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牆根莊:擁有的不僅是黃土邊牆

邊牆根莊:擁有的不僅是黃土邊牆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代詩人王昌齡一首《從軍行》,將我的思緒帶到了古代將士在青海戍守邊關的場景。雖已逢春,但高原的氣候依然有些寒冷,迎著瑟瑟的山風,來到邊牆根莊,探訪明代的邊牆,殘垣斷壁,蜿蜒曲折,時隱時現,遊離於蒼茫的天地之間。當看到這裡的黃土邊牆時,很難與“秦磚漢瓦”的長城聯繫在一起,但這些邊牆,確確實實就是長城的一部分。看到這處古長城,即為長城的壯觀而驚歎,更為古人的辛苦和執著而震撼。探訪這處古長城,領略最真實的塞外風情,穿越那古樸、滄桑、雄渾、悲壯的幽遠時空。

土牆壘成了長城

青海這片美麗的土地,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不僅擁有古老的羌文化,還不斷吸收和融合了黃河及長江流域的農耕文化,融入了青藏高原的草原文化和絲綢之路上傳來的西域文化,因此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澱。

邊牆,乃戍邊之牆。有些資料中將長城另命名為界壕、塞垣、邊牆等。不同的地方,對長城的理解和認識不同,所以叫法也不同。我們今天所在的邊牆根莊,就是因為村莊位於邊牆根而得名。邊牆根莊,與相鄰的泥麻隆莊、生地村、那幹莊、南門莊、拉老灣莊共同組成泥麻行政村,這個村莊便位於互助土族自治縣林川鄉。

以前,當地老百姓把山樑上凸起盤桓的土牆,稱之為“邊牆”或“邊牆根”。後來這些“邊牆根”經過專家的考究,被確定為“明代長城”遺址。明長城是明朝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區別於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經國家文物局近年調查公佈的信息顯示,其東起鴨綠江東畔的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的嘉峪關及青海境內,總長度為8851.8公里。明長城是中國歷史上費時最久,工程量最大,防禦體系和結構最為完善的長城工程。

边墙根庄:拥有的不仅是黄土边墙

長城見證了歷史

望著邊牆根莊的山脊,長城如巨龍般環繞,牆體上長滿了雜草。旁邊一塊石碑上刻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長城——互助段(泥麻)”幾個字。據相關史料記載,青海的古邊牆主要分佈在西寧衛的西部,呈半月形環繞;而東部的邊牆大致從互助縣的柏木峽起,經林川鄉、南門峽鎮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橋頭鎮以西的娘娘山麓;從湟中縣固川的溝腦起經過攔隆口至西古峽口;再從湟水南岸的西石峽起至上新莊。它根據山勢、地形和土質的不同,分別築成不同的形式。大體在川道、谷口等地勢比較平緩且土質較好的地方,掘土夯築成牆,牆外掘土部分形成溝壕。

互助境內的明長城東起互助縣與樂都區交界的松花頂,止於大通縣交界的扎坂閻王邊處。從東至西依次經過鬆多鄉、丹麻鎮、東和鄉、林川鄉、南門峽鎮、臺子鄉、五峰鎮等7個鄉鎮。

互助境內的明長城總長度為69561.6米,而泥麻村長城段有2935米,並有敵臺一處。基本都是就地取材,採用土築,中間混雜細碎的石子,下寬上窄,加以夯實,形成堅固的土牆。

“已成古往,感嘆萬千”。蜿蜒在山樑之上的的邊牆長城,殘破而孤寂,靜靜地沉睡著。登上高高的牆體,遠處的互助縣城高樓林立,一派繁榮的景象,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這條巨龍靜臥在這裡,耳邊沒有了金戈鐵馬的嘶吼聲,而是村民辛勤勞作的身影,它一定很欣慰。

歷史昇華為精神

其實,如果想要了解長城,並不一定非得走遍長城,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沿著上述這條“邊牆”行走,你也一定會被我們先輩的偉大創造所震驚,雖然,我們看到的明長城早已滿目瘡痍,但是它的存在實實在在地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歷史。長城,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其實早就昇華為一種精神,成為了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而我們從中讀出了堅強不屈、氣勢恢宏、東方之首等諸多內在元素。

不妨再看看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條“邊牆”根下的人們吧,風霜雪雨磨礪了他們的筋骨,也鑄造了他們的精神。今天,當我們走近“邊牆”根下的村落,雖然被蕭條、寂靜衝擊,但是,世世代代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百姓,卻以他們的堅韌不屈向大自然爭取著生存的權利和生活的質量。我想,如果你能在村裡住上一晚,夜晚看一看邊關冷月,感受一下深夜寂靜,清晨又在雞鳴犬吠聲中醒來,在瀰漫著牛羊糞味道的村路上走過,看著朝霞染紅了邊牆和烽燧,看著滿坡長勢正好的莊稼時,你怎能不對我們的長城兒女產生由衷的敬意呢!

边墙根庄:拥有的不仅是黄土边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