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工商繁华地——无锡北塘大街的前世今生

郁有满/文

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北塘大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成为热点。因为这是一块非同寻常的地方。

百年工商繁华地——无锡北塘大街的前世今生

北塘大街地名的来历

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治芙蓉湖(无锡湖)“立无锡塘”,始有“塘”河、“塘”岸之名。运河也即塘河。汉代有了无锡县城后,即称北门外之塘上,习称北门塘、塘上、北塘。北塘大街最早是沿运河的一条塘岸。此塘岸在古代原是无锡往北的一条重要驿道。从无锡驿站出城门去常州,就从这条塘岸上经过。现三里桥位置的地底下还有当年驿道铺就的条石。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载:“北门外大街,出控江门,过莲蓉桥,转北塘,至北马(码)头。”北码头即接官亭弄口。

百年工商繁华地——无锡北塘大街的前世今生

至民国,按历史习惯,北塘大街以秦栈弄为界划分为北塘东街、北塘西街。在1929年《无锡市政筹备实录》所记载的“市区街巷里弄门牌调查”中,北塘东街有182号,北塘西街有183号,还有北塘东(街)沿河53号,北塘西(街)沿河62号。1937年11月,日军侵占无锡,放火焚毁北塘商市,1938年重建房屋。这年,有江阴祝塘永平乡乡长、王畅茂米行主王仲卿写信回家称:“北大街、塘上、江阴巷均已重起新屋,筑成马路。”战后,习惯上仍称塘上或北塘,地名保留战前名称。

解放后,北塘东街、北塘西街合并,地名正式改为北塘大街,靠外侧的沿河命名为北塘沿河。从莲蓉桥至三里桥,北塘大街与北塘沿河全长都是800米。北塘大街门牌号列至380号。自清末至解放后,北塘大街实际上有两条街,北塘大街在里,为里街,北塘沿河在外,为外街。

百年工商繁华地——无锡北塘大街的前世今生

北塘大街的兴盛

北塘大街以北的运河,因古芙蓉湖的关系,河面宽阔,附近又多河浜,船只往来与停泊十分便利。又有黄埠墩,往西之水路可通惠山浜,成为历代名人游惠山的必经之路。这都为近代北塘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基础。

北塘的兴盛除了运河因素以外,还有桥梁的因素。自筑县城后,通往北门外的路径莲蓉桥建于唐贞观三年(629),百姓俗称大桥,称大桥附近之地为“大桥下”。抗战前的二三十年代,北大街还称“大桥街”。明代王其勤抗倭寇筑城,新建北水关,遂有北吊桥。北吊桥至莲蓉桥一段后来成为北大街的基础。直至宋元时代,北塘大街仍多芦滩之地,还不如宗教重地之后祁街,故有“先有后祁,慢有北塘”之说。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是明朝万历年间,米市即在莲蓉桥出现。这是无锡最早出现的米市。但明代,南塘的繁荣远比北塘早与快。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建筑了从高桥至接官亭弄的堤岸,并从接官亭弄至莲蓉桥的塘岸上铺成石板路,通行始便,北塘开始人烟增多。如蔡氏,继元代始迁此后,又有一支蔡氏从东乡西仓移居此地,晚清买下大量地块,并产生了蔡墅巷、蔡家弄等地名。实业家蔡兼三曾出资修补过北塘大街。

北塘真正的发展是在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由于江浙到无锡办漕,北塘米市遇到了兴起的时机。在太平天国战事中,米行大多被焚毁。1866年,米行先在北门外树巷里、河土夅里恢复营业。继之,北塘、三里桥粮食行业逐步增多,市面渐兴,堆栈渐建。陆右丰槽坊即自乡迁城接官亭弄,并在三里桥增设西号。至1883年,无锡已形成八段米市,尤以北塘、三里桥为最盛。1908年,原设在上海的粮道衙门迁至无锡,总办漕运事宜,史称“南漕北移”。到1910年,无锡已有粮行143家,其中北塘段有41家,三里桥段有40家,北栅口9家,此外有南门、西门若干家。粮食业所收厘捐占锡、金两县工商业捐总数的30.2%,称“百业之首”。

百年工商繁华地——无锡北塘大街的前世今生

清末,无锡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南门向北门转移,至民国,北塘一直是无锡商市中心之一。以米业为中心,有米豆行70余家,粉面业38家。其它各类商家达130家左右。南北山货行也很出名,山货行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每天货物在北塘沿河装卸、过秤,运进运出,十分热闹。为便于刮风下雨和烈日照射,沿河街上都搭建了过街棚。1903年《锡金乡土地理》记道:“邑城市街北城外之北大街至北塘为最胜,市廛罗列,商务最盛。北塘一带市街三里,人烟稠密,商船咸泊于塘岸,往来米艘皆集于此。”

