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1830年11月,法國作家司湯達(原名亨利·貝爾Marie-Henri Beyle)出版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小說《紅與黑》,而四個月前拿破崙失敗與滑鐵盧之戰,"七月革命"爆發,波旁王朝復辟成功。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年輕時毅然放棄學業,追隨拿破崙遠征各地的司湯達,把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慨,於快到知命之年時,全部注入到這本寫盡那個時代個體與現實交織、對抗與妥協的所有愛恨情仇。


他"預告"著:

"我將在1880年為人理解。

我看中的僅僅是在1900年被重新印刷。

在1935年為人閱讀的作家。"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司湯達

司湯達一直被後世譽為意識流派,心理描寫的大師,當然也是現實主義批判者,於是在他的筆下,這部《紅與黑》極盡現實而鋒利的筆觸,加上故事裡深挖的個體的心理與情緒的"赤裸",迫使這本書在廣為流傳的諺語:"不讀《紅與黑》,就無法在政界混"下,被多國先後列為禁書。

平心而論,大多讀者都是在年少時就被此書,大名鼎鼎的名氣所吸引,把《紅與黑》當做一本平民逆襲的愛情小說看,更有甚者把它當成X啟蒙教育,愛情的理想代表之書看待。

但正如作者司湯達自己的預言也好,後世讀者、批評家們的研究也好,這本《紅與黑》都可以達到,如東方的《紅樓夢》的"紅學"一般的複雜程度,或許稱之為"西方紅學"也不為過。


一如魯迅先生對《紅樓夢》的評價:

"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了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密事......"

其實《紅與黑》絕不止是一本愛情小說,或者說,它只是借用世人皆愛,易讀的"愛情故事",去包裹作者司湯達對於當時那個時代,個體與現實撕裂般的抗爭與妥協。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VS靠女人上位的"小白臉"

這不是幻想的愛情故事,而是真實而殘酷的現實歷史紀實

正如我國義務教育的典型"名著"觀一樣,歷來被時間驗證,被"多數人"推上 "名著"高臺的小說,都會被老師們不遺餘力地推薦,當然,大多都是刪減版,或者是委婉地意譯"青少年"版,如此一包裝,就搖身一變,成為文學的經典之作。

當然,這本《紅與黑》也不例外,但是很巧,年少時有個早年"定居外面"的親戚,循例兩三年就會回來探親,順便按照年齡帶點禮物,於是收到了原版的小說。

被翻譯成英文之後,加上推薦語那幾個關鍵聯想的,看得懂的"單詞",於是費盡心力地啃了一遍,果然,內容很"愛情",或許有點離經叛道,但不管是站在主角於連的立場,還是兩位有著各自魅力的女性角度看,其實都能找到"禁忌而理想的愛情"解讀。

或許,這些年圍繞在於連身上的,讀者們始終以愛情故事的角度去理解,會認為他是一個不要臉,為了上位,靠女人的虛偽"小白臉",亦或從"現實"的角度去解讀,他是一個不擇手段,寧死也要向上爬的"野心家"。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這些解讀其實都"對",但可惜的是沒有深入內裡,挖掘作者司湯達真正在人生過半所沉澱下來的感悟精髓。

是的,如果只是愛情故事,這本書不會被各國封禁多年,正是因為他把屬於那個時代,且超越時代的一種真實而殘酷的歷史,以及血淋淋的政治"黑暗"都一一展現,所以才顯得如此鋒利而冰冷。


在法國,一直以來有名字的城市只有巴黎,而除巴黎意外的地區,統統被粗暴地化為"外省",作者司湯達的大半生,都在水深火熱地"戰鬥"著,跟隨者拿破崙"南征北戰",一刻都不曾停歇,自然他的足跡也遍佈整個法國。

