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各鎮村名的來歷之(一)——原城郊鄉

滕州各鎮村名的來歷之(一)——原城郊鄉

滕州各鎮村名來歷

村名是代表聚落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同時也蘊涵著濃厚歷史文化和複雜的民俗傳承,與居民、民居和居住民俗都有相當大的關係。在聚落形成的過程中,人口由少變多,漸成村莊。

原城郊鄉

北辛街道:北辛街道以“北辛文化”命名。荊河街道:因滕州“荊河”橫貫轄區東西而得名。龍泉街道:因轄區內建有“古滕八景”之一的“龍泉塔”,故名龍泉街道。善南街道:滕州古有“滕國”、“善國”之稱,善南街道辦事處地處滕州城之南,故取名為善南。

四街道政區沿革:

2000年7月1日,滕州市城區行政區劃調整,撤銷城關鎮建制,設立荊河、龍山街道辦事處。2001年6月25日,將龍山、荊河兩個街道和城郊鄉合併,將南沙河鎮、姜屯鎮、東沙河鎮、洪緒鎮的部分村莊納入城區,按北、東、南、西四個方位,設立北辛、龍泉、善南、荊河四個街道。

西寺院街

位於滕州南部偏西,西起鐵路,東至東寺院街。初有薛氏居此。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姚氏由鉅野遷入,因東鄰奶奶廟,名寺院村。清乾隆南巡路經由此,酬謝小祝、寺院村民迎送盛情,賜宴一席,民以為榮,二村皆稱賜宴村。道光年間統稱寺院村。後兩村分稱,本村居西,名西寺院村。1990年,改為西寺院東街和西寺院西街。

東寺院街

位於滕州南部,東起善國南路,西至西寺院街。清初(1644-1661年)建村,名小祝莊。乾隆南巡,路經於此,為酬謝小祝、寺院村民迎送盛情,賜宴一席,民以為榮,二村皆稱賜宴村。道光年間統稱寺院村。後兩村分稱,本村居東,名東寺院村。1990年,改為東寺院街。

侯莊街

位於滕州南部,南起南環城路,北至善文西街。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侯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侯家莊。同期,姜姓武館退居於侯莊西南部建村,名姜莊。1982年,侯莊因有重名,更名為南侯莊。1990年,兩村合併為侯莊街。

南丁莊

位於滕州南3.4公里,南鄰南沙河後七里鋪村。本村原名夾道,初有霍氏居此。明嘉靖年間(1523-1566年),丁氏遷入,改名丁家莊,1985年因村莊重名,更名為南丁莊。

杜墁

位於滕州西南部,東起新興南路,西至平行南路。明代,此處有杜姓塋林,居數戶看守。嘉靖年間(1522-1566年),倪氏由洪林遷此定居。始稱杜家墁。1911年撕碎機修津浦鐵路,村分為二,路東稱東杜家墁,路西稱西杜家墁。1990年,改為杜墁東街和杜墁西街。

秦莊街

位於滕州南部偏東,西依善國南路。明末(1628-1644年),韓氏居此。清初(1644-1661年),秦氏由迭湖遷入,名秦莊。1959年因重名更為南秦莊。19901年改稱秦莊街。

小屯

位於滕州南4公里,南於南沙河鎮十里鋪村毗鄰。明初(1368-1398年),實行移民屯墾之政,此為屯胡聚居之小村,故名小屯。

五里坂

位於滕州南2.5公里處。明初(1368-1398年),武官李某致仕歸田,於此建村,因距縣城五里,故名五里坂。

鞠莊

位於滕州南3公里,濟棗公路西南側。本村始建於明代,名尤家莊。清初(1644-1661年),鞠氏由大宮遷來定居,更名鞠家莊。1958年與張莊合併為張鞠莊。1985年 ,兩村分治,複稱鞠莊。

王莊

位於滕州南2.8公里處。明末(1628-1644年),王氏由江蘇炮車遷此建村,名王家莊,今稱王莊。

張北莊

位於滕州南3公里處,明末(1628-1644年),張氏由大塢遷此建村,名張家莊。1958年與鞠莊合併為張鞠莊,1985年,析稱張北莊。

賈莊

位於滕州南2.1公里處,北鄰南環城路。清康熙末年(1722年),賈氏遷此建村,稱賈家莊。後有郭、秦二姓相繼遷入,仍用原名,今稱賈莊。

高莊

位於滕州南2.5公里處。明洪武二年(1369年),孫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繼有高氏遷入,共議村名高家莊,今稱高莊。

