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一些学生心理那么的脆弱和暴躁?

一根有思想的韭菜


现在孩子的内心普遍比较脆弱和暴躁,大体来说,就是孩子的成长环境太顺畅,孩子很少有抑制自己的欲望的体验,以及经受困难考验的体验,而孩子从小也受到了更多的管教(限制),自己做主体验生活的机会更少了。具体来说:

1.多数孩子成长在花瓶一般的环境里,要啥有啥,家长生怕孩子受苦。孩子很少体验到“我没有,但等我长大了妈妈就会给我买。。。”这种等待的感觉,这其实是一种延迟满足,对孩子的耐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到现在的孩子的这种机会变少了。再者,物质的丰富给孩子一种错觉,即我要什么就应该有什么,如果没有就无法忍受,暴躁是自然的。这种情况下,孩子也较少体会到“别人有,但我没有”的体验,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从物质上还是内心都很少受苦,也就自然比较脆弱

2.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较多,由于以前的社会属于熟人社会,成长的环境也通常是一大群孩子疯玩。孩子在与大人的交往过程中,以及在与别的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得到了训练,知道了有时候应该抑制自己的欲望,以及如何去抑制。而现在,大部分社区都是生人社区,家长不敢放任让孩子自己出去玩。孩子跟家庭成员(兄弟姐妹)以及朋友之间的互动要少一些。所以没有这种锻炼,他们不明白如何去控制自己,不会抑制自己的欲望,所以就显得脆弱和缺乏耐心。

3.现在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对孩子的看管更严。在我们的小区,三五岁的孩子出来玩,后面肯定有大人跟着,当孩子之间互动的时候,通常家长会在旁边指指点点。而在我小的时候,两三岁的孩子就会跟着大孩子自己出去玩了,孩子之间有什么事情,孩子自己看看怎么办,同时无意中自己也承受结果,无论是高兴还是失落,他们都自己去体验,有更多的自主权,也接受了锻炼。所以长大后也就没那么脆弱。

4.由于环境的变化,现在的孩子,很少从小就帮父母干活。孩子在帮助父母干活的过程中,忍耐的体验肯定是有的,因为多数情况下也许他们不想去干,必须耐着性子,无意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心性。

写得比较快,没有仔细整理,但能想到的大概就是如此吧。


毛蛋成长记


这要从三个层面来分析:

一是社会层面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为青少年一代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条件。同时社会的五彩缤纷和多元化,也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生活方式。比如,城市的全面亮化事实上催生了孩子的晚睡现象;社会上无处不在的诱惑在吸引着孩子的目光,一旦这些诱惑和自身条件产生冲突,难免就会产生脆弱或是焦虑等各种心理现象。


二是家庭层面的影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成长都有着不一样期待。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和目前的教育政策背景下,孩子的学习成长很容易成为家长焦虑的一个事情。很多家庭由于不能对孩子有一个客观的期望值,强加给孩子很多任务,让孩子不堪重负。可以想见,当任务强度大过孩子负担能力的时候,一座“火山”也就爆发了。他爆发的形式,可能是目不斜视的叛逆,也可能是暴力的回击,还有可能产生各种程度的“抑郁”。



三是孩子个体层面的因素

少部分孩子有先天的性格缺陷,敏感脆弱抑或易怒暴躁,这是很难以改变的。更多的孩子,则是由于从小的家庭教育没有传达“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换位思考理念,导致形成特别自我的人生观,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顺风顺水尚好,一有挫折就歇斯底里,埋怨外界因素的影响。

孩子的脆弱或是暴躁,归根结底是一个性格问题、一个人格养成的问题。社会层面的影响客观上无法改变。孩子个体的因素因为他人小,正在成长期,事实上也难有主观改变力量。改变的最大变量是家庭教育。父母要善于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成长理念,以及思维方式、处事模式,促进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换位思考的意识,换一个角度看待世界,一切将豁然开朗!


青蜜成长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红柿奶爸给你答案:

实际上并不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脆弱,而是因为人们现在对于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所以我们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这样我们才发现原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需要重视。在以前的时候无论哪里的学生也经常受到各方面的打击、挫折甚至创伤导致留下心理阴影,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行为。用以前的眼光看待这些学生,大多数人会觉得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其它因素的影响。还好随着心理学的推广及社会大众的逐渐认可,我们能够正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开始好转。

一、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成因包括哪些?