於是他把這些年看到的,經歷的,那些被銅臭毒害心靈的,被封閉狹隘思想束縛的"外省人"的生活,都化為筆下《紅與黑》裡那個虛構的小城維裡埃的真實場景。

宗教耶穌會的橫行霸道,資產階級"自由派"的初露鋒芒,以及封建貴族階級的惶惶悽悽,都交織塞入這個"狹小"的城市,僅僅為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的"他們",開了一個小小的口——"利益至上"。


正如《紅與黑》的副標題"1830年紀事",作者司湯達把真實的歷史"節點"巧妙地運用諸如選舉的時間,話劇、歌劇的演出,設計一個"聖會"用以隱射等等,放置在看似虛擬的故事世界裡,其實也讓讀者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查理十世在位"真實而殘酷"的時代。

這是一個即使復辟貴族佔上風,反動教會蠢蠢欲動,任就被掩埋在停滯、萎縮、喪失活力的"利益社會"。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試想,一個年輕而被"折磨長大"的平民於連,若只靠著他那聰明才智和一心"向上"的毅力,在這個等級森嚴的"利益社會"裡奮鬥,為了實現他的"夢想",卻認識到僅有"能力與才氣"是不夠的。

於是他不得不向現實低頭,放棄"自我",開始帶著虛偽的面具,一步步"不擇手段"地爬向他想要的頂端,但是,當命運的玩笑降臨,他正欣喜與自己即將飛黃騰達之時,一封輕飄飄的信,徹底把他打入深淵的"殘酷現實"。

他終於被時代打敗了,這個即使裹著綾羅綢緞還是"窮鄉下人"的真實社會"目光",讓他憤怒地"大開殺戒",做最後的反抗,可惜事與願違,在時代的洪流裡,被裹挾著,就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反抗,這就是真實而殘酷的現實歷史中的一個小小"路人甲"。

愛情太淺薄,真愛太遙遠,唯有找到"自我價值",才是真正的時代的一份子與鏡子的一抹折射。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紅色"參軍"是光榮的幻滅,黑色"神職"是夢想的死亡

資產階級"向上"與封建社會"墮落"的激烈碰撞

歷來,單就這個名字《紅與黑》的解讀,或者說象徵意義眾說紛紜,尤其從整個故事的全局來看,更是意味深長,其中最基本的含義,有賴於當時對"高貴職業",主角於連人生選擇的色彩解讀。

紅色,象徵著作者投射在於連身上對"利益",也就是可以得到"足夠的麵包"的"上流社會"的認識,當時去參軍,在戰場上光榮地建功立業,是一種平民的"最佳選擇",如司湯達本人,一年可以支取約1900法郎,足夠支撐他衣食無憂的"上流生活"。

黑色,則是一種對"現世"的"更高追求",也是在這個"復辟王朝"下生存的"最好選擇",沒錯那個或許曾經存在於,少年意氣風發幻想中的"建功立業",已經消失在拿破崙滑鐵盧的失敗,與波旁王朝的復辟下。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去當神父!"

這個殘酷而唯一的向上爬的現實,是於連看到的德高望重的老法官被一個小小教士打敗的幻滅,是一箇中年神父就可以得到,拿破崙手下戰功赫赫將軍三倍收入的打破希望,所產生的新的"野心"。

當然,由此延伸出的革命與反動的象徵,激情與死亡的隱喻,黑紅相間的於連的"貴族勳章"......


對於連來說,這不是一個選擇題,而是一個工具,或者說是通往"山頂"傲視眾生的助力,於是他開始把握一切"最好"的捷徑,與市長夫人"相戀",暴露後還能花錢被送去"進修",然後與貴族小姐從交往到"婚姻"等等。

但與此同時,他也漸漸開始迷失,正如於連從第一段感情的懵懂"被動"獲得階層的上升,而第二段感情,則處於一種互相推拉,欲擒故縱的"男女曖昧遊戲"般的戀愛,或許是某人的教導之功,讓於連"長大",或許是身處這個"大染缸"讓於連成長。