南劉莊

位於滕州南3公里,京滬鐵路東側。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劉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劉家莊。1958年因重名改稱南劉莊。

後十里鋪

位於滕州北部6.5公里,北鄰龍陽鄉曾樓。相傳戰國時期建村,名宋家寨。元代因居南北官路之側,名為官路口。清代改為道西鋪。後以距城十里,俗稱十里鋪。因其東南村改名前十里鋪,本村更為後十里鋪。

前十里鋪

位於滕州北5.5公里,西鄰姜屯鎮東倪村。明末(1628-1644年),陳氏遷此建村。由於村址介於鮑叔牙與管字墓之間,故取名管理村。後因村居十里鋪之前,更名為前十里鋪。

湯莊

位於滕州北4.5公里,西鄰京滬鐵路。明初(1368-1398年),湯氏遷此建村,因東鄰後屯,取名近屯村,後更名為湯莊。

孫莊

位於滕州北4公里處。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孫氏遷此建村,名孫家莊,今稱孫莊。

黃安

位於滕州北5.5公里,北鄰龍陽鎮郗莊。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黃氏後裔由滕縣城北門裡,遷徙居馮卯北黃安嶺。1966年,因巖馬水庫建成蓄水,淹沒部分耕地,黃安嶺60餘戶居民遷此建村,名幸福村,1982年,更為黃安村。

周莊

位於滕州北5公里,滕州至龍陽公里西側。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周氏遷此建村,名為周莊。繼有孔氏遷入,沿用原名。

後屯

位於滕州北部4公里處。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沈氏有山西省遷此建村,名為沈碩屯。後村民於此設有店房,演稱沈家店。明中期,因其南有前店村,本村俗稱後店,1813年名為後屯。

北劉莊

位於滕州北部4公里處。清咸豐元年(1851年),魯寨富戶在此設有南、北兩個打穀場,該處居北,俗稱北場。後張氏遷此為佃,因生活艱辛,名北辛莊。清末該村慘遭火焚,重建後改名后辛莊。1949年,村民以劉姓人口較多,議更村名為北劉莊。

前辛莊

位於滕州北2.5公里處。建村前此係魯寨富戶的南打穀場。清代中期(1733-1822年),魯寨部分魯姓遷此建村,名南場。清末,因其北有後辛莊,故更名為前辛莊。

西七里溝

位於滕州北3.5公里處。明代中期(1460-1552年),朱、劉二氏遷此建村,因居沈家店之前,名為前店。後因村北河溝上有七里橋一座,村名遂稱七里溝。清代中期,村東已建東七里溝,故本村改為西七里溝。

周樓

位於滕州北3公里,南鄰北環城路。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周氏遷此建村,並蓋土樓一幢,故名周家樓,今稱周樓。

沈莊

位於滕州北部3公里,南鄰北環城路。清代中期(1733-1822年),沈氏遷此建村,取名沈家莊,今稱沈莊。

嶽莊

位於滕州北3.2公里,東靠滕州至龍陽公路。清代中期(1733-1822年),沈姓從後屯遷此,隨之岳氏遷來,共建成村,議村名岳家莊,今稱嶽莊。

程堂

位於滕州東3公里,滕州至北莊公路南側。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程氏由城西程家莊遷此建村,名程家堂。今稱程堂。

夏莊街

位於滕州東部,西起東環城路,東至程堂村。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夏氏自山西省遷此建村,名夏莊。1990年,改稱夏莊街。

黃平

位於滕州東4.2公里,郭河西側。相傳,明代即有高、裴二姓居此。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黃氏遷此定居,名黃莊。1982年,因村莊重名,更為黃平。

唐村

位於滕州東3.5公里,北鄰東沙河鎮前大廟村。元末(1333-1368年),唐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名唐家村。今稱唐村。

