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小“败家”的必修课:增强金钱意识,学会计划消费

很多宝妈哭诉自己的孩子玩手游,而且背着自己胡乱充值,少则上千,多则上万。把父母的血汗钱视如粪土,挥霍无度,而这些孩子们中年龄最小的也才7岁。

其中有一个孩子诉说,当自己看到母亲嚎啕大哭,泪如雨下时,才知道自己闯了祸,才知道自己花的不是零食钱。

孩子从小“败家”的必修课:增强金钱意识,学会计划消费

这些孩子可能也被父母或者周围的人贴上了“败家子”的标签,那么孩子“败家”的原因是因为家里真的富裕吗?未见的!

追根溯源,孩子“败家”的根源是父母对孩子金钱教育的缺失。

1. 孩子从小对金钱缺乏概念

仔细回想一下,孩子第一次对金钱的认知是在什么时候?

儿子大概两岁时,问及爸爸去哪了,我回答,爸爸去上班了,孩子似懂非懂地看着我。我接着回答,爸爸上班挣钱给他买好吃的,这时候孩子才露出开心的表情。这是他第一次对金钱的认知,我相信这也是很多孩子最初对金钱的认知:金钱可以买好吃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会认识到,金钱可以买玩具,买衣服,买很多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是买到去儿童乐园的快乐。

但是,至于金钱是怎么来的,是否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他们一无所知。因为我们父母总是习惯性地“穷自己,富孩子”,从来不让孩子知道父母挣钱的不易,为的是不让孩子承受不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

这样做并非有错,但是容易给孩子造成很多错觉,“即使自己不劳动也会一直有钱花”,“我想要什么都可以买”,“1块钱和1000块钱是一样的”等等。这些都是父母错误引导下,孩子对金钱概念的误解,最后导致孩子肆无忌惮的消费观。

孩子从小“败家”的必修课:增强金钱意识,学会计划消费

2. 关键时期,父母没有教给孩子计划消费

在孩子一夜“暴富”以后,父母是否对孩子的消费观加以合理地引导?

我们以最常见的红包为例。逢年过节,孩子总能收到家人朋友的红包礼,这部分金额对于家长来说可能是九牛一毛,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不小的数额。

至于怎么花,每个家庭的选择都不一样,有的父母选择代替孩子保管,以后关于孩子的消费从这里面支出;有的父母则自作主张用于家庭开支;还有一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自己支配,随便花。

很难说,哪种做法是对的,但是,这个过程却是给孩子建立计划消费,理性消费的绝佳时机。如果忽视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则会让孩子养成“有钱花,随便花”的消费观,面对欲望,任性为之。

孩子从小“败家”的必修课:增强金钱意识,学会计划消费

回到文章开头的案例,孩子明白花钱充值可以买到他想要的东西,但是因为对金钱意识的缺失,没有“金钱来之不易”的概念,加上感情用事,随意消费的观念,才导致了孩子“败家”的行为。

那么,面对孩子的这一行为,或者为了预防孩子出现这一行为,家长应该怎么给孩子上这堂金钱课呢?

有研究表明,孩子金钱观的萌芽期是在6岁以前,形成期是在6岁至12岁,12岁至18岁是发展期。

父母要抓住孩子金钱观从萌芽到发展的三个关键时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一、萌芽期(0-6岁):控制消费,模拟消费

我们在逛街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孩子躺在玩具商店门口,歇斯底里地哭喊着要买玩具,不买就不走,撒泼耍赖到家长妥协为止。

这个时候,家长迫于周围人的眼光,只能选择购买,就算这个玩具家里已经有重复的十多个了,也只能顺着孩子。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对金钱的萌芽时期,在他们眼里只能看到他想要的,看不到金钱的价值和宝贵。

如果家长学不会控制消费,有选择性地满足孩子,则可能受到孩子的一再“威胁”,在关键时刻使出必杀技,让父母顺从。

孩子从小“败家”的必修课:增强金钱意识,学会计划消费

那么父母如何控制消费呢?