總之,他這次牢牢抓緊了機會,一躍爬上了更高的"貴族階層",卻發現那裡太高,站立的位置很窄,他在上面搖搖欲墜,只需要一陣風(一封信),就可以把他打落。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於是"憤怒"的於連,思想與心靈開始撕裂,是的,以為自己這種"資產階級"是在向上爬,是可以被時代垂青,走向巔峰的,卻沒想到,一瞬間被奉為"神明"的軍旅之路被"封",可以得到"利益"與尊嚴的"神職"之路被"斷"。

好不容易抓住的僅有的"封建貴族身份",卻是如此脆弱不堪,成為"墮落"的必然。

於連的"開槍"是衝動嗎?

是如"原型故事"裡主角的走投無路的"下策"?

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不,其實都不是,他只是厭倦了這個"利益社會",看清了這個逼仄、萎縮的時代,同樣也是想重新找回"自我尊嚴"的反抗行為。

當光榮幻滅,夢想死亡,於連只想在這個殘酷而現實的時代裡,找回一點點"尊嚴",只屬於自己的"歸宿"。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不瘋魔,不成活"

個體對抗的時代——抗爭存活,妥協去死

直到現在,這本《紅與黑》歷經190年的風風雨雨,大多數讀者、批評家們,或許還是會對它的結局,於連慷慨赴死的而感到困惑,或者不甘。

明明受害者市長夫人已經不追究了,明明貴族小姐"原諒"他,有能力救他出來的,明明他只是傷人,沒有殺人,為什麼會有此結局?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其實這或許就源於作者司湯達的"本人投射",都說每個作家的作品,都像是一面鏡子,即照了現實,也映照自己,這本《紅與黑》的背景,裡面大部分真實設置的時間線,以及裡面種種人物的設計,其實都是與他息息相關的"身邊人"。

於是,很顯然,當於連不再是扁平的故事裡的主角,而是作者司湯達對現實社會與當時時代的折射面時,複雜而亦正亦邪的於連,就擁有了"真正"的人性。

沒有宗教信仰的於連,沒有"因果來世觀"的於連,有的只是單純的,看起來野心勃勃的想要"足夠的麵包"生活的熱血青年,處於底層的他,偏偏被賦予了一件超越時代的有力武器"才學與能力"。

於是他得以在殘酷的生活中"殺"出一條血路,一步一步踩著"自我"向上攀登,但越發廣闊的世界和認知,讓他失去了"自我",所謂"不瘋魔,不成活",他開始嚮往更高的"上層社會",而不止於"足夠的麵包"。

但是很可惜,這種義無反顧,雖九死尤未悔的"飛黃騰達"的勇氣,卻被嶙峋的現實社會和充滿桎梏的時代給"打"入塵埃,頭破血流。

不擇手段的野心家?靠女人的小白臉?被誤讀的經典名著《紅與黑》

之所以"求死",是因為在於連看來,生命的全部意義在於謀求個體的"幸福",於此為之奮鬥的過程,而當他所有的幻想,光榮與愛都為之破滅,那麼與其庸庸碌碌地在現實苟延殘喘,不如選擇"妥協"式地死亡。

他不願意向現實搖尾乞憐,不願意再抗爭了,即便可以繼續活下去,正如於連最後在法庭上發言的"生命絕唱"一般,個體在時代面前,就像是螞蟻,永遠無法撼動屬於時代的參天大樹,在紅與黑的鮮明色彩中,走向"必然"的毀滅。



寫在最後:

或許關於《紅與黑》的種種解讀多如繁星,但希望深埋在"單純"愛情故事背後的"歷史和時代的嘆息"得以重見光明。

這不是一個個體的不擇手段"野心家",或者被唾棄的靠女人上位的"小白臉"的禁忌故事,而是在190年前,屬於人性與時代撕裂的抗爭與妥協的複雜糾葛演繹。

希望,大家可以試著重新理解這本《紅與黑》,或許除了愛情的"真實"之外,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