鞏村

位於滕州東3公里,滕州至北莊公路北側。明洪武二年(1369年),鞏氏自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滕縣西洋汶村定居。其二世二支於洪武中期(1378-1388年),由洋汶村來此建村,名鞏家村,今稱鞏村。

趙樓街

位於滕州東南部,西起賀莊街,東至東環城路。明代(1368-1644年),趙氏來此建村,名趙家樓。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康、劉等姓相繼遷入,仍用原名。1990年更名為趙樓街。

孫堂

位於滕州東4公里,東與東沙河鎮史樓村隔河相望。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王氏由王家堂遷此建村。因處郭河及其故道之間,故名夾河灘。後孫氏遷入,更名孫家堂。今稱孫堂。

郭莊

位於滕州東南4公里,東與東沙河鎮亢村隔河相望。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並建有一廟堂,古村名王家堂。萬曆年間,王氏大部分遷出。崇禎年間(1628-1644年),郭氏由汶上縣南門裡遷來,在王家堂廟東定居,後自立成村,名郭家莊,今稱郭莊。

賀莊街

位於滕州東南部,西起文昌路,東至趙樓街。明初此處有賀姓塋林,蔡氏居此看護。明中期(1460-1552年),王氏由縣城東關遷入賀鄰附近定居成村,名賀家莊。1990年更為賀莊街,下設興文、興盛、興隆三巷。

馮村

位於滕州東南3.5公里處。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並建有一座廟堂,故名王家堂。萬曆年間,王氏大部分遷出。崇禎元年(1628年),馮氏由刁莊遷來王家堂廟西定居,後自立成村,名馮家村,今稱馮村。

後洪街

位於滕州東部偏北,西起杏壇東路,東至城河北岸。明初(1368-1398年)建村,時因村南河中有形狀似龍形的礁石,名後龍村。天啟七年(1627年),村民於河汊築壩防洪,演稱後洪。1989年更為後洪街,下設皇店、皇港、臥龍三巷。

前洪街

位於滕州東部,西起壇洪街,東至城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侯姓遷此建村,因村後河中有形狀似龍形的礁石,取名前龍村。天啟七年(1627年),村民於河汊築壩防洪,演稱後洪。1989年因與市區聯體,更名前洪街,並設東、西、中、前、南五街。

東北壇街

位於滕州東部偏北,西起西北壇街,東至東壇東街。明初(1638-1398年),此為縣令試耕祭神之先農壇。後人於壇北聚居成村,名北壇。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因壇西建村名西北壇,本村改稱東北壇。1989年因與市區聯體更稱東北壇,並設東壇東、西二街。

西北壇街

位於滕州北部偏東,西起善國北路,東街北壇街。清康熙元年(1661年),此處即有零星住戶。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陳氏自北門裡遷入,因居北壇村西,名西北壇,1989年因與市區聯體,改稱西北壇街,下設1-10巷。

小邾城街

位於滕州東部,西起河濱東路,東至城河故道。周宣王時(公元前827-782年),郳國(亦稱小邾)於此建城,惠王時期(公元前676-652年),城廢為村,稱土城。1982年,更名為小邾城村,1990年,改為小邾城街。

梁場街

位於滕州東北部,西起新華后街,北至北環城路。相傳,戰國時期(公元前480-222年),此處為兵營之涼甲場。後梁氏居此成村,名為梁家場。1990年更名為梁場街,並設有梁場東街。

歐莊

位於滕州東南4.5公里,東隔郭河與南沙河鎮北池村相望。明洪武二年(1369年),歐氏自山西省遷此建村,名歐家莊,今稱歐莊。

張莊

位於滕州東南3公里處,文昌路東側。明初(1368-1398年),章、黃二姓遷此建村,俗稱章莊。萬曆年間(1573-1620年),張氏自張阿遷入,改稱張家莊。今稱張莊。

