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原創文章,作者楊培川已和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簽約,受維權騎士版權保護)

文|楊培川

從服飾風俗中可以看出一個朝代、一個時代的政治、文化、等級等方面的知識和歷史,今天培川君就來為大家整理一下明朝的服飾風俗、服飾等級制度的歷史,力求通俗易懂。

第一, 明代服飾風俗分為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時期的表現不一樣。

1、 初期律法嚴苛,服飾簡樸。

士農工商各自有各自的服飾穿著,不得僭越,比如商人不許穿絲綢,比如庶民穿的是棉麻織就的衣物、褐色袍等。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明代服裝


違者嚴懲不貸,明初有一位不該穿靴子的身份的人,穿了靴子,後被朱元璋下令砍掉了腳。

範濂《雲間據目抄》卷二:

“自職官大僚而下至於生員,俱戴四角方巾,服各色花素綢衫綾羅道袍。其華而質重者,冬用大絨繭綢,夏用細葛,庶民莫敢效也;其樸素者,冬用紫花細布或白布為袍,隸人不敢擬也。……其市井富民亦有服紗綢綾羅者,然色必青黑,不敢從新豔也。”

封建帝王以此區別、奠定了人的三六九等,服飾的材料、顏色、樣式等等都可以看出不同等級的人,這些都是封建王朝維繫自己一家一姓的統治、鞏固自身利益的手段和工具之一,使人臣服於最高等級的黃袍之下,這也反應出帝王的威嚴、金科玉律和言出法隨。

2、 中期服飾穿戴制度和律法威力都鬆弛。

根據龔煒《巢林筆談》卷五的記載,嘉靖後期,一直被尊為帝王象徵的龍紋,已經成為了吳中百姓常服上面的紋飾,這在洪武年間的朱元璋時代絕對是殺頭、誅九族的罪過,而此時卻沒人管了,不得不說有點“天翻地覆”的味道了,這以後明代的財政、軍隊、政治體系等都開始慢慢走向衰落。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教坊司的樂工,明初也只是允許穿戴青萬字巾或者綠頭巾,而嘉靖以後,教坊司樂工公然效仿士大夫服飾上代表官員品級的“禽”和“獸”,和朝臣穿得一模一樣,此時已經是開啟了“禮崩樂壞”的時代。

服飾風俗的鬆弛和開放,也可看出明朝的掌控力、律法效力也在慢慢地鬆弛。

同時文化思想也漸漸隨其趨向於開放、人性與個性的覺醒,這些從三言二拍中也可見一斑。

3、 後期服飾制度徹底崩壞

萬曆年間,《明會典》記載:

“服舍違式,婚宴無節,白屋之家,侈僭無忌”。

此時的奢侈、僭越已是百無禁忌,成為明代的普遍風俗了。

葉夢珠《閱世編》卷八載明制:

“庶民妻女用袍衫止黑、紫、桃花及諸淺淡顏色,其大紅、青、黃色悉禁勿用”。

然而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一如此記載了萬曆後的服飾風俗,江浙富裕家庭“非大紅繡衣不服”,婢女“非大紅裡衣不華”。

江西贛州“不分貴賤,不論賢愚,戴方巾,被花繡、躡履、黃裝銀項”,北京的婦人大紅蟒衣,出行要坐轎,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顧起元這樣感嘆:

“富家子弟以服飾為炫耀,逮輿隸亦穿綢緞,侈靡甚矣!”

明後期的服飾風俗、制度已經是徹底崩壞了,所謂“禮崩樂壞”。

雖然任何人只要有財力都可以穿任何類型的服飾,從某種程度是一種平等和人人如龍,但是可以隨便穿任何服飾的終究是非富即貴,和現代並無兩樣,底層貧苦大眾的選擇依然不多,這是兩極分化、土地兼併加劇的另一種表現,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貴人十里綢緞,而明末的天災人禍,底層百姓興許一件麻衣都沒有,這也代表了明王朝快要走到了它的盡頭。

第二, 文武官員服飾等級用禽和獸。

明朝是漢人建立的王朝,也較多的體現了漢人的風俗,在服飾上恢復了唐宋的一些制度。

文武官員的冠服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

1、 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達到公爵這一級別的,冠八梁,加籠中貂蟬,立筆,前後玉蟬。

侯爵,七梁冠,籠中貂蟬,立筆,前後金蟬。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伯爵同侯爵,只是前後玳瑁蟬,都插雉尾。

駙馬同侯爵,但不插雉尾。

此外都是赤羅衣、白紗中單,青飾領緣,赤羅衫、青緣,赤羅蔽膝,革帶佩綬,白襪黑履。

官員一到九品都戴忠靖冠,忠靖冠鐵絲為框,外蒙烏紗,冠後豎兩翅,正前方隆起。

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以此類推,六七品二梁,八九品一梁。

明制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和頒詔開讀、進表、傳制時,官員都要穿朝服。

錦衣衛則是大紅蟒衣、飛魚服,戴烏紗帽、束鸞帶。

2、 祭服。

一到九品官員的祭服俱為:青羅衣,白紗中單,俱皂領緣,赤羅衫,皂緣,赤羅蔽膝,方心曲領,冠帶、佩綬同朝服。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3、 公服。

紵絲或紗羅絹,盤領右衽袍。

一到四品緋袍,即紅色;五到七品青袍;八九品綠袍。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未入流官員和八品以下同,如典史官等。

公服在早晚朝奏事、侍班、謝恩、見辭的時候用。

4、 常服。

在本衙門內處理公務的時候用的。

烏紗帽,團領衫束帶,一品玉帶,二品花犀,三品金鈒(sà)花,四品素金,五品銀鈒花,六七品素銀,八九品烏角,公、侯、伯、駙馬與一品同。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常服補子,公、侯、伯、駙馬用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xī chì),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雀,風憲官即是法官用獬豸(xìe zhì)。

武官一二品獅子,三四品虎豹,五品熊羆(pí),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常服補子是明代官員服飾上的重要特點和特色,甚至有時成為明朝的代表之一,也難怪世人常說“衣冠禽獸”了。

第三, 明代中後期服飾豐富,女裝盛行。


明代中葉單巾帽就有數百種,不勝枚舉,女性樣式主要有衫、襖、褙子、霞帔、比甲、裙子,仿唐宋,大多右衽。

女性下裳裙子較多,明末有月華裙等。

幾分鐘看懂明代服飾風俗和服飾等級制度


男女皆穿的有斗篷等,鞋子有蒲鞋、弓鞋(女性纏足)等。

襪子有氈襪、絨襪、布襪等。

明末的女性活動範圍大為鬆動,名門閨秀出行已經不稀罕,如王端淑等,穿的該是男裝。如名妓柳如是等,男裝出行有史可考。

反過來,男人穿女裝在此時也十分盛行,當時退休官員李樂作詩說:


“昨日入城郭,歸來淚滿襟。遍身女衣者,盡是讀書人。”

繁華掩蓋的末世、商品經濟的發展、攀比之風的盛行,朝廷與軍隊、社會的癱瘓和失控,躍然紙上,這一切的一切,也隨著九州震裂的災難,再也不復重現了。

參考文獻:

《漢族風俗史》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