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這首《小松》什麼深意?

一綠浮芳


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杜荀鶴的《小松》。全詩為: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待高。其大概意思是:樹樹小時候僅能在濃密的草叢中出一點小頭,如今才發現長得比蓬蒿還要出頭了。世人不認識這將來會是高入雲霄的參天之材,一直要等到它真正高入雲霄的那一天,人們才知道稱讚它長得高。

作者出身寒微,雖然年紀輕輕就才華橫溢,但由於種種原因屢試不中,報國無門,一生潦倒。作者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寫了這首詩,實則是通過這首詩來一個借喻,把自己此時比喻是一棵剛出蓬蒿的松樹,他認為將來他必將成為高聳雲天的大樹,只是沒有被世人發現罷了。這才是後兩句詩的真正深意,表達了作者有屈才之感、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世人都是“有眼不識泰山”的世俗眼光!


覃南朝


《小松》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一首小詩。原文如下: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絕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若要深刻理解一首詩的含義,要了解詩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詩人在作這首詩時的處境和心緒。

動盪晚唐,坎坷仕途

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封建王朝之一。但自安史之亂,唐王朝逐漸衰落,藩鎮割據、農民起義、吏治敗壞、社會動盪。亂世之中,不乏真英雄,奈何識才之人卻寥若晨星。

歷史的車輪來到了公元846年前後,詩人杜荀鶴出生了。此刻,距離唐王朝的覆滅只剩下短短六十年了。詩人杜荀鶴,字彥之,池州人,出生微寒。杜荀鶴早年在九華山讀書求學。雖然年輕時就才華橫溢,曾多次赴都城長安應試,卻屢屢不第。

後朱溫為其“打點關係”杜荀鶴於公元891年得中進士。此時詩人已經45歲了。而後又因政局動盪,杜荀鶴得第後第二年,復歸九華山。朱溫後來授予杜荀鶴翰林學士,但杜荀鶴此時已是風燭殘年,授官後不久,就去世了。

杜荀鶴才華橫溢,在詩壇享有盛名,其詩自成一家。杜荀鶴對宮詩的造詣極高,除此之外,杜荀鶴的詩常常也反映了吏治敗壞、人民疾苦的社會黑暗的現實。

杜荀鶴仕途坎坷,雖晚年得志,但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閒居於九華山,終究是壯志未酬。這首《小松》是杜荀鶴為了抒發懷才不遇,壯志難酬而作的。

時人不識凌雲木

《小松》的大意為:小松剛冒出土,小得可憐,淹沒於野草之中。後來,小松漸漸地超出了蓬蒿。可世人仍不識這小松將來會長成高聳入雲的之樹,直到長成後才認識到這是凌雲之木。

很明顯,詩人是在借松寫人,有兩重含義。

第一,讚揚了小松頑強的精神。雖然剛出土時,比野草還微小,但仍是“刺頭”,一個勁地向上生長。小松的“小”只是暫時的,它終將長成凌雲之木。

第二,諷刺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識有才之士。許多能人志士一腔報國熱情付之東流,如千里馬駢死於槽櫪之間,小松沒於蓬蒿之中······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喜歡,請點贊支持!

評論區屬於你們,歡迎留言,一起討論討論!


追尋遠方的詩


這首《小松》當作於詩人微末時,以不太起眼的松樹自比,感嘆目光短淺之人,不知道有朝一日小松也可成棟樑之才。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是也。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當時深深埋在草叢中的小松樹,不知不覺已經比蓬蒿還要高了。世人大多沒有認識到這小小的松樹將來也會稱為棟樑之才,直到他長成參天大樹,才說它偉岸。


杜荀鶴其人

杜荀鶴(約846~906),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人。出身寒微。相傳他是杜牧的兒子,杜牧在會昌末年任池州刺史時,妾程氏有孕,為杜妻所逐,另嫁杜筠而生杜荀鶴。


早年讀書於九華山,據說7歲時已露崢嶸。曾數次應考,不第。當黃巢起義後,他在家鄉幽居十多年,過著耕讀生活。得第後次年,因政局動亂,復還舊山,田頵在宣州,很重視他,用為從事。田頵起兵叛楊行密後,曾派他到大梁與朱溫聯絡。受朱溫器重。田頵敗死,朱溫表薦他,授翰林學士,但不久就死了。由於他晚節投靠朱溫,有損清名。


他以“詩旨未能忘救物”自期,對晚唐的混亂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頗多反映。是晚唐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著有《唐風集》(十卷),其中三卷收錄於《全唐詩》。


附杜荀鶴名篇《山中寡婦 / 時世行》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髮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徵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

殘陽暮裡酹江月


這首詩諷刺了當時不能慧眼識珠的那些人,也歌頌了頑強的精神,是出身貧寒人才的吶喊。這首詩的作者是晚唐的杜荀鶴,詩的名字是《小松》,原詩是:

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

詩歌寫了一棵剛剛冒出頭的小松,但是小松毅力頑強,拼命長大,可是無人辨別出來,而和野草一樣看待,直到長成凌雲之木才知道這是大財。

詩歌借物喻人,寫出了人才地位若不高,很可能被埋沒,也諷刺了不能識別甚至埋沒人才的統治者,而詩歌也讚揚了小松的生命力之頑強和不服輸之精神。這也是出身地位的作者個人的寫照和自白。




無心隨墨


《小松》是唐代詩人杜荀鶴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借松寫人,詩中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生動逼真 ,表達了詩人雖然才華橫溢,但由於出身貧窮而不受賞識的憤懣以及不滿之情。


我承認我不再年輕


好好好,

成功了

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

不成功,成了阿Q式安慰。

小小少年不可量,

大大大人早晚當

現在頭角才崢嶸,

豪氣卻己吐萬丈。


默玄吟雷


世上的不認識這是將來可以高入雲霄的樹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經高入雲霄了,才承認它的偉岸。此句借松寫人,託物諷喻,寓意深長。以松喻人,詩人雖才華橫溢,但受限出身,不受賞識,報國無門,以詩抒情,表達內心的懷才不遇的憤懣,。


不長肉的大叔


一棵松籽,埋沒於枯枝敗葉之下,收日月之光華,經雨露之滋潤,吸土石之養分,生根凝瑞,吐芽伸枝,雄視天下!

人生亦是如此,少時飽經風霜,成年必大有作為。


巧奪天工993


勸人多學,先期是黙無聞了,自小齊埋於白草矣,後期熟了,得道升矣


硬筆毛筆書法


暗喻詩人懷才不遇的悲苦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