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非典、新冠兩次疫情報道 透視媒體的進步與“短板”

對比非典、新冠兩次疫情報道 透視媒體的進步與“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武漢封城,九州閉戶。14億人基本停止流動,千萬人口的城市急封,史無前例。又恰逢移動互聯時代,宅家的人們對信息極度渴求又極易獲取,感動、失落、焦慮、憤怒與期盼交織且膠著。當此之際,輿情的潮湧潮落、曲折迴環,耐人尋味。從疫情報道的窗口,張望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努力中,在14億人與磅礴而出的社交媒體相伴而行的抗疫進程中,我們試圖從幾個小角度觀察,專業媒體究竟有怎樣的進步,又有怎樣的“短板”。

非典、新冠兩次疫情報道透出哪些變化

2003年,時任北京市宣傳部部長蔡赴朝總結非典時期的新聞宣傳規律:“如何在信息高度透明的情況下,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是新聞宣傳所面臨的一個嶄新課題……各新聞單位注重研究新聞規律,堅持用事實說話,及時將真實情況告訴群眾,增強透明度,引導群眾自己去分析、去判斷。”這段話兩處提及“透明”,一是這個時代信息的“透明”,一是新聞要主動“透明”,深刻反映出疫情發生在信息時代的輿論環境以及順時應勢的媒體擔當。17年後,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肆虐,從兩次疫情的焦點事件的異同,我們能夠觀察到什麼?

1. 網民信息獲取速度更快,渠道更加複雜多元

2003年,中國處於2G時代,網速僅為150Kbps,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3年7月)》,至2003年7月,我國上網用戶主要依託計算機上網,總數為6800萬,使用其他設備(移動終端、信息家電)上網的用戶僅為180萬。

此後,傳播技術不斷迭代,根據CNNIC《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至2019年6月,我國手機即時通訊用戶規模達8.21億,手機網絡新聞用戶達6.60億,佔手機網民的78%,移動端、社交媒體成為主要信息獲取渠道。

2. 主流媒體持續跟進,新媒體報道及時全面

在2003年,1月下旬,廣東省衛生廳對非典做出了疫情通報,可廣東和全國媒介基本是沉默無語。當時主流媒體,4月初方逐步跟進非典報道。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1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登《習近平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相比紙質版,新媒體渠道的相關報道啟動更早。目前追蹤到的第一篇與疫情相關的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佈於2019年12月31日《武漢發現不明原因肺炎,不能斷定是SARS》,引用了武漢市衛健委網站通報疫情的說法。此後十餘天,人民日報新媒體連續跟蹤轉發武漢當地媒體的信息。本次疫情從一開始,就引起主流專業媒體的重視,較早在新媒體平臺跟進和轉發疫情新聞。

3. 公眾情緒起伏更大更復雜

在新冠疫情中,公眾情緒構成較為複雜;恐慌、焦慮、憤怒、悲觀與理性、感動、積極應對交織,情緒閾值相較非典時期波動更大。一般來說,公眾情緒變遷往往與焦點事件的變化緊密相關。疫情暴發以來,截至2月中旬,引爆輿論的信息流更新迭代極快:對當地紅會防護物資處置不當的憤懣,疫情急劇擴散的數據恐慌,女性醫護人員被剃光頭的悲情視頻的愛恨交織,“逆行”武漢醫護人員的感動與崇敬……信息流多元,跟帖跟評跟贊轉發極為便捷,宅在家裡又有大把空閒時間刷手機,一日之間接觸到的信息潮湧而來,導致公眾情緒和態度的起伏無定。

4. 宣傳話語模式從“通告式宣傳”到“教育式宣傳”進程加快

非典肆虐頭兩個月,主流媒體基本噤聲。在最早發生疫情的廣東省河源市,當地報紙1月3日刊登市衛生局聲明:“河源沒有流行病在傳播。類似咳嗽、發燒等症狀是由於天氣相對較冷造成的。”這是媒體有關非典疫情的首次報道。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報道話語模式從“通告式宣傳”到“教育式宣傳”轉變較快,越來越多的專業媒體組織記者深入一線,出現了不少獨家報道和出色的新聞故事。

