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蓮池大師《七筆勾》淺析


故事:蓮池大師《七筆勾》淺析

一、五色封章一筆勾

【原文】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封章一筆勾。

【譯白】父母恩重如山丘,即使至隆至重的五鼎或三牲(五鼎:即內盛羊、豕、切肉、魚、臘等五個鼎;三牲:即牛、羊、豬。形容豐富美好的食物)也不足以報答。唯有雙親脫離苦海輪迴,為子之道業才真正成就。哎呀!出世間的巨大因緣機由,凡情怎可剖析得明白?真正的孝子賢孫,應該好好去追究般若空性、圓成佛道。所以,要把皇權加封以光宗耀祖等事一筆勾銷。

【解析】中國古代,五色分別為黃、青、紅、白、黑,為五正色,對應中、東、南、西、北。地謂之黃,皇為黃,一統四方。為人子孫,若能為朝廷紓危解困、建功立業,得到皇權嘉獎,則可加官進爵,光宗耀祖,世人認為這是對父母祖宗最大的孝敬。自古以來,世人多以光宗耀祖、滿父母之願作為自己畢生理想,於出世間法卻難得一問。

在佛法看來,建功立業、加官進爵只是現世的短暫利益,終會敗壞,榮盡辱至,實為苦因,無法解脫生死輪迴。“人生所有官爵、金寶、屋宅、田園、飲食、衣服、玩好,乃至嬌妻、愛子,無常到來,那一件是將得去者?”(《雲棲淨土匯語》)在孝道方面,佛教之孝為大孝,除了世間的贍養、承歡之外,尤其注重父母脫離三界六道,圓證本具佛性。對此,蓮池大師教導我等行人,要放下功名官爵的追求,轉而勵行修德,求生西方,同證永劫不死之大事,才能報答父母之恩,才是真正成就子道,是為“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淨業行人要幫助父母超越生老病死的煩惱,安住於無量光壽寂靜涅槃中,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才是最大的真正孝親。民國高僧、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也曾開示:“為人子者,榮親之道,在於勵行修德,俾一切人,均以敬己而追念於所生,方為最切要之方法。”印祖進而具體談到居士如何以佛法利益父母時,開示說:“固當預為勸導,俾死盡世間一切人天福報之虛榮心,決志往生,以超凡入聖為志事,則其利大矣。”(《復沙庸之居士書》)這些祖師大德的開示,屢屢可見,對我等唸佛行人如何報答父母之恩,都如同醍醐灌頂。

二、魚水夫妻一筆勾

【原文】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首。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譯白】男女愛情如鳳似鸞成雙成對,可這恩愛牽挽纏縛,何日得以休止?像活鬼一樣喬裝相守,緣分一旦盡,各自要分開。哎呀!你們兩個情意殷切,實際就是相互纏縛,披枷帶杻。彼此為冤家,一旦看破,各自尋出路。所以,要把魚水之歡的夫妻恩愛一筆勾銷。

【解析】從古至今,愛情一直是世間人們追求和歌頌的美妙事物。事實上,愛不重不生娑婆,男女愛情對世人的纏縛極為深細劇苦,人們往往為之受盡諸般痛苦,卻甘願沉迷輪迴,難以覺醒。“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大藏一覽》)“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楞嚴經》)

實際來看,愛情的本質仍然是苦空無常,人們的愛戀之心,是無常易變的,愛情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和煩惱往往遠遠大過幸福。作為修行人,應該隨順眾生,珍惜夫妻因緣,但也絕不能為情所困,為情所迷。男女之間的種種糾纏煩惱,禍害甚劇,苦毒無量,實在都不值得貪著留戀。“愛與欲相應,心恆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增一阿含經》)“愛慾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佛說四十二章經》)

蓮池大師也教導我們,男女夫妻之間的感情,都只是因緣聚合,變化無常,猶如夢中空華,無有實義。“忽緣變而情遷,轉愛為憎,憎而又憎,向之愛安在哉?轉憎為愛,亦復如是。是故愛不必喜,憎不必怒,夢事空花,本非實故。”(《竹窗隨筆》)人生在世,唯有老實唸佛,迴歸西方,才是真正要緊之事,屆時有緣人都是菩薩伴侶,方為最美好之事。“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因緣。暫時會聚,終必別離,不足悲苦。可悲可苦者,乃是空過一生,不念佛耳。今但萬緣放下,迴光返照唸佛,即是一生要緊大事。”(《雲棲淨土匯語》)