1.和孩子约定每个月只能购买2个(或5个)自己想要的东西

有约定就会有限制,这个时候不需要让孩子理解为什么只能买2个,虽说有点“霸王条款”的意思,但是在孩子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很难跟孩子讲清楚“省钱”这个概念。只能先通过约束让孩子明白不是自己想要什么都能满足的。

2.重复的玩具不再购买

当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回忆是否已经拥有一个类似的玩具,只是颜色形状不同而已。

对于雷同的玩具,功能都是一样的,买回去孩子也就新鲜两天,家长要理性面对,控制消费,不重复购买类似的玩具。

3.“哭不管用”

出门之前事先和孩子讲清楚,违背前两个原则以后,哭是不管用的,想要哭,家长可以在旁边陪着他,但绝不妥协。

孩子从小“败家”的必修课:增强金钱意识,学会计划消费

做到控制消费以后,进入模拟消费模式,在这里我们列举一个关于荷兰人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般在孩子五六岁的时候,荷兰父母就会教他们使用网络银行,和他们共同探讨理财的计划了。因此在荷兰的家家户户,不难见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脑前梳理账目、探讨方案的情景。

当然,对于孩子,更多的是探讨如何分配零花钱的计划,模拟孩子拥有这些钱后,会怎么花,为什么,让孩子开始有计划消费的意识。

二、形成期(6-12岁):计划消费,有偿付出

关于富商李嘉诚,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他每次给孩子零花钱,先按10%的比例扣下一部分作为所得税。并且要求孩子在购物前必须先预算价格,确定预算,然后购买。

父母给孩子花钱是理所应当,但是父母也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于给孩子的钱拥有所属权,不能任由孩子随意支配,同时也是在培养孩子们的理财意识和习惯。

除了让孩子尽早学会财富支配,最重要的是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所得,父母可以为孩子分派有偿付出的任务,让孩子在劳动中明白“金钱来之不易”的道理,学会珍惜父母的血汗钱。

在这一方面,跳水女王郭晶晶的爱人霍启刚就为很多家长做了一个榜样,霍启刚微博晒图孩子们在擦车的情景,并发文感慨:“科技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电子钱包改变了生活,现在随便手机上扫一扫,八达通‘嘟一嘟’就可以买东西了。孩子长大习惯了电子交易后,真的懂得每一次‘扫完’或‘嘟完’背后每一块钱的意义吗,买东西的代价吗?

最近我们有一个家庭的周末活动,帮爸爸洗车!妹妹小,奖励好吃的,哥哥就赚点小零用钱,让他知道买东西背后的代价和付出,不能说见到喜欢就要。不知道这样做法对不对,也许对他们来讲只是玩水的好机会,但是只是希望他们成长能学会珍惜!”

让孩子学会珍惜金钱的最好方法就是有偿付出,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这是走到哪里都通用的生存法则,孩子也必须懂得这个道理。

孩子从小“败家”的必修课:增强金钱意识,学会计划消费

三、发展期(12-18岁):自由消费,理性消费

有了前面两个时期的铺垫,到这一时期,孩子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金钱观,当计划消费养成一种习惯后,孩子其实就进入了“自由消费”和理性消费的时期。这时,父母适当监督即可。

也可以适当放权,让孩子自由支配,规划自己的收入和开支,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财富管理。

很多孩子会选择做暑期工来增加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如果孩子真的想这么做,家长要支持孩子,因为这是孩子对金钱观的质的改变,他们已经懂得不能总是依赖父母,已经开始学着独立,学着积累财富。

15岁的剑桥生段治先,从小就被父母有意识地引导消费。妈妈会帮他记账,收入多少,都是谁给的,支出多少,用于什么消费,一笔一笔,清清楚楚,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以至于他去英国留学后,在花钱上,他也坚持计划支出,每笔钱进账和付出都有记录。他自己会预算生活必须开支,坚持每笔都按计划来,做到心里有数。

孩子从小“败家”的必修课:增强金钱意识,学会计划消费

同时,生活中,他也会懂得提前规划,比如安排行程,预算路费,怎么做可以节省一笔开支,这并不是吝啬,而是合理利用金钱。

在相对自由的大学环境中,很多同学会缺课,逃学。但是,他却在心里算过一笔账,按大学的学费,一共多少课时,每节课的费用在人民币2000元左右,他认为缺课是一件十分浪费钱财的事情,不去听课很不划算。

所以,当孩子有金钱意识后,在自由消费的同时,也是在理性消费,做到心中有账,不越界。

“败家”的孩子从来都不是一时行为,而是日积月累的金钱教养的缺失。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超前化,人们对金钱的意识似有薄弱化,很多人感性消费,超前消费,造成信用卡,贷款欠债无数。甚至有的人以极端的方式选择逃避,这都是金钱意识浅薄,没有计划消费导致的结果。

所以,希望父母从小就能增强孩子的金钱意识,让孩子学会计划消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珍惜父母的血汗钱,长大以后同样懂得用自己的血汗钱来回馈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