(1)学生群体普遍处在青春期状态,这个时期由于学生们的身体、心理逐渐发展和成熟,很多学生就产生了独立、自我的念头,于是经常在这个时期对生活和身边的长辈等等采取消极反抗的态度,否定以前自己发展起来的一些良好习惯,去突出现在的“个性”。这种反抗倾向,会引起学生对父母、学校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合理要求,以及出现抗拒社会正常礼仪、规范态度和行为,从而会引发一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的心理崩溃、自残自杀。

(2)学校人际关系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现在的学校学生早熟比例较高,经常三五成群,互相攀比等,有些学生就会欺负相对弱势的群体,甚至发生校园暴力等行为,给弱势学生群体造成严重的身心健康的打击。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成绩低、早恋、或听课状态不好等情况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加上有些老师的师德并不达标,对学生体罚、辱骂等,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心理更加脆弱。

(3)家庭氛围导致的心理问题。因为家庭原因让学生苦不堪言的比例并占少数,很多家长“唯成绩论”,只要成绩不好就全盘否定学生的一切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在家里没有归属感、安全感;还有些学生家庭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比如父母某一方出轨、离异、或长期在外工作、脾气暴躁、性格古怪等等,都会刺激到青春期学生敏感的神经,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

二、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应对心理问题?

既然我们明白了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自然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1)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这种氛围不仅是家长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模式,夫妻之间也要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互相尊重、互相爱护的态度和行为,让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而且不要像是为了成绩、为了攀比等外在的因素才互相包容的,一定要做到真诚。

(2)当有了良好的家庭环境,我们就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更好的帮助学生建设强大的心理。比如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是否存在各种困难需要家长出面帮忙协调解决的,这在进一步强化亲子关系的同时,还会让学生本人有更牢固的信念和安全感:因为他有了足够强大的靠山。

(3)遇到不懂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找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某些青春期综合征的孩子会表现的脾气暴躁、古怪,也不喜欢和家长袒露心声,而家长又没有应对的经验,遇到孩子顶撞就以牙还牙,反而加剧了彼此间的矛盾。这个时候切勿病急乱投医,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去听听心理医生的建议往往是比较好的选择。

(4)主动先向学生暴露自己,更容易赢得信任。在学生时期往往都是希望自己可以足够独立、但现实往往又不尽人意,这时候他们敏感的自尊心又放不下面子去向身边的人请教,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有人能够主动先向他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秘密”,他不仅会觉得自己被人重视和关注,更会主动的和对方交换意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样既能了解到问题的根源,又能促进彼此感情的升华,可谓一举两得。

三、在学校生活之外,人们都是怎么解决心理障碍的?

我上面提到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在校的学生,但是学生总有毕业的一天,将来都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所以我们要把目光放长远,不仅要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要关注全社会的青年人心理健康状态。

去年一个程序员小伙因为着急回家给女朋友送钥匙,不小心骑共享单车逆行被交警执法抓住,在交警执法的时候小伙子整个人的情绪直接崩溃了:抱头痛哭,甚至跑到桥边把交警都吓坏了。

“我太难了!”这是当代年轻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四个字凸显出无尽的压力和无奈:一方面要为了生计疲于奔波,另一方面又没有什么人真正的给自己足够的关怀和照顾。所以现在我们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就是为了让年轻人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宣泄压力的方式及途径,帮助大家用更好的精神面貌去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


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红柿奶爸,任何有关心理学、育儿方面的问题和困惑随时可以在评论区、私信联系我,我会及时帮大家解惑!

更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我会长期更新关于心理、育儿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家更好的面对生活,塑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心态!


心理学奶爸的视界


好多老师特别是老教师们都有这种感觉,现在许多学生的心理很脆弱,也很爆燥。依我看来很大的因素是宠溺出来的。

我国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全国从城市刻乡村大部门家庭是独生子女。我曾看过一篇攵章不记得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发布的,但清楚记得里面的一句话:"独生子女是一种新的物种,地球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没有兄弟姐妹,以后他们的孩子没有叔叔阿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是,这一代人不能以正常人的眼光和思维去评价他们。当时读的时候就觉得从生物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孩子还真不能用经验来评判他们,用常规的教育方法教育他们。这一代孩子共同的特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堪比《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家中奶奶疼姥姥爱,隔代爱在他们身上反应得淋漓尽致,从小饭来张嘴衣来伸手,有求必应,在家里根本不让受一点点委屈。学走路,摔了,是地板的错;学吃饭,勺子掉了,是奶奶地错;别人有的玩具我没有,是爸爸妈妈的错,宝贝们永远没有错。这样不说孩子能学会担当,就连你说他一句,都觉得万分委屈,宠溺出了一颗脆弱的心,毫无抗压能力。可人在成长的过程那里有那么多的一帆风顺,适当地经历些挫折,遭受点拒绝,这也是一种有必要的磨练。孩子都应该有一定抗挫能力,从生物学上说是有抵抗力,有抵抗外界破坏的能力才能使自身得到稳定。如今孩子的脆弱更多是因为被家人保护得太过好了。