董村

位於滕州東南4公里,郭河故道東側。元代(1260-1368年),此處曾是董姓莊園,佃戶聚居成村,名董家村,今稱董村。

雙廟

位於滕州東南3公里,文昌路東側。元代(1260-1368年),即有此村,名紫檀。後以村前有關帝廟,村西由甘露寺,演稱雙廟。

東趙莊

位於滕州東南3.5公里,文昌路東側。原名郭莊。明末(1628-1644年),趙氏由寨裡遷來定居,改名趙家莊。1985年因重名,更為東趙莊。

任村

位於滕州東南4.2公里,濟棗公路東側,南於南沙河王開接壤。元代(1260-1368年),任氏等姓遷此建村,因地處郭河與其故道之間,名夾河灘。至正年間(1341-1368年),於浙江東海右道居官的任某卒後,全家返里,改村名為任家村。今稱任村。

馮河

位於滕州北4.5公里處。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李氏由李家王村遷此建村,因居俗稱馮河的兩岸,村以河名,故稱馮河。

紅旗

位於滕州北6公里處。1960年,馬河水庫建成,庫區龍陽鎮邱石村部分村民遷此建村,名紅旗。

趙場

位於滕州北3.3公里處。此地原為趙溝富戶之場園。清代中期(1733-1822年),趙氏由趙溝遷此定居,名趙場。

曹王

位於滕州北6公里,滕州至龍陽公路東側。相傳,元末(1333-1368年),這一帶已有村落,因村塘縱橫,稱十里塘村,後演為十里王村。明初(1368-1398年),李氏由留莊遷其北首定居,與原住戶共建成村,名李家王村。後以村中水溝為界,分為東、西二村,本村稱西李家王村。1949年村內曹姓增多,議名曹王。

李王

位於滕州北6公里,北鄰龍陽鎮李沙土。相傳,元末(1333-1368年),這一帶已有村落,因村塘縱橫,稱十里塘村,後演為十里王村。明初(1368-1398年),李氏由留莊遷其北首定居,與原住戶共建成村,名李家王村。後以村中水溝為界,分為東、西二村,本村稱東李家王村。1949年改稱李王。

侯王

位於滕州北5.7公里,東北與龍陽鎮尚河圈毗鄰。相傳,元末(1333-1368年),這一帶已有村落,因村塘縱橫,稱十里塘村,後演為十里王村。明代中期(1460-1552年),侯氏遷其東部定居,後析立成村,名侯家王村,今稱侯王。

北秦莊

位於滕州北8公里,東北與龍陽鎮張沙土毗鄰。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秦氏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名秦家莊。1949年,因重名改為北秦莊。

馬王

位於滕州北5.5公里處。相傳,相傳,元末(1333-1368年),這一帶已有村落,因村塘縱橫,稱十里塘村,後演為十里王村。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王氏由西辛安遷此定居,繼有馬氏於石井村遷入,後析立成村,議名馬家王村,今稱馬王。

明王

位於滕州北5.5公里,西南臨馮河小水庫。相傳,元末(1333-1368年),這一帶已有村落,因村塘縱橫,稱十里塘村,後演為十里王村。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明氏遷此定居,後析立成村,名明家王村,今稱明王。

北黃莊

位於滕州北6.5公里,北臨龍陽鎮叢條村。此處原為龍陽黃氏莊園,明末(1628-1644年),杜氏來此定居,名黃莊。1949年因重名,改稱北黃莊。

東七里溝

位於滕州北3.5公里處。此地原有張家莊、胡家坑二村,清代中期(1733-182年),於、週二姓由浙江紹興遷至兩村之間定居,逐連成一體,因居住七里溝村東,更名為東七里溝村。

小崗

位於滕州東5公里處。明初(1368-1398年),周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地處砂礓嶺地,取名小崗。

於崗

位於滕州東北6.2公里,滕平公路北側。此地地勢較高,原名寶子崗。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於氏遷此建村,名於崗。

王任莊

位於滕州東北5公里處。1966年,因馬河水庫建成蓄水,黨山鄉庫區王任莊村民遷此建村,名革命村,1985年複名王任莊。

俞寨

位於滕州東北7公里,城河西岸,荊泉之東,東隔城河與東沙河前梁相望。漢代城河名南梁水,後俞、侯、慄等氏,餘其上源聚居成村,名樑上村,後因三面環水,勢若水寨,議稱俞寨。

