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省酒、地产酒决胜“三国杀”,价格战谁将“剩”者为王?

名酒、省酒、地产酒决胜“三国杀”,价格战谁将“剩”者为王?

新一轮的“倒车式”价格战,你准备好了吗?

近期,云酒头条从竞争态势的角度,预判疫情结束后白酒业将迎来一场以价格战为导向的淘汰赛。笔者早在2014年就提出,行业调整期之后,行业竞争态势将进入马太效应期,基于对行业近20年的不间断研究,我们认为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准确的竞争态势预判。基于此,我们再次做深入思考,寻找新一轮价格战淘汰赛的诱因。

一般情况下,一个行业的竞争态势基本都是从价格战,品质战,品牌战逐步纵向延伸,最后以资本战收尾,行业进入寡头垄断,从此实现“三国归晋”的一统局面。

我们这里仅以食品行业几个细分品类的数据,来佐证行业的企业集群消亡图谱。这里分别以2000年和2019年为时间节点说明(具体数字为约估算的大数):

2000年中国有啤酒企业1200家,2019年啤酒企业不足100家;


2000年中国方便面企业约1000家,2019年中国方便面企业不足100家;


2000年中国冰淇淋企业约1800家,2019年不足200家;


2000年中国酱油企业约1800家,2019年不足300家。

上述几个细分行业中,产业集中度(CR4)超过70%,诸如啤酒,方便面等行业,产业集中度(CR4)超过90%。这组数字背后说明:行业前四名的领导品牌占据行业市场份额绝对份额,剩余的只是陪衬。

白酒行业呢?2000年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约11000家,截至2019年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足8000家。而8000多家企业中,四川泸州、宜宾、贵州茅台镇等产区的原酒酿造企业(可以视为原料企业)占据一定比例,剔除这些不占据消费端市场份额的企业,以产成品面对市场的数字,大家可以估算。

据此,白酒业内也有一种声音,就是白酒的消费个性化程度高,区域化比较明显,加上众口难调的有利因素,白酒行业不会像其他行业一样,产业集中度(CR4)超过60%。

但是,大家把前20强的酒企的营收、利税粗略计算一下,白酒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应该是多少?CR4会超过40%。那么如果是CR20呢?会超过60%。

当然,因为白酒行业的产值是类似于方便面,啤酒,冰淇淋等产业产值的5倍以上,意味着产业集中度不能以CR4计算,应以CR20计算,是不是白酒行业已经进入产业集中度的高度集中阶段?

从常规竞争态势看,白酒的价格竞争已经在2012年结束了。2012年之后,白酒行业的发展周期进入调整期,竞争周期进入了以品牌和资本为主导的价值战。这一点,从2013年至今,产业的产量在下滑,但产值和利润增长的数据足以证明。

因此,很多业内人士会忽略价格战,认为行业不会再有价格战,以品牌和资本为导向的价值战会是常态。

事实上,笔者也认为,如果没有这场突发的疫情,白酒行业的马太效应会缓慢且持续进行。但是这场发生在春假期间的疫情,就是竞争从价值战倒回至价格战的直接推手。

原因很简单,因为一线品牌的营收受挫,为了扳回局面,保住营收业绩,一定会“清君侧”。

新一轮的“倒车式”价格战如何展开呢?由此便引出笔者对新一轮价格战“淘汰赛”的竞争态势预判。

1、品牌“掠夺战”

一线品牌,尤其是白酒上市公司,要让疫情结束之后的报表“好看”,一定是业绩第一,利润第二。

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一线品牌会有两个层面的竞争动作:一是战术层面的“短平快”动作,二是战略层面的“野蛮人”动作,即资本并购,通过资本的力量实施并表,实现占位。

战术和战略的动作,具体行动大致归结如下。

战术层面的“短平快”行动共分为两种。

行动1:一线品牌会加大主导产品,尤其是主导战略品系的市场投入,以此实现快速上量,以非常规促销抢夺市场份额,我们将一线品牌的竞争策略暂定为掠夺战。

这种掠夺战是围绕渠道和消费者两方面实施。首先是以消费者促销为突破口,快速实现本应该春节期间流转消化的产品实现流转消费,腾挪渠道压货空间。然后,再对渠道实施促销以实现渠道压货。

行动2:依据对消费购买力下降的判断,会借助品牌力推出短线降级产品,也就是阶段性快速上量的策略性产品,包括鼓励经销商定制开发产品。

战略层面的“野蛮人”行动,主要是以资本的力量实施对省酒或强势地产酒的并购。

这个动作过去几年已经显现,但这次会成为一线品牌的集体行动,这不仅是市场行动,更是资源整合的行动。

2、省酒“保卫战”

面对一线品牌战术和战略层面的行动,省酒应该如何应对呢?