当孩子开始长大,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开始与家以外的接触,攀比、境争、挫折、打击等等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孩子们面临这一切而无法去面对的时候往往就很烦燥,甚至变得爆燥。

脆弱和爆燥缘于不安全和无助, 我个人认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学会适当放手,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用在教育孩子我认为也很正确。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复杂和持续的过程,希望很和各位一起探讨共勉。





蝉之羽


压力是逐级传递的!国富民强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压力也随之而来!相信每一个人都会考虑几件事情,教育,医疗,房,车以及生活水平!它们已经成为国人,每天为之拼搏,努力奋斗的源动力了!曾经有一篇报道,统计国人的幸福感!数字相对来说比较汗颜!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但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为什么呢?原因更多的来自于压力!父母尚且如此,孩子在同样的成长环境中又怎么可能不受到影响呢?父母每天要面临生活,工作,教育子女等等各方面的压力,而此时他们自然会将这烦躁情绪带给他们下一代!再加上孩子们现在繁重的学业,以及补不完的课!孩子无法回归到快乐的生活当中!而作为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但学业的重要性实时逼迫着家长施加与孩子更大的压力!玻璃心暴脾气成为这一代孩子的一个主要特点!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就没有如此的压力,父母为了养活我们,更多的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没有想到太多的教育医疗房车,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高兴,每天想的就是玩,没有繁重的学业!艰苦的日子,反倒让我们学会了更多自力更生,自强自力!试想一下子很多事情都是双刃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我们必须学会给孩子减压,帮助孩子释放!现在又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展现才华的方式,尊重孩子们的正确选择!一切回归自然!


猫猫吃小鱼的幸福


我认为学生变成暴躁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第一:学生和家长缺少沟通,家长压力大忙于挣钱养家,学生压力大作业太多,再加上可能上辅导班,家长和学生没太多时间去互相沟通,互相了解。导致彼此疏远,互相陌生

第二:教育好孩子是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因素。家庭环境,家长的引导方式,家长的素质等都可能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第三:孩子经常爱玩游戏,投入很大精神,家长这时让做作业,那肯定会暴躁。所以适当玩游戏,给他们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长期下去就习以为常,成为惯性。

我再说脆弱方面的因素

第一:家长创造的条件太优越,孩子是温室花朵,没受过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多经历些困难的事情,他就会不断的成长。总会再困难的时候勇往直前,不会气馁。

第二:来自于学校,社会的压力,他们心理素质可能不过关,稍微的压力,会让他们受不了,感觉就像锋芒丛生,甚至轻生。学生跳楼时间时常发生,所以要让孩子心里强大起来,能克服一切困难。

总之,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成长中的榜样。我们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点滴成长,才能让他们不暴躁,不脆弱。





小赵走乡村


学生脆弱和暴躁的心理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父母的短视和教育的功利,家长把错误的认知强加给孩子,学校把利益放在首位,心思不在教育上,但是大家都说自己没错,把责任推给社会,可社会是大伙自己造成的,没毛病啊,学生的心理也就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的心理:急功近利,只要钱途。



杨小德


个人觉得,起源于教育的失败。家长的溺爱,无理强势,致使老师不敢管,不愿管,在家是宝贝,在外是花朵,到处是温棚,经不起一点点风吹雨打,受一点点伤害就要死要活的,真的。反思一下吧


用户3069339441063


缺乏压力下的锻炼

体育锻炼也少

身体畸形生长

豆芽菜

纺锤形

肌肉没有锻炼

小脑很受伤

所以无处发泄造成脾气暴躁


松树lasabc


心里脆弱是因为家人过度的爱和保护吧,生怕孩子受苦受委屈,没有经历过事情,也就是没见过世面,人生苦难千千万,谁不是顶着大风大浪咬着牙往前走呢。而暴躁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没有给予孩子一个平和的生活环境,导致孩子的思想性格也是和长辈一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