百年工商繁华地——无锡北塘大街的前世今生

近代许多大事与北塘有关。如1904年的毁学事件,即是因北塘米业的保守反对新学而致,事后赔偿,并转变观念兴办积余学堂。每年的庙会与龙舟大赛,北塘因实力雄厚而最为出色。1919年五四运动,无锡最早的爱国团体之一“救国五七团”即由北塘商店青年徐萼芳、王实恨等组织,后唐光明亦加入。唐、徐还是中共无锡第一个党支部三人中的两位。20世纪30年代,李伯敏、杭苇、蔡翔云等所在的蔡氏小学是无锡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基地。北塘还出了不少名人。由北塘的发展还辐射到周围江阴巷、顾桥下、北栅街等,都是商业市口。莲蓉桥两侧的布行弄、江阴巷是布码头集中地。1896年,莲蓉桥两旁已有20家钱庄,到1942年,有42家银行和各式钱庄,成为苏南的金融中心。竹场巷更是成为无锡的“华尔街”。与此毗连的北大街是旧时繁华的闹市区,商店鳞次栉比。北塘河对面的蓉湖庄、江尖则成为堆栈仓库重地,并建有九丰面粉厂等。

百年工商繁华地——无锡北塘大街的前世今生

1881年,县志记载有莲蓉桥附近的布行弄、坛头弄、长城门弄(笆斗弄)、湾巷、竹场巷、江阴巷。北塘米市兴起后,商家在塘岸旁逐步建房,房屋与房屋之间又形成了新的弄堂。因堆栈就有了祝栈弄、秦栈弄、唐栈弄等;有了服务业中的浴室,就有了混堂弄等。小泗房弄原为运河进口一条浜,经大河池通顾桥,因北塘重筑街面而填塞。小泗房弄以北又产生了北泗路。

北塘大街往时有4个主要渡口,分别可通往运河对岸的南尖、横浜口转江尖、丁港里、李家浜转五里街等地。20世纪90年代江尖大桥建造后,渡口已无。北塘沿河建有不少码头,用以泊船与歇货,用以北塘大街与沿河的百姓洗涮,甚至下水游泳、吊船。解放后,北塘大街米市衰落。1958年,由10家联合诊所合并的北塘联合医院在大众电线厂原址建成,成为一个主要单位。1955年,第五区改称北塘区,北塘区即因所在地为北塘而命名。北塘大街在某种场合与意义上,即是北塘地区的代名词。1992年,在“改造旧城”的思想指导下,北塘沿河边外街房屋因拓建与防汛而被拆除,北塘大街由原来的8米增加至30米。昔日的山地货行等全无,富有特色的过街棚也无,原本这里是最能体现无锡工商业发达的历史街区与建筑,也是最具无锡米市特征的百年工商繁华之地顿时消失。与之类似的还有北大街等。紧接着,又去拆南门至跨塘桥一段,也进行所谓的“改造”,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公开批评而中止,否则难保运河绝版地水弄堂这一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点。而北塘大街拆后再也不能复原,也拆去了人们心中的“乡愁”。被拆而腾出的有限地皮与百年工商历史文化相比,得不偿失,且无法挽回与弥补。

百年工商繁华地——无锡北塘大街的前世今生

在北塘大街改造的同时或之后,又拆迁江阴巷、北闸街、竹场巷、布行弄等。后建成江尖大桥、春申路,拓宽青石路等,形成新的商贸区“欧风街”。

2018年,《江南晚报》有关于“恢复北塘呼声高”的报道。2019年,曾有将北塘大街并入吴桥东路的设想,并已挂路牌,还短暂闪现在规划图中。吴桥东路在解放前曾名黄埠墩,无论其繁荣程度与地名历史都远逊于北塘大街。经热心市民富耀南反映,并讨论后未再改动。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北塘大街的保护规划

1929年,无锡筹划设市之时,有名流曾提出保护古城,由北塘向北发展,在吴桥地区开辟新的市区。荣德生在1946年6月发表了《谈无锡大建设》一文,也谈到在惠商桥(接近吴桥)辟干路,大规模之商号行庄逐渐在此区集中。这些都是从整体发展思路着眼,关系到整个无锡城区发展格局、布局的变化。

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的指示之时,正值北塘地区新一轮拆迁改造。在已有历史街区受到重创的情况下,一些清末民国米业主、西漳船造船业主的老建筑因未及拆迁还幸存着。在无锡市制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规划中,一些专家已强调要把保护北塘、三里桥历史街区的内容列入,市政协也有这方面的提案。在保护历史建筑的规划中,有专家也提出,不能仅限于接官亭弄一个点,而是要一个片区。在改造中要尽可能地多保存一些原汁原味的风貌。这里涉及到怎样处理协调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如何取得双赢,做好整体规划,并在具体细节上设计得好、做得精细,显得很重要。而更重要的首先是转变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保持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