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的鼻祖是哪种茶?有何来历?

行着茶酒之路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拥有着几千年的种植历史实际上,在唐朝以前,茶叶的制作技术并不成熟,也没有大范围的推广。在此之前,茶叶主要有三种方式存在,第一是生嚼,也就是拿采摘茶树鲜叶直接吃,取的是药用价值。第二是茗菜,也就是拿茶叶当菜吃,还可以用来煮粥。第三是晒干收藏,这种做法在三国时期才出现。


唐朝主要制作蒸青饼茶为主,偶尔也有散茶制作。这个时候的茶叶,其实可以算得上绿茶的前身和鼻祖。因为不管是饼茶还是散茶,其实都没有经过发酵,都是采取不同方式杀青以后烘干制作而成。到了宋朝时期,茶叶进入到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所谓兴于唐盛于宋,宋朝茶叶制作工艺有了极大的发展。其中福建建安贡茶,成为最著名的贡茶。

宋朝茶人在唐朝团茶的基础上,更新工艺,开始制作龙凤团茶。其工艺仍然是以蒸青杀青为主,然后再进行加工。据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的团茶制法,较陆羽的制法又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宋代团茶制法是采、拣芽、榨、研、造、过黄等七个步骤。


宋朝也有散茶,但仍然不是主流,只不过因为团茶制作工艺繁琐,耗时耗力,民间百姓很难有如此庞大的精力制作,所以蒸青以后,直接烘干,不再压成团饼,这样省时省力,适合民间百姓饮用。所以,当时散茶也叫做草茶,地位比较低下。不过,在这一阶段,绿茶的记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为明朝开始制作绿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朝是现代意义上绿茶真正的崛起之时,因为明朝发明了典型的“炒青茶”制法,即使现代绿茶制作工艺,也是在明朝技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而成。明朝开国时,国力很弱,民不聊生,而朱元璋又是穷人出身,所以,特别注意与民休息。因此,他下旨“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这样就让散茶成为当时的主流茶叶,技术更新速度快,成果最大。

当然,蒸青绿茶仍然存在,一直到今天,湖北恩施玉露仍然是以蒸青方式杀青,这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绿茶制茶工艺。但绿茶制作技术的最大变革和突破,则是炒青制法的发明。所以,可以说,绿茶制作记忆的完善,不是一天完成的,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绿茶鼻祖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但真正完善和成熟则是要到明朝。


予言茶事


绿茶究竟起源于何时,还不好定论。张揖《广雅》中有:“荆巴间采叶做饼,以米膏出之。”“荆巴”,是指现在的湖北与川渝地区,这是关于茶叶制作的最早记载。此时,用米膏黏附的茶饼,大概属于比较粗老的晒青绿茶,也可能更接近白茶的雏形,至于是否存在蒸青过程,从文献的记载中,还不能断定。总之,因粗老茶的果胶含量低,缺乏黏性,故压饼时,以米膏出之。

由于早期的茶青,采摘粗老,造成饼茶的青气味浓,为消除茶的青气涩味,唐代完善了茶叶的蒸青工艺,其后的蒸青茶饼,逐渐取代了原始的晒青茶饼。陆羽在《茶经》中,对于饼茶的制作有详细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培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蒸青后压制的茶饼,穿孔是为了贯串烘焙的方便,通过烘焙干燥,去掉青气,增加香气,便于保存。为了进一步消除茶饼的苦涩,到了宋代,在鲜叶蒸青之后,又增加了一道压榨茶汁的工序。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写到:“蒸压惟其宜,研膏惟良。”

饼茶,又叫团茶,片茶。相对于饼茶,蒸青散茶的香气,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蒸青工艺的缺陷是,茶的香气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体现的香气也不够浓郁,于是,利用干热,发挥茶叶特殊香气的炒青技术,在唐代开始萌芽。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云:“山僧后檐茶树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在诗中,刘禹锡认为,他品尝的炒青绿茶,茶香盈室,其香气高于蒸青绿茶。又有“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俄顷馀”,这说明诗人也认同炒青相比蒸青工艺,省时省力,这是关于炒青绿茶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由此看来,在唐宋时期,以蒸青团茶为主导的同时,蒸青散茶和炒青散茶,也一并存在着。经唐,宋,元代的进一步发展,炒青绿茶逐渐增多。到了明代,尤其是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的助推,茶叶的制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炒青制法开始百花齐放,并且趋完善。在《茶录》,《茶疏》和《茶解》中,对此均有详细的记载。其制法大体为:高温杀青。揉捻,复炒,烘培,干燥等等,其工艺与现代炒青绿茶,已经非常相似。尽管如此,由于饼茶运输便利性,很多偏远茶区的团茶,片茶和方茶,仍然不同程度遗存着。


墨染南国


这还要从中国古代制茶的工艺发展说起。

从最早神农时期发现野生茶树,当时对茶叶的利用是采食鲜叶;随后发展到了生煮羹饮,三国时期,魏国出现了茶叶的简单加工,采来的叶子先做成饼,晒干然后在烘干,这是制茶工艺的萌芽。

到了唐代出现蒸青茶饼的制法,宋代龙凤团茶,主要工艺是将茶叶洗涤,蒸青压榨,去汁制饼。后面出现了蒸青散茶,就是蒸后不压饼,直接烘干。从宋代到元代,饼茶、龙凤团茶和散茶同时并存。

要注意这时出现的蒸青茶叶,就是我国绿茶最早的制法。也就是说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采用蒸青方法加工绿茶,虽然与现在的蒸青绿茶制法有不同之处,但它确实是我国绿茶最早的加工工艺。

之后,在明代出现了炒青散茶。利用锅炒的干热,发挥茶叶的馥郁香味,逐渐发展成为今天常见的绿茶制法。

从经历的唐、宋、元、明四代,就是我国古代制茶工艺发展中的最大变革。


懂茶帝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各有各的说法。绿茶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绿茶有西湖龙井,碧螺春白毫银针等。没有经过发酵的都属于绿茶。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






吉祥80


绿茶是种最简单也最原始的茶类。

现在一般认为,绿茶的鼻祖当属云南的大叶种普洱茶。

而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比如说,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

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山茶科植物,其中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

普洱茶,现在很多人一听就觉得是那种发酵后的熟茶。实际普洱熟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才发明的,而大叶种普洱茶的历史,能追溯到秦汉了。现在云南很多山头茶园,还流传着很多诸葛亮带来茶树的故事。


酒店管理百宝箱


1、绿茶

绿茶,中国主要茶类之一。属于未发酵茶。绿茶制作完整保留了茶叶绿色格调与清新口感,汤色青绿新鲜。

Tips:

①制作工艺: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杀青是形成绿茶品质的关键工序,杀青的方式主要有:炒青、烘青、晒青、蒸青。

②口感:鲜爽、淡雅、清甜。③作用:降脂、减肥、防辐射、去火、去暑。④适饮季节:春夏⑤适用器皿:透明玻璃杯、盖碗

⑥代表名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六安瓜片、信阳毛尖、太平猴魁、庐山云雾


无人售货机小涂


绿茶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属于不发酵茶。先民采集野生茶树的芽叶晒干收藏,这是绿茶最早的加工开始。

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在唐朝时发明蒸青制茶法开始的,到明朝又发明了炒青制茶法。至此,绿茶的加工技术已渐趋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的完善。

因此说,蒸青绿茶是在唐朝(或唐朝以前)就已经出现了,炒青绿茶是在明朝才有的。明人顾元庆的《茶谱》、许次纾的《茶疏》里均有炒青茶在明朝形成的评述。


山石言茶


普洱


林崽爱吃肉


还真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