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按照读者的要求调整一下版式,貌似投票的也不多,看来下次得给点奖励

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又暴跌了!今天只有交运板块流入,油价暴跌30%,所以航运啊航空啊什么的炒一波。


opec谈崩了,减产没等来,沙特说愚人节要增产上百万桶

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据说俄罗斯强硬回应,表态25-30美刀的油价,老子能抗6年。后一条我没溯源求证。但是从沙特的减产时间点上看,这俩国家就是哪吒和金刚葫芦娃,都不太靠谱。如果后期opec又谈成了,那么我甚至怀疑普京和萨勒曼联手炒原油期货了

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当然我这是戏言,资本市场给了很认真的解读,一次计提跌了30%。所以国内的商品期货一个跌停根本不够用!


网上有张图大家感受一下:

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香奈儿我不确定,但是可乐和牛奶大家都能查到价格。1桶原油是158升左右,现在一桶30美金,rmb汇率不到7,所以差不多210块一桶。可乐我算了差不多,所以这图和实际差距不大。


大宗商品之王会一直这个价格吗?我觉得不会。

第一条底层逻辑就是价格关系的修复。其实有关注过的朋友都知道最近两年原油一直在40-75美金这个区间游走。小学数学就知道原油75美刀也比可乐和牛奶便宜,所以便宜不是关键。关键是原油和其他所有的商品都有密切的联系。一种商品从生产用电到运输燃料很多环节都离不开原油;此外生活中数不过来的化工品都是原油裂解后的产物或与之相关。这么密切的关系就意味着很多商品和原油有个相对固定的比值范围,不能轻易打破。打破后,套利是金融上的反应,后面还有一系列产业反应。这些市场反应都会促使价格比例关系回归均值附近。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知道中国是产煤大国,火力发电占比很大。我没细算,就是打个比方:比如像有些技术派看的原油跌倒15美金吧。此时假设进口过来的原油发电比从地里挖煤出来发电还便宜。那么对于发电厂而言,市场行为就是进口原油,而不是买煤。结果呢,煤就要降价,而与此同时原油由于多出了额外的需求,价格也会回升,直到达到新的动态平衡。


像这种关系在工业体系中几乎无处不在。所以,除非人类的经济活动全停止;导致商品、劳动力等等所有价格一起跌,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超级通缩。否则只跌原油这一个是不成立的。但是由于大宗商品之王原油是国际著名的期货品种,所以资本市场很容易用它来先表达恐慌情绪。当然今天相关的能化期货品种像沥青、PTA、甲醇什么的跌停的一大把,因为无套利嘛。所以后面无外乎两种可能,其他东西都跟跌。另一种就是原油涨回去。显然我觉得第二种可能大一些。


第二个理由就是锚定效应,这是卡尼曼的理论。就是我在《大血洗,周一怎么办?》提到的诺奖得主。我找了个锚定的时间点,就是下面的图:

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历史上2001-2003价格比现在低,然后08-09金融危机40美金,2015年底,2016年初,石油价格战(opec想拖死页岩油)有过破30美金的低价,但后两次都转瞬即逝。所以如果油价长期保持这个价位,隐含的等价条件就是世界经济退回了20年前或者有什么了不得的新能源技术进步,原油已经被取代了。问题是,目前看这两者都不太成立吧。


原油这么大篇幅并非鼓励大家明天去抄底。现在看原油反弹了百分之十出头,但是考虑到开盘跌了30%,所以还有18-19%的跌幅。但是我们期货的跌停板才5点多,QDII基金也只有10%。所以期货明天应该是连板跌停,再来一天交易所就要强制平仓一大批了。即使是基金也肯定也还会跌,至于是一个板还是多少要看夜里的情况。


下面看A股:

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成交不算少又破万亿,说明有承接,有分歧。85%个股下跌,涨跌停比显示热度在下降。

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外资毫无疑问的流出143亿。看个股:

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个股上,他们对musk是真爱,再次验证了!!!!当然茅台和平安就不是真爱吗?非也!

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这是2018年10月到现在的数据。平安和茅台是旧爱,获利太多了,了结一部分利润而已。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又暴跌了,该恐慌还是贪婪


宏观数据比如2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汽车乘联会的数据、贸易数据、外汇储备明天再唠。现在博弈的是情绪和政策,其实和数据关系不大了。美股周五非农好的一塌糊涂,今该熔断还是熔断,就好像一个大哭着要吃奶的孩子,有道理可讲吗?没有。但是,现在不是该恐慌的时候。3000以上没加的仓,为什么2900或者2800的时候不加上呢?你说等2400,我觉得这时需要大一点的视角。就像开篇说的原油一样,你说2400点的A股和15美金的石油是不是好像呢?会不会有?我不知道。会长期有吗?大家自己回答吧。


当然,一切都有前提。你要是4成仓位,哪怕前面只有10%的浮盈,现在也不太慌吧。当然你说已经满仓加杠杆,还浮亏多少多少。那就不是同一个维度下讨论的了。所以观点可以分享,操作却不能指导,只能自己动手。对自己负责,理解不同维度的观点,才能走的远一点。


喜欢的朋友点在看支持就是最大的肯定。

欢迎关注“宏观数据种草”,希望抛砖引玉,能启发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