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粥斷齏——辛苦中也有樂趣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苦頭,飽嘗酸辛,因此把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7歲時,謝氏教他識字,買不起筆墨紙張,只得在地上用樹枝練習寫字,10歲時才入私塾讀書。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導兒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

  范仲淹曾在繼父友人的引薦下,在鄒平(鄒平縣隸屬山東省濱州市)醴泉寺讀書。醴泉寺地處群山環抱之中,環境幽雅,是一處安心讀書的理想之地。寺內住持慧通大師學問精深,對范仲淹疼愛有加,向他傳授《易經》、《左傳》、《戰國策》、《史記》及詩詞歌賦,生活上也處處賙濟他。但寺裡的小和尚們常常吵吵嚷嚷擾亂安靜,為逃避寺內喧囂,范仲淹找到寺南一僻靜山洞讀書,為讀書方便,他自己支起小鍋小灶,自己燒飯。因為貧窮,他只能控制自己每天的米量,晚上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裡點燃自己拾來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等一鍋米粥煮好,已經到了半夜,他便穿著衣服睡去。

  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裡的米粥涼透,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如同果凍一般。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

  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把野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攪拌一下,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斷齏”,指的是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大自然給了我們寶貴的食材,但此時的范仲淹卻沒有時間與精力烹飪出舌尖上的味道。

  這樣吃飯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獨有發明。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他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就成為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很多描述苦學成語的背後都是特指對應的人。

  成語“劃粥斷齏”,出自宋•魏泰《東軒筆錄》:“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數十莖,酢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 分開搗碎的醃菜和凝結的粥,按定量來吃,形容生活清苦,讀書用功,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成語。“齏”就是切碎了的醃菜或醬菜,也引申為“細碎”。

  總有人覺得讀書無用,還有人自己不能刻苦讀書而嘲笑那些讀書的人為書呆子,或者因為自己性格的原因找工作到處碰壁,就覺得讀書無用。可你想過沒有,如果普通人不讀書,你靠什麼來改變自己呢?是有很多人不需要讀書就成為富豪的,但大多數的富豪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比爾蓋茨即使退學,人家也是從世界最有名的大學哈佛大學退學的啊!能考上哈佛大學本省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學霸。

  現在網上總是有很多人在網上抨擊教育,抨擊高考,什麼教育摧殘人性了,什麼有學歷也沒什麼用了,這些人自己沒有耐心與恆心去學習,去為高考拼一拼,或者成了各種考試的失敗者,只能抨擊教育。如果靜下心來想想,高考制度目前來說是非常公平合理的,沒有高考,通過走關係或者領導推薦上大學,普通人的還有機會嗎?

  古代有很多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故事,現代也有很多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故事。看看那些成功的商業大佬,尤其在高科技領域成功的,大多數都有不錯的學歷,在他們那個時代能考上大學,幾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很多還是名牌或者重點。劉強東,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高考成績全宿遷第一,順利考上中國人民大學。馬化騰曾是深圳大學計算機及應用專業的高材生,創建奇虎360公司的周鴻禕,大學本科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院計算機系,獲學士學位,因成績優異被保送西安交通大學讀管理學院系統工程系研究生,畢業後進入方正集團,後來擔任雅虎中國總裁,豐富的履歷讓他有了創業的資本,如果你沒有學歷,方正與雅虎是絕對進不了的。創建百度企業李彥宏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前往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先後擔任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國際知名互聯網公司資深工程師。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機系。復星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郭廣昌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系,後獲復旦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這些人哪一個不是優秀的成績畢業的?有人說馬雲,高考了三次,才考上杭州師範學院,現在比那些名牌的大佬更有錢,可你們注意了嗎?馬雲考了三次,他為什麼要考三次?為什麼一定要考大學?他也許不是學歷最高的,但他的意志力是最強的,他的抗挫折能力是最強的,人家能被“無情”的高考蹂躪多次,所以他是最厲害的,為何我們一次都不能?有些人動不動就某某天天搬磚為何沒有公務員拿得多,沒有教師拿得多?沒有工程師拿得多?

  可當別人通過殘酷的考試勝出的時候,你又在幹什麼?玩手機、玩遊戲?然後還能指望跟別人拿一樣的工資?拿高工資必然也要承受高壓力,有人不需要通過努力就能拿很多錢,但在任何國家都只是極少數。

  讀書與應試考試,不僅僅學到的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應試中你學會了長久地忍耐,具備了百折不饒的意志力,認真縝密的計劃能力,極強的專注能力,這些是走上社會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資本,即使不去做高科技,即使去搬磚,有學習能力的,肯定也能把搬磚搬出一番事業,最終手下匯聚一批整天發牢騷的搬磚者,而他卻坐在豪宅中數錢。與其發牢騷,不如靜下來,認真讀點書,學點知識,也許知識本身對你的工作沒有多少用,但至少可以開闊你的視野,能剋制各種誘惑,摒棄消極的牢騷,靜下心來學點東西,比學到知識本身更重要。

  那些沒有上過大學的成功人士,因為歷史與家庭的原因,在後期的工作中,也非常注意讀書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否則,他就永遠是一個暴發戶,而絕對成不了企業家。讀書也不光是就是記住知識,也可以是學技術,對自己熟悉的技術、技藝不斷地鑽研,最終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你是這個領域的專家。老乾媽的創始人陶華碧雖然是個文盲,可她能在實踐中學習製作辣醬的技術,不斷加以改善,才能成功打開市場,並且在企業做大之後,能善於運用有知識的人來管理她的企業,我想她總不可能聘用文盲來管理企業。

  不管學歷有沒有用,我們在通過殘酷的競爭與考試贏得學歷的過程就是非常有用,不管讀書有沒有用,我們在煩躁的氛圍中能靜下心來學點技術與知識就是有用的。鑽研書籍跟鑽研技術是相通的,只有不斷地學習與鑽研,我們才會越來越完美,知識才能越來越高深,技術也才能越來越精進。

  即使在等級森嚴的社會,只要肯努力,還是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成語囊螢積雪就是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