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出自吴承恩?这有可能是鲁迅与胡适和我们开的大玩笑!

《西游记》这部书,国人再熟悉不过了,要是问您这部书的作者是谁,估计您一定会觉得小编连小学都没毕业,毕竟这是一个连孩子们都知道答案的问题。

可是,如果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或许是鲁迅先生和胡适跟我们开的一个大玩笑呢?

这个事情还真不是信口开河。

作为现在所有人公认的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的说法,虽然在清代就已经有部分人提出。但是实际上真正像现在这样子成为定论,却是出自鲁迅先生和胡适的考证。

《西游记》出自吴承恩?这有可能是鲁迅与胡适和我们开的大玩笑!

鲁迅先生可不只会批判,实际上还有不少有关于历史和文学的考证。

有关于吴承恩和《西游记》的关系,最早是由清代学者吴玉搢所提出,在他撰写的《山阳志遗》卷四里说:

“天启旧志列先生(指吴承恩)为近代文苑之首,……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无疑。”

这是指明天启《淮安府志》卷一九艺文志“淮贤文目”中,著录有“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其中包含题名为“西游记”的作品;同时,章回小说《西游记》中也有用到许多的苏北方言,由此两点判定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而在鲁迅先生的考证之中,也正是引用了这一论据。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上在最初的时候,胡适在考证《西游记》的作者的时候,并非一开始也是这么认定的。

胡适在1921年的《西游记序》说此作“是明朝中叶以后一位无名的小说家做的”。

为此,鲁迅先生和胡适还曾经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辩论。

后来在鲁迅先生的力主之下,再加上胡适在得到鲁迅抄给他的材料之后,胡适慢慢觉得吴承恩说似乎更加符合猜想,便在《〈西游记〉考证》中也持此主张。

不过,今天小编却想要找一找这种说法的漏洞,刺破大师们和我们开的玩笑。

小编整理了以下,事实上,有关于《西游记》作者的疑云,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西游记》出自吴承恩?这有可能是鲁迅与胡适和我们开的大玩笑!

有关《西游记》的原作者,说法可不算少

  • 丘处机说

事实上,现存的明刊百回本《西游记》以及善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而在民间有一种传言,说是丘处机当年为了取得成吉思汗的信任,于是编写了这个长篇神魔故事,借由讲故事为名,得以接近成吉思汗。

而元末明初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丘真人》中将《西游记》归于丘处机名下。清初道士汪象旭刻《西游证道书》时,也把《西游记》归于丘处机所作。

不过,这一说法随着钱大昕对《长春真人西游记》原书的披露而不攻自破。

况且,《西游记》这本书实际上宣扬的是“扬佛抑道”,要是真的是丘处机所写,他又怎么会这么做!

  • 明嘉靖朝的“青词宰相”李春芳

李春芳(1511年1月14日-1584年4月18日),字子实,号石麓。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今江苏兴化)人,祖籍句容。明朝名臣。

嘉靖二十六年,李春芳以状元及第,授官翰林修撰。后来因善写青词而得明世宗赏识,与严讷、郭朴、袁炜同有“青词宰相”之称。

既然有这个雅号,那么他的文采自然不用说。

并且,他曾经著有《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一书,据说西游记的原著就是从这本书开始演变过来的。

但是,如果就这么说他就是《西游记》或者说明刊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却有有些牵强。

毕竟,李春芳的《新刻出像大字官板西游记》一书和明刊百回本《西游记》的区别还是有一些大。而且,既然已经成书,他再推倒重新弄出来一个新版本类似故事的书也没有必要。

况且作为当朝宰辅,李春芳即犯不上也不敢去写出这样一本触怒笃信道教的嘉靖的书,除非他不想要自己和全家人的命了。

  • 吴承恩说

这个,就是现代的主流说法了。也就是鲁迅先生和胡适力主的说法。

接下来,我们就主要说一下这个说法。

前文已经说过,吴承恩说最早见于清代学者吴玉搢的《山阳志遗》。并且在其中列举了相应的证据。

不过,其实这个说法还是有一些的问题的。


《西游记》出自吴承恩?这有可能是鲁迅与胡适和我们开的大玩笑!

吴承恩说有一些矛盾之处

首先第一点,年龄上面不符。

吴承恩的生年约在1500—1583年,也有一说法是1506—1580年。

可是,百回本的《西游记》原本初刻应在嘉靖初年就已出现,而吴承恩其人一般估计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才出生,到嘉靖元年(1522年)他才二十二、三岁,而要是按照1506年来估算,那么这个著作出现之时,吴承恩当时才16岁左右。

虽然说,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堪称神童,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作为一部百回、二十卷的大部头西游记,而且写得如此“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对于这么一个年龄的人来说可能性很有限。

况且,在这个年纪的时候,他在干什么呢?

