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浪漫是一劑葬送現實的砒霜

有一本書,曾經在熱情開放,個性自由的西方世界一度被稱為“禁書”。人們認為這本書敗壞了當時的社會風氣,讓女性迷失了自己。

這本書,便是讓福樓拜名聲大噪的《包法利夫人》。這本書讀了很久很久,從借閱初始,每天用一點點時間去讀它,就這樣一點一點的拼合完了整個故事。

《包法利夫人》:浪漫是一劑葬送現實的砒霜

這本書讀了很久很久,從借閱初始,每天用一點點時間去讀它,就這樣一點一點的拼合完了整個故事,我還記得初見愛瑪的時候,感覺她單純,愛幻想,又有點虛榮,直到後來讀到她,讀到對她有了咬牙切齒的恨,沒錯,我與他人無異,對這個女人產生了恨意,總會覺得她害得一個家庭覆滅,足增其厭惡,世人罵她水性楊花,可細思裡,又對這個人物感到很難過。

她縱然有錯,可最後對丈夫對女兒展示的柔情卻足以消融部分芥蒂。

福樓拜對艾瑪經歷羅爾多夫感情失敗後的描寫,幾乎是透徹靈魂的,除卻可見的冰與火外,便是心理,環境共同塑造的內心世界的全然崩塌,讓我們彷彿也經歷了一次被騙與絕望。可見愛瑪之單純,與內心對於愛情真切的渴望。

小說初始描繪愛瑪所處的環境,便為她以後的死亡奠定了基礎。

她出身農場主家庭,少女時代接受的是修道院的文化,讀過書,懂音律,出生也不平庸,這樣的環境再加上她的外表以及少女般的想法與優雅舉止,足以讓她有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資本,但她的所有,也只能讓她高於現實,活於浪漫,因為她自身性格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身上的浪漫,這種浪漫像一個陷阱,潛伏在愛瑪的幻想和生活裡。

一個少女喜愛藝術,追求高雅,幻想愛情是無可厚非的,但愛瑪的錯誤在於,為人妻為人母之後,仍然用自己的羅曼蒂克思維去幻想現實,用虛妄的想象去生活,就讓她最後不得不走向死亡。為了心裡所謂的愛情理想,苦苦追尋,乃至於謊言張口就來,滿足虛榮心而負債累累。

對,浪漫是一句華麗的砒霜,不切實際的浪漫更是摧毀一切的惡魔,沒有誰能夠永遠活在少女式的浪漫裡。

《包法利夫人》:浪漫是一劑葬送現實的砒霜

她在自己的心裡勾勒的完美的男人是像子爵那樣的男子,並且她渴望憑藉著自己的閱歷去尋找這樣一個可以依靠終身的人。

從包法利先生到羅爾多夫再到萊昂,愛瑪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覺醒。直到她被累累債務壓垮,舉一把砒霜以了殘生,用死來對抗包法利先生的平庸,情夫們的寡情,商人的奸詐陰險,公證人的道貌岸然。

包法利夫人羨慕上流社會,一次偶然的赴宴令她瞧不起自己的丈夫,更為自己的寒酸的出身而傷感。

她保持優雅的姿態,更換粗魯的侍女,更不惜冒高額利息的風險去借款來裝點自己並不富裕的家。天鵝絨的窗簾、華麗的地毯、考究的服飾都遠遠超出了丈夫作為普通醫生所能承受的經濟負荷。

用旁人,如老包法利夫人的話說,愛瑪看上的東西里沒有幾樣是有用的。她太過注重柴米油鹽以外的東西,從而令包法利先生的生活看起來紅紅火火而實際上卻囊中羞澀。

“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她因接受過太多羅曼蒂克的東西而使得自己擁有與自身生活基礎不相符的高貴,這種高貴是一種淺埋於表面的高貴。她因平淡生活的索然無味而渴望跟羅爾多夫逃離這自以為不該屬於她的家。

她始終活在自己的幻想裡,幻想著有一天能跟隨迷人的情夫投入到一種紙醉金迷的浪漫生活。

比如她極其渴望去的巴黎。然而,作為一個小鎮醫生的妻子,包法利夫人永遠也不明白自己活在一種現實裡,而非浪漫的想象裡,她更加無法想象,可能她追求的浪漫下的生活,會是一種更為骯髒不堪的圈子,一種光環背後的糜爛。

愛瑪被想象裡的所謂浪漫誤導,最終隕滅在時代的風浪裡。葬送愛瑪的,是她信以為真的浪漫。

然而浪漫是一劑華麗的砒霜,從來只在路邊燈火輝煌的櫥窗裡才會永遠熠熠生輝,它並不在平常人的廚房裡。可憐的包法利夫人,只一把砒霜就結束了自己美麗的生命,空留孤獨與不幸給愛她的丈夫、孱弱的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