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川味名飲,“天府可樂”興衰錄

天府可樂是早年著名的國產碳酸飲料,盛行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

之所以說“川味”,一是其名含有“天府之國”的意思,二是其研產單位是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和重慶飲料廠,三是其主要原料用到了川產白芍。

碳酸飲料俗稱汽水,當前主要分為果汁型、果味型、可樂型、其他型等類。八十年代以前,重慶沒有可樂型汽水,只有其餘幾種,最早的汽水生產始於三十年代。

消失的川味名飲,“天府可樂”興衰錄

80年代的天府可樂

1933年,一個馬姓英國商人在重慶太平門開辦第一家專業汽水廠——美華汽水廠,生產檸檬汽水和沙示汽水,統稱“荷蘭水”,是為重慶汽水之鼻祖。山城夏季炎熱,汽水一出現立刻受到市場歡迎。幾年後,該廠轉由劉茂宜和陳榮波經營。

抗戰期間,專業汽水廠陸續開辦,如新華汽水廠、北極冷氣廠、中國汽水廠、幸福冰廠等,生產橘子水、果子露、廣柑汁等品種。此外還有兼營汽水飲料的冷製品廠,像渝孚冰廠、新冰廠、新新冰廠、大華冰廠、巴山冰廠等,在生產冰磚、冰糕的同時,兼制少量飲品。

五十年代初,渝孚、美華、幸福、北極合併為重慶市中區冷氣廠,新新、巴山、大華、新華汽水廠合併為重慶市冷氣廠。六十年代中期,兩家冷氣廠合併為重慶冰廠,隸屬重慶市二商業局飲食服務公司,下轄制冰車間、冰糕車間、汽水車間、機修車間、門市部等。

消失的川味名飲,“天府可樂”興衰錄

早年的飲料車間

重慶冰廠的汽水車間初設純陽洞,後遷石坪橋,產品在原基礎上增加了菠蘿、桑葚等果味汽水和飴糖製品,汽水品牌由“美華”改為“青鳥”。1977年5月,石坪橋汽水車間從冰廠獨立出來,成立重慶飲料廠,並於四年後研發出第一款可樂型飲料,這便是後來叱吒風雲的天府可樂。

為什麼會有天府可樂?

七十年代末,重慶飲料市場逐漸活躍,需求日益增加,生產者也不斷增多。由於既有產品同質化高,品類相對單一,開發新品、佔得先機便成了各廠的首要工作。

1978年8月,李培全任重飲廠廠長,他率隊考察市場,研製新產品,不久便生產出小有斬獲的巧克力香檳,不過光有汽酒、香檳遠遠不夠,他們還要造可樂。當時可口可樂再入中國市場,儘管初期只能在涉外商店、賓館面向外國消費者銷售,但其迅猛勢頭和背後目的顯而易見。

造什麼樣的可樂?看似不相關的“白芍”給出了答案。

原來,七十年代中前期,中藥材白芍年年高產,積壓較多。到七十年代末,浙江、安徽、四川、山東、貴州等產地都囤積了大量白芍,急需銷庫存。高層親做指示:“開展白芍綜合利用,大有可為。”

消失的川味名飲,“天府可樂”興衰錄

80年代重飲廠廠門

中國藥材公司隨即組織重慶、廣州、杭州、上海等地的中藥研究部門,先後在渝、杭召開白芍綜合利用專題會,提出從飲料入手,探索白芍新用途的要求。於是,肩負研究課題的四川省中藥研究所和亟待造中國可樂的重飲廠一拍即合。

1981年4月,兩家單位在重慶市科委的主持下結成研產聯合體,啟動以白芍為主料,加其他中藥和輔料,製造類似可樂的保健飲料方案。1981年12月方案成型,取名天府可樂,並請“周猴子”題字(以畫猴出名的書畫家周伯溪),在經反覆鑑定後投入批量試產試銷。

最初的反饋並不理想,部分人對天府可樂的特殊風味一時難以接受。這樣情況屬意料之中,畢竟啤酒最開始也被人比作潲水、馬尿。市場對新產品有個適應過程,當時的可口可樂只是在特定圈層流行,大眾市場幾無參照,與它風味相似的天府可樂更是一款中西結合的飲料。

最終經過多方努力,市場接受了天府可樂,並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廣泛認可,從而一舉成名。

消失的川味名飲,“天府可樂”興衰錄

早年天府可樂的廣告

天府可樂為什麼會成功?