侉莊

位於滕州東北4.5公里處。此地較早有蓋、刁、龐姓聚居,稱稽村。相傳唐薛仁禮曾於此歇馬挎甲,改村名挎甲莊。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李氏由馮河遷此定居,沿用其名,1813年改為侉莊。

後荊溝

位於滕州東北6公里,荊泉之南,城河繞東、南兩面,隔河與東沙河前荊溝相望。元代之前即有此村。因其附近有泉若輪,溢流成渠,且荊棘叢生,故名荊溝。明初(1368-1398年),以河為界分為兩村,本村居北,稱後荊溝。

於樓

位於滕州東北7公里,東北鄰東郭鎮南徐莊。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於氏遷此建村,名於家樓。繼有王、侯、夏等姓遷入,沿用原名,今稱於樓。

興隆莊

位於滕州東北7公里,北與東郭鎮龍王莊為鄰。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氏自山西省遷此建村,因居俗稱土龍的土嶺之側,故名興龍莊。後演為興隆莊。

俞莊

位於滕州西部4公里,小黑河南岸。元至達年間(1308-1311年),俞氏由趙坡遷此建村,名俞家莊,今稱俞莊。

張明莊

位於滕州西南4公里,南與洪緒鄉幸福壩隔河相望。明末(1628-1644年),張氏由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名張家莊。1958年改稱南張莊。1982年更為張明莊。

魯寨西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南起龍山西路,北至柳樓街。明代(1368-1644年)建村,濰坊盜患,村中組織團練,並公推魯氏為首,扎柵建寨,深挖壕塹,以作屏障,股取村名魯家寨,簡稱魯寨。1990年,因與市區聯體,改為魯寨西街。

魯寨東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南起龍山西路,北至柳樓街。明代(1368-1644年)建村,濰坊盜患,村中組織團練,並公推魯氏為首,扎柵建寨,深挖壕塹,以作屏障,股取村名魯家寨,簡稱魯寨。1990年,因與市區聯體,改為魯寨西街。

小河圈

位於滕州西4公里,小黑河曲繞東、南兩面。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氏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因處小黑河及其支流之間,取名小河圈。

孫樓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東起蕃陽街,西至小黑河。明中期(1460-1552年),為城北孫樓富戶所設的外莊子,稱小孫樓。清咸豐七年(1857年),劉氏由劉崗遷入,沿用原名,簡稱孫樓,1990年,因與市區聯體,更名孫樓街。

何莊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東起平行北路,西至魯寨東街。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何氏由曹州(今菏澤)遷此建村,名何家莊,1990年更名何莊街。

韓橋

位於滕州西北部,小黑河繞南而過。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即有此村,因村南有含娘橋一座,名含娘橋村,後演為韓梁橋,簡稱韓橋;1990年更名為韓橋村,並設韓橋東、西二街。

柳樓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西起西環城路,東至柳屯路北首。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柳氏由江蘇柳家來此建村,名為柳樓。1990年更為柳樓街。

張劉莊街

位於滕州西部偏北,西起柳屯路,東至鐵路貨場。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張姓遷來韓梁橋南建村,名張莊。乾隆年間(1736-1795年),劉氏由南門裡遷張莊之東建村,名劉莊。1985年因重名,張莊改成張橋。1990年,兩村合併為張劉莊街。

袁莊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東起平行路,西至魯寨東街。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袁氏由山西省遷此建村,名袁家莊。1990年更為袁莊街。

郭彭莊街

位於滕州西北部,東起平行路,西至蕃陽街。原名範莊。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郭氏遷入,更名郭莊。1985年,改稱張彭莊街。1990年更為郭彭莊街。並分郭彭莊南、北兩街。

王樓街

位於滕州西部,東起柳屯路,西至西環城路。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氏率三子由山西省洪洞縣野鵲窩來滕,於城西小黑河北岸定居成村,名小河圈。後次子東遷裡許至此,於小黑河南岸另建新居,名王家樓。1990年更為王樓街。

五里屯街

位於滕州西部,東起柳屯路,西至西環城路。明初(1368-1398年),原為軍屯之所,萬曆十三年(1586年),始有居民來此定居,因距縣城五里,稱為五里屯。1990年更為五里屯街。

注:


作者:葉冷工作室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54619a5eb86a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