三、桂子蘭孫一筆勾

【原文】身似瘡瘤,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存否?嗏!畢竟有時休,終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桂子蘭孫一筆勾。

【譯白】人之色身,皆是四大假合而成,如瘡似瘤,不要為子孫後代作長遠打算。想想五代後晉時期的竇燕山(《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今天還存在嗎?哎呀!就算再好的子孫,終究有結束消亡的時候,最後都無後人存在於世。誰還記得當初聲名顯赫之人呢,從古至今都是物是而人非啊。所以,要把孝子賢孫永保家業的想法一筆勾銷。

【解析】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一個家庭多子多孫,可以傳宗接代,世代傳家,繼祀祖業,即使貧苦人家,子孫眾多也是勞動力充裕的保障,這些都是世人可以拿來自誇自榮的,誠謂世間美事。

但佛法認為,人世間父母子女等各種眷屬,不出四種緣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有緣則來,無緣難見。“兒孫有千數,因緣和合生,長夜遷過去,我與君亦然。子孫及宗族,其數無限量,彼彼所生處,更互相殘食。”(《雜阿含經》)

修行人應該智慧地觀察,家族之中,過患眾多,苦空無常,若沒有積善行德覆佑子孫,家族不可能長久興旺發達。《十住毗婆沙論》對此有很多表述,如雲“家是鬥亂種種因緣共相違諍”,“家是無常雖久失壞”,“家是變異會必離散”,“家如幻假借和合無有實事”,“家如夢一切富貴久則還失”。

所以,索妻養兒,經營家計,期望子孫發達,繼承家業,終極來看都毫無實義。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早日信佛唸佛,求生西方,才是智慧的選擇。“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擻身心撥棄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穩當當了也。”(《淨土或問》)

四、富貴功名一筆勾

【原文】獨佔鰲頭,慢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鬥,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粱,一笑終無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譯白】科舉發榜,狀元郎獨立於宮殿門前鰲魚前迎榜,讚譽交加,真是一個男兒最春風得意的時刻。可即使金印高懸,其大如鬥,再大的官勢也不恆常永久。哎呀!不知有多少人枉費心機馳求功名,黑髮變成白髮,少年變成老年。最後卻是黃粱一夢,不值一笑,終無所有。所以,要把富貴功名一筆勾銷。

【解析】在中國古代,學而優則仕,讀書人苦讀聖賢書,大都不過是為換取功名,獲得金錢、地位和權力,享受榮華富貴。金榜題名幾乎成為讀書人最崇高的價值選擇,這是下至販夫走卒,上至達官貴人,都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和價值追求。

然而功名權勢所在,都是虛幻不實,不能長久的。烜赫固易,衰敗亦易,世態炎涼,自古皆然。於生死分上,功名權勢再大,都毫無助益。蓮池大師曰:“世間榮華富貴,亦不過片時間事,厄難苦惱,亦不過片時間事,倏忽便無。且萬般皆屬前緣,非人力所能奈何者也。”(《雲棲法匯》)

印光大師則說:“富貴學問蓋世,亦幻夢中所現之虛華幻相。至現過之後,又有何實跡可得哉。”(《複葉沚芬居士書一》)

唸佛人的終極追求是了生脫死,迴歸極樂,還度有情。兩位蓮宗祖師都勸導我們,宜將身外功名利祿等事,盡情放下,使空無一物,一心念佛,才能了生脫死,往生西方,方受用無盡,來去自由,得到真實大利。

五、家舍田園一筆勾

【原文】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饈,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構?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譯白】富貴可比王侯將相,對你來說,是無比歡樂之事,在我來看,卻認為值得憂愁。你追求財富時就會有很多痛苦覺受,得到時又害怕失去,患得患失。哎呀!出家為僧之人,快樂自在,粗茶淡飯就像美味佳餚,身著百衲衣如同錦繡莽袍,上天下地就是我的廬舍,何必還去建蓋高樓大廈呢?所以,要把家舍田園盡情放下,一筆勾銷。

【解析】娑婆世界,雖然劇惡極苦,但世人迷惑顛倒,無論男女老少,大都去追求錢財、田園、屋舍等身外之物,“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以為這些是自己安身立命之資,若有所得,也是極痛快之事。事實上,求不得是苦,得到了也不一定快樂,患得患失,古今同然。

對此,佛陀早有著清醒的認識,對於世人的這種迷惑顛倒,《佛說無量壽經》中有著大量篇幅來描述,經雲:“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