入市短短几年,天府可樂便成為市場焦點和明星產品。多次獲得委、部、省、市獎牌,被冠以“一代名飲”的美譽,1984年首登國宴餐桌並於次年被定為國宴和外事活動飲料。

1985年重飲廠升格為重慶天府可樂飲料工業公司,兩年後其可樂型汽水產量就佔到全國四分之一,產值位列全國八大飲料廠第二位,三年後又成立中國天府可樂集團公司,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堪為國產汽水巨頭。

究其主因,“中國特色”與“渠道連橫”。

天府可樂既有國際口感,又有中藥保健功能,1982年4月美國《華僑日報》的話足以說明這種差異化優勢:“這種飲料經過1.8萬個外國遊客品嚐鑑定,被認定既象可口可樂,又具有中國特色,它在中國會供不應求。”後來的發展也印證了這條信息。

消失的川味名飲,“天府可樂”興衰錄

早年天府可樂的宣傳畫

但當時中國藥材公司組織各地研發的產品並非只有天府可樂一家,尚有上海的上海可樂、廣州的健康樂、杭州的西湖可樂和冠芳汽水、天津的金芍香檳酒等品種,為什麼天府可樂能一枝獨秀?

關鍵在產銷網點建設,即“渠道連橫”。早在1982年,重飲廠就在省內試點辦分廠,與米易、南充兩地共建共營,成效顯著,次年又在涪陵、自貢、綿陽、瀘縣、廣漢等地新建了十三家省內分廠。1984年面向全國佈局,並將觸角延伸至海外。

此後網點數飛速增長,到1988年巔峰時期,重飲廠在27個省市自治區組建了102家飲料生產的合作企業及科研機構、機械製造、原料基地等6家合作單位,形成一個擁有108個成員的研產銷網絡,正是這張大網托起了天府可樂的空前規模。

渠道建設的同時,技術、設備、品種上的創新也在同步開展。1984、1986兩年,重飲廠先後從歐洲引進易拉罐生產線,佈設於渝穗兩廠,進一步提效降費。在天府可樂的帶領下,青鳥汽水、巧克力香檳、天府檸檬汁等一系列新品被推向市場,組成強有力的產品集群。

消失的川味名飲,“天府可樂”興衰錄

早年天府可樂廣告

天府可樂為什麼又迅速消亡?

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初,國產飲料形勢轉瞬急下,包括天府可樂在內的八大飲料廠中的七家,先後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收入囊中。1994年,天府“嫁給”百事,成立重慶百事天府飲料有限公司。合資後的天府可樂產量逐年猛減,最終被雪藏,消失於公眾視野。

實際上,在天府可樂鼎盛時期,表面風光無限,背後卻暗流湧動。1986年,公司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就提到許多經營困局。比如有的地方部門認為中藥白芍加入飲料,違反了相關規定,造成80萬瓶天府可樂被退貨、銷燬。另外像資金、管理、人員等多個環節存在的諸多束縛和不科學,讓企業負債累累,不堪重負。

同時,對手的打法也讓天府可樂無所適從,完全不屬於同一個系統的運作理念和機制,讓國產飲料毫無招架之功。進入九十年代,“外來和尚好唸經”的現象更加明顯,內憂外患之下,天府可樂不得不“明知前有坑,偏向坑中跳”。

幾年前,天府可樂曾高調復出,但反響未達預期,諸多問題急需解決。從根本上看,還應在審視大勢和明確方向上下功夫。真心祝願天府可樂能越來越好。

消失的川味名飲,“天府可樂”興衰錄

曾經的天府可樂


【關注“川味文化”】

看川菜老傳統,聽川味龍門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