根据史料的记载,明嘉靖八年(1529年),吴承恩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

也就是说,实际上吴承恩一直到29岁的时候,其实都一直处于求学—考试—求学的状态。

在那个时代和那个情况之下,作为一个尚且没有能够取得任何功名的读书人,吴承恩有那个闲情逸致去捣鼓这么一部和自己的功名没有任何关系的神魔小说可能性有多大的可能?

一丝都没有!

等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吴承恩人到中年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

换句话来说,一直在50岁左右的之前,吴承恩其实一直都是处在埋头苦读,努力想要考取功名换取官职的时候,恐怕在这种情形之下,他更不可能会去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写这么一本杂书了。

更何况,在那个时候,最初的百回本的《西游记》就已经刊刻成书,在市面上广为流传了!

《西游记》出自吴承恩?这有可能是鲁迅与胡适和我们开的大玩笑!

明代百回本《西游记》刊刻成书在嘉靖元年,而那时吴承恩最多不过23/24岁。

再一个,有关于书中的“方言”问题存在矛盾。

在《山阳志遗》卷四里说:

“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书中多吾乡方言,其出淮人无疑。”

可是,根据章培恒等人的考证,百回本《西游记》中“实是长江北部地区的方言与吴语方言并存”。而《永乐大典》所引“梦斩泾河龙”一段中“本存在苏北地区的方言,却无吴语方言,经百回本的作者加工后,增添了吴语方言,但没有再增添苏北地区的方言”。

换句话说,所谓的方言问题其实并不成立。

况且,在百回本《西游记》之中有这么一章回目:“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要是吴承恩真的是作者的话,那么他怎么都不会给章节回目取这样一个名字的,何况还是安在猪八戒的前面。

有关于吴承恩的《西游》系列的著作与《西游记》也有矛盾之处。

在吴承恩就是《西游记》作者的说法之中,最有利的一条证据就是天启《淮安府志》卷一九艺文志“淮贤文目”中,著录有“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其中包含题名为“西游记”的作品。

可是,在清初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里是把“吴承恩西游记”著录进卷八史部地理类的,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前人收录的“吴承恩西游记”实际上是一个地理记录类的书籍,和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徐霞客游记》是同一类的书籍。

而按照古人对待书籍分类的严谨态度来看,那么《淮安府志》著录的吴承恩的《西游记》,应该也是地理类的游记而并非章回小说。

这样一来,就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和小说《西游记》联系到一起了。

除了书的类目没有办法对得上,实际上就连所谓的“西游”铁证也对不上。

在《刊西游记序》中指出“《西游记》出于藩王府”,而吴承恩曾任职于湖北荆宪王府。

正是由于这一点,有许多人认为这是非常符合作者就是吴承恩。

但是,吴承恩担任明荆王府的纪善官职,从他的故乡苏北淮安到湖北蕲州的荆王府其实是完全符合所谓的“西游”说法的。并且按照古人的习惯来看,吴承恩将自己的著作取名《西游》类没有任何不符合常理的地方。

就拿《西游记》的真正的鼻祖出处:玄奘的那本《大唐西域记》来说,如果说按照上述说法的理论来看的话,应该叫做《西域各国杂记》才准确。

《西游记》出自吴承恩?这有可能是鲁迅与胡适和我们开的大玩笑!

要是按照考证者的说法,那《大唐西域记》就该改名叫《西域各国杂记》了。

况且,吴承恩担任荆王府的纪善的时候是隆庆二年至三年(1568~1569),吴承恩于嘉靖四十五年出任长兴县丞,隆庆元年被诬下狱,冤白获释后随即以补授荆府纪善结案。

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他68岁丢官之后的事情。

而在这个时候,最初的百回版的《西游记》早就已经面世了有足足37年了。

换句话说,就算是整理的现行版《西游记》和吴承恩有关,那他也不可能是原作者,最多只能算是现行本《西游记》的最后定稿人,而非原作者。

由于鲁迅先生和胡适的名气太大,再加上由于年代已经久远,许多的证据实在是无法考证,这才使得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的说法成为了现有的所谓“公认说法”。

只是,这个说法虽然流传最广,可是实在是疑点太多。难保在未来有更加有力的证据出现推翻这一说法,使其确定成为鲁迅先生与胡适和我们开的一个“大玩笑”!



参考资料:《淮安府志》、《山阳志遗》、《明史》、《章培恒西游考》等

《西游记》出自吴承恩?这有可能是鲁迅与胡适和我们开的大玩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