省酒一定会开展保卫战。

一是跟进策略,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省酒作为一方诸侯,肯定拿出寸土不让的勇气抵挡。因为省酒也很清楚,此时失去阵地将会难以为继,而且会让之前的付出打水漂。

省酒同样会加大主导产品,尤其是战略主导品系的促销力度。而且相比一线品牌,力度过犹不及。对于省酒而言,这是肉搏战。同时,综合看,主导产品,尤其是战略主导品系方面,相比一线品牌,省酒不占优势,而且省酒在“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抉择上会比较谨慎。省酒会在短线降级产品方面发力,原因是短线降级产品方面是省酒的优势,渠道控制胜于一线品牌。

二是省酒与一线品牌酒的迷踪拳。

对于省酒而言,一线品牌回马枪式的价格战,就要求省酒必须找到自己的比较竞争优势,找到以弱胜强的路径,通过侧翼战、游击战、地道战的方式,打赢不对称竞争。

比如:打感情牌,以乡里乡亲的亲情,以“爱家乡,喝XX”的号召,给本地消费者购买本地酒一个理由。同时,开展公益捐赠活动,以情动人。


比如:打特色牌,以地方名片的品牌基础,给本地消费者招待外地客人的理由。


比如:打地方牌,以增加就业、税收等作用,给本地政府一个支持和推荐的理由。

3、地产酒“保命战”

地产酒如何在突发的价格战淘汰赛中实现“剩者为王”?

相对一线品牌的“抢夺战”,省酒的“保卫战”,地产酒面对“回马枪”式的价格战,着实是生死攸关。

毋庸置疑,这轮价格战,一定会让一大部分浓香型的地产酒消失,这不仅是因为产业集中度的因素,更重要的因素是浓香型产能过剩。在这种供需现状下,更高性价比的省酒,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选择,而地产酒让消费者购买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就会找到比较竞争优势,实现“剩”者为王。

面对价格战,地产酒如何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理由?

一是重构多维优势,实施“移花接木”式的竞争

顺应消费趋势,嫁接四川、贵州等核心产区,寻求原产地优势,给消费者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比如嫁接“茅台镇核心酱酒产区”的原酒企业,顺势推出酱酒产品;嫁接泸州产区、宜宾产区的原酒企业,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

也许很多企业听到这个理由,会觉得无厘头,因为自己和酱酒企业不相关。但是,我们认为,地产酒最大的难题是消费者教育,王婆卖瓜的那一套很难扭转消费者基于对一线品牌和省酒的认知,倒不如嫁接产区,实施“围魏救赵”。

之所以这么说,是基于地产酒在淘汰赛中的处境。

近几年,基于环保治理的政策,大部分地产酒不能用燃煤锅炉,天然气管道无法到厂里,只能用燃油锅炉,酿造成本很高。同时,由于缺少原产地效应,众多地产酒不仅无法与泸州、宜宾、茅台镇的原产地的中小企业竞争,更不用说原产地的一线品牌和省酒。

事实上,很多地产酒的基酒都是从原产地采购,但消费者总是认为原产地的才是最好的,这便成为了地产酒的短板。笔者认为,地产酒应该学习农夫山泉,明明白白告诉消费者,我们只是原产地的“搬运工”,为消费者出品来自原产地且性价比最高的酒。

地产酒必须意识到这场价格战的残酷性,理解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价值,明白活着才是最大的战略,才有翻身的可能。

二是依托白酒酒庄重构地产酒的商业模式,从单一工业化产品业态到服务型综合业态

相比一线品牌和省酒,地产酒最弱的是品牌力,而品牌力的综合体现是产品力,也就是卖产品的能力。所以,地产酒要想取得保命战成功,就必须避免鸡蛋碰石头式竞争,重构避实击虚的不对称竞争战略,实现以弱胜强。

怎么才能重构比较竞争优势,实现以弱胜强?

地产酒企业要在认真品味《老子》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家智慧。悟透其中的“道”,就能做到“夫唯不争,故无尤”。

怎么做呢?

相比一线品牌,省酒的规模化、品牌化,工业化,地产酒以酒庄酒为依托,重构地产酒价值化、品质化、手工化的比较竞争优势。基于地产酒乡里乡亲的核心消费群体,依托酒庄实施生态观光和酿酒全过程体验,把单一的工业化产品模式重构为以产品为道具的复合立体商业模式,以增值服务体系对抗一线品牌,省酒的规模化,品牌化竞争。

早在2013年,笔者就提出,酒庄不仅是地产酒的出路,更是活路。地产酒依托酒庄实施顾客增值服务体系重构。通过餐饮延伸为宴会、休闲聚会服务;通过农庄延伸为田园风光服务;通过社群线下活动场地构建,将酒厂延伸为社交场所,系统地构建以顾客增值服务为圆心的顾客营销策略,避开渠道拼抢的弱势,以地利、人和为比较竞争优势,实现“得顾客者得市场”的经营体系重构。

在新一轮的价格战带来的不对称竞争来临之际,地产酒一定要以小而美的服务体系重构比较竞争优势。针对一线品牌,省酒的品牌化、规模化、工业智能化的比较竞争优势,地产酒基于服务增值战略行动,即通过去品牌、去规模、去工业化,走酒庄式原酒、原浆、原生态路径,实现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胜利。

你怎么看价格战中,一线名酒、省酒和地产酒的竞争策略?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