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科研工作者如何開展學術交流?

2020年是很魔幻的一年,老師做起了直播,學生待在家中看直播學習,人們在家隔離,有路不能走,有車不能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範圍內爆發,科研工作者的學術會議該如何開展?科研人員如何進行學術交流?

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科研工作者如何開展學術交流?

“極星號”科考船

前幾日就有報道稱新冠病毒疫情波及到北極科考項目。這個項目名為“國際北極漂流冰站計劃”,科研人員乘坐德國“極星號”科考船在北冰洋上對海冰海洋和大氣進行取樣,以瞭解北極的氣候變化。但是一位負責空中測量工作的科研人員在出發前被檢測出冠狀病毒陽性,其和密切接觸的科研人員都被隔離起來,這使空中測量工作也被耽誤。

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科研工作者如何開展學術交流?

在科研工作中,其實被耽誤的不單單是這次北極科考項目,還有數十次的科學會議都被取消,今年將是不尋常的一年。擬定於上週在美國費城舉行的美國化學學會春季會議,以及美國物理學會三月會議都被取消。這是為了避免參會人員密切接觸,增加感染冠狀病毒的風險。

科研人員正爭相尋找其他方法來分享他們的工作,並與合作者進行互動。其中一些研究人員甚至主張重新審視傳統會議。傳統的會議雖然能使人面對面交流,但是它也有很多弊端。傳統會議更耗財力人力,一些行動不便的科研人員不能親臨會議現場進行思維碰撞產生思維火花,普通研究人員也沒有機會到傳統會議上進行交流。

冠狀病毒引發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科研工作者如何開展學術交流?

這次肺炎疫情在科研界可能會引發視頻虛擬會議的熱潮,使更多的研究人員,比如來自資源匱乏的大學研究人員和殘疾不便行動的研究人員能夠更方便地參加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此外,視頻會議減少了住宿餐飲費用的支出,將科研經費更好地被用於科研事項,更重要的是視頻還節約了昂貴的跨國跨洲的航空費用,減少了碳排放。視頻線上會議方便更多人員參與其中,視頻還能保存下來讓更多的研究者不分地區不分時間反覆觀看。相比之下視頻會議更環保減排,減少了科學家的碳足跡。但是有些會議並不能由視頻會議來取代,需要想出更多的解決方法。疫情期間,大家覺得學術交流會議該怎麼開展呢?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