話,嘴唇都裂開了,滲出絲絲血跡,一問水壺早空了。他立即掀開鍋蓋,舀了碗米湯遞給殷濤。

殷濤接過碗邊吹邊喝,又把空水壺遞給吳兆祥。吳兆祥往水壺裡灌滿了米湯,互道保重後,殷濤挎上水壺又急忙隨團指前行了。誰知竟是他倆的最後一別!

12時40分,448團又接到師部新的作戰命令:沿3號B公路西進穿插,經班俊、納嫩、扁亞、吞片、那袍、班英於當日進至打沙、朗登地區。

隨即,448團以2營為前衛,5連為尖刀連,3營隨後,接著是團部,1營殿後,沿3號B公路繼續西進。

團指命令四號胡慶忠副團長率4連、七號付培德副參謀長率7連擔任前衛,交替掩護,沿公路兩側向班英方向搜索前進。

殷濤的搭檔、副班長何琦是湖北省通城縣水興鄉人,1977年1月入伍,小殷濤三歲。何琦長得白白淨淨的,平時話不多,文靜得像個大姑娘,但在工作訓練上一點不含糊,十分認真。他們倆配合默契,把全班戰士的思想和精神調整到最佳狀態。何琦的副手王志明與何琦同齡,河南省確山縣任店鎮人,1978年3月入伍,也是班裡的骨幹。這次他倆配屬前衛2營行動。

殷濤交待他們:戰鬥隨時打響,你們在前沿獨當一面工作,一定要注意安全,沉著冷靜,相互配合好。山區阻隔信號波頻率大又多雨霧,容易出現盲音和天電(大氣噪音)現象,越軍也會施放電子干擾,要多變換位置調試。

他們邊走邊聊到山坡處,殷濤把出境前發的兩隻蘋果塞進王志明的附件包裡,用雙臂摟他們的肩頭說:“我在班務會上就講過,士不畏死,但要死得其所。現在祖國和人民需要我們去戰鬥,不是要我們去死,我們要懷著必死的信心好好的活著,堅決完成好上級交給的通信聯絡任務,讓戰友們多消滅越南鬼子!”

殷濤和何琦約定了特別情況下的通話識別暗語,再次叮囑他們要注意安全。

這是殷濤和何琦、王志明兩位戰友的最後一次談話,五天後的3月12號,何琦和王志明在那嘎西側的那場突圍戰中光榮犧牲。

長篇紀實文學《魂牽越北那座山》之二——鐵血戰士 勇赴沙場

何琦烈士生前照片(烈士妹妹何彩娥提供)

448團繼續向西南方向開進。在呑片東側的809高地附近,448團超過了450團。該團已接到命令,在448團的東側區域執行作戰任務。

殷濤在行進間見到了一同參加擴編的老戰友,450團82無後坐力炮連班長報話員曾昭信。曾昭信正和幾個戰友上809高地設觀察哨,兩人來不及說話,只是匆匆招了招手互道珍重。

正午時分,越北夾著細雨的雲霧漸漸散去,太陽火辣辣地烤著山林,悶熱的空氣中瀰漫著一絲硝煙和腐臭味。

殷濤揹著硅2瓦電臺,加上附件袋、水壺、乾糧袋和其他物品,總負荷已達40多公斤。他一邊急行軍一邊還要通信聯絡,汗水直往下流,身上的軍裝全部溼透,不停地擦著從額頭流到眼睛那刺眼、又擋視線的汗珠。幾個月前做過扁桃體手術的部位隱隱作痛,他只好過一陣子,就取水壺喝上一小口米湯,溼潤一下嚥喉。

緊跟他的副手陳孝清幾次要換他背電臺,他堅決不讓。

正準備開飯時,殷濤又接到師指揮部來電,命令448團即刻沿公路繼續向高平西南方向的班英地區搜索前進。大家只好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狠狠地盯了一眼香噴噴的大米飯,就迅速開拔了!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