事實上,這些山川田園、家舍屋宅、金銀珠寶等財富,都是無常之物,不可長久,須臾即散,到破敗之時,原主人則痛苦不堪,以致因福得禍、傷身敗命者大有人在。古人詩云:“不結良因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閒看七十年。”這些外在的財富屬於“五家”共有,“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佛說無量壽經》),終究化為苦因。作為淨業行人,要珍惜時機,多修福修慧,行道進德,老實唸佛,迴歸極樂世界,彼處受用,隨念而至,才是最幸福安穩之處。“何不棄眾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佛說無量壽經》)

六、蓋世文章一筆勾

【原文】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鬥牛。百藝叢中走,斗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字不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譯白】學識淵博,如海水般長流不斷,文壇競技,才氣萬丈可達雲霄之鬥牛星。身懷百藝,隨意拈來,斗酒之間,能寫出百千首詩。哎呀!縱使滿腹經綸,文章錦繡,但又有什麼值得誇口的呢?生死到來,詩文再多,半字不能來相救。所以,要把蓋世文章千古流傳的想法一筆勾銷。

【解析】從古至今,湧現出了很多的文藝大家,為後世留下了諸多名篇佳作。但世間稍有文化之人,往往即有好名習氣,喜歡吟詩作文,附庸風雅,賣弄見識和才華。印光大師雲:“文人習氣,每有心尚未了,即欲發揮之弊。”(《復丁福保居士書九》)

在佛法來看,即使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這些通通是世間法,世間智,無益於解脫生死輪迴。印光大師雲:“縱令文章蓋世,官居一品,終是一窮微極妙之藝人。”(《復泰順林介生居士書一》)蓮池大師才具也足以經邦濟世,但認為這些世智聰辯實為妄心之智,不值得後人效法:“智有二,有世間智,有出世間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學宏辭,長技遠略,但以多知多解而勝乎人者是也。……僅得其初,是謂狂智。”(《竹窗隨筆》)

作為淨業行人,無論學問多大,才華多高,要把解脫生死輪迴作為首要大事,力修淨業,圓證佛性,方可不負所學,為大丈夫真佛子。如印光大師所教:“將從前所得之學問文章,拋向東洋大海外,作自己原是一個無知無識之人。於不生分別心中,晝夜六時,專持一句洪名聖號。果能死盡偷心,當必親見本來面目。”(《複葉玉甫居士書》)

七、風月情懷一筆勾

【原文】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詩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瞬息光陰,懡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譯白】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可以外出賞景遊覽,歌舞娛樂場中,也是一片歡樂,情意濃濃。煙雨迷濛中,去妓坊淫舍尋花問柳,或者琴棋書畫酒,親朋歡聚一堂,多麼快活逍遙。哎呀!眼前短暫風流快活一時,來日痛苦方長,甚至殃及子孫後代。為了瞬間的快活光陰,到老來悔不當初,羞愧不已,惜已晚矣。所以,要把那尋歡作樂的風月之情一筆勾銷。

【解析】世間多數人以放蕩享樂為受用和自得,因此任性縱情,放浪形骸,奔走歌樓,調情月下,自逞風流快活。如《佛說無量壽經》所云:“辜較縱奪,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自賑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

在佛法看來,這些尋歡作樂的行為都逃離不了因果法則,終會折損福報,深積罪愆,種禍招殃,苦歸身後,殃及妻女。苦事逆境自然痛苦,樂事衰敗時也會產生痛苦,萬事無常也是一種痛苦。“一苦苦,若根若境,乖違逼迫,生老病死,諸現苦相。二壞苦,因樂變異,生諸憂惱,所謂樂未畢哀又繼之,即愛別離、求不得之類。三行苦,即念念遷謝之相,五趣蘊苦,皆行苦攝。”(《妙法蓮華經要解》)

所以,淨業行人應認真思惟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等事,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遇淨土更難,要乘著有限的光陰,深信切願,執持名號,迴歸西方極樂世界。

蓮池大師以經世之才、妙手之筆,通過明志之作《七筆勾》,對世人樣樣看重的光宗耀祖、夫妻恩愛、孝子賢孫、富貴功名、田園家舍、詩詞文章、山水風月等七方面內容,進行了深入骨髓的剖析,一一道出了它們虛妄不實、苦空無常的本質。

我等淨業行人要凜遵祖師教誨,深切地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信願,老實持名唸佛,至誠懇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迴歸慈父阿彌陀佛的懷抱,那裡才是我們的本來故鄉。唯有如此,方可不辜佛化,不負己靈,為出格之丈夫,如來之真子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