比較兩次疫情的傳播脈絡,可以發現,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專業媒體報道進步明顯,在時效性、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一線報道內容的豐富,以及傳媒與政府的協同互動等方面,均有一定提升。但是,兩相比對,也依然有共同的不足:在疫情初期,專業媒體的監督作用顯得疲弱,除了個別媒體以外,基本失聲失語,未能做到“及時準確,公開透明”。

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三個階段各有特點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報道可分為三個階段:追隨武漢衛健委官方發佈的零星報道,武漢封城後蜂擁而起的合唱階段,逐步復工後的輿情多元階段。

1. 追隨武漢衛健委發佈的零星報道階段:2019年12月1日— 2020年1月20日

以“通告式”報道為主,體量小,數量少。疫情初期,政府信息管理方式主要是“內緊外鬆”,大多數媒體都只能採取“通告式”報道。比如《最新通報!武漢發現44例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診斷患者》《武漢確診41例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死亡1例》等。

2. 武漢封城後蜂擁而起的合唱階段:1月21日—2月13日

1月20日,習近平針對疫情作出重要指示;鍾南山也警示出現“人傳人”。所有媒體跟進報道。特別是1月23日武漢封城後,疫情報道進入高潮。

這一階段足以引領輿情並且與政府決策及防控措施密切互動的報道包括:1月21日,《國家衛健委發佈1號公告》,將新型肺炎納入乙類傳染病,採取甲類防控措施;1月23日,《緊急通知!全國暫停進入武漢道路水路客運發班》《最長潛伏期約14天!國家衛健委發佈新版新型肺炎防控方案》;1月24日,《緊急擴散!急尋23日G1278次2號車廂乘客》;1月25日,《雷神山!武漢將建第二個“小湯山”醫院》;1月30日,《一問三不知!湖北黃岡衛健委主任被免職》等。

這一階段,官方媒體與市場化媒體互動頻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開設的微信公眾號“RUC新聞坊”發佈的《2286篇肺炎報道觀察:誰在新聞裡發聲》稱,“以財新、界面為代表的一批市場化媒體,將一線記者觀察、多方調查採訪相結合,對疫情有著更為多元的視角,在這次事件中表現突出”“相比於黨媒,市場化媒體和自媒體因其更親民的定位和相對自由的操作空間,更注重對官方以外信源的挖掘和使用”“引導著公眾從客觀、理性、多元的角度關注疫情,進而用媒體的力量推動著官方對疫情狀況通報的逐步透明化”。

在這一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媒體不僅組織報道,還直接參與救援行動,成為抗疫當中國家治理的重要力量。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多次發佈“緊急擴散”類文章,尋找與確診患者同乘人員;更於2月5日發佈《請擴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求助通道開啟》,集中收集未被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信息,並反饋給相關部門,成為實現“應收盡收”政府承諾的重要推力之一。媒體直接對接救助資源,介入肺炎患者救治通道,這在以往非常罕見。

同時,疫情綜合性治理能力的提高,如醫療資源的保障、物資調度水平的提升、社區協調能力的改進,也離不開媒體的溝通,數方合力,拾遺補缺。一個典型的案例體現在報道《環球時報9日夜在武漢拍下的這一幕,讓中央赴湖北指導組震怒!》——該報赴武漢特派記者跟隨武漢某街道社區工作人員轉運轄區內重症病人前往定點收治醫院過程中,發現並報道了執行層面的“工作滯後、銜接無序、組織混亂”,中央指導組因此問責約談武漢市副市長等3人,並要求向所涉病患逐一道歉。

3. 逐步復工後的輿情多元階段:2月13日之後

自疫情發生以後,“何時復工”成為所有人關心的話題。這一階段,相關輿情走向比較多元,一些地方對疫情走向判斷過於樂觀:江西某地自媒體視頻呈現出某些集市人流甚至比沒有疫情時更擁擠;很多群眾不戴口罩,“裸奔”買賣……而央媒和多地黨媒發表評論和報道及時提醒,謹防疫情“倒春寒”,予以糾偏。

反思此次疫情中新聞媒體的表現,我們知道,只有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讓媒體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才能減輕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影響。

对比非典、新冠两次疫情报道 透视媒体的进步与“短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