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括与明朝李景隆哪位更丢人更“神助攻”?

帝国典故


我是阅微草堂笔记,我来回答

其实因为太过久远也不太好考究历史实情,但是只从流传下来的历史记录里面来看,无疑是明朝李景隆比战国赵括更丢人更“神助攻”。

从两人的对手来看,李景隆输赵括一手。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生平仅有一战,就是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当时秦军主帅是王龁。只有“纸上谈兵”经验的赵括,能率领赵军以多变灵活的攻击方式,打得王龁晕头转向,几次被赵军攻破。之后秦军暗中调白起代替王龁,采用拉锯战的方式,耗时四十多天才最终使赵军在粮道被堵,突围无望的情况下溃败投降。

反观李景隆的对手,是受封燕王的朱棣。朱棣第一次成为军队的主帅,是在统兵远征北元太尉乃尔不花的时候,其中的亮眼部分是他先命几小队轻骑兵隐秘地侦查到了乃尔不花的位置,悄悄进发,然后率领军队在突降的大雪中行军。在到达敌方营地之后,他却命军队做饭扎营,以势逼迫乃尔不花投降,不费一兵一卒歼灭了北元主力军。然而有一说一,当时的北元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元军的败亡已经是板上钉钉。即使朱棣大获全胜,也是锦上添花,无法证明其时他的统帅能力有多么强大。

从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李景隆输第二手

长平之战的双方,这里不深究,以百度百科的数据来看,秦军出战约四十余万,伤亡二十余万;赵国出兵四十五万,死亡四十五万,精锐损失殆尽。双方单从出兵数量上来看应该算是势均力敌的。

反观李景隆,其第一次受命顶替耿炳文出战时,总兵力在五十万。当时的朱棣起兵之后收拢北方旧部,加上耿炳文的部分溃兵以及自宁王那里借来的朵颜三卫,总兵力估计在十万左右。以五十万击十万,攻北平不破,反而在郑灞被燕王军大败。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李景隆收拢败军并增兵十万,总兵力约六十万,双方又战于白沟河,结果李景隆再次战败,六十万基本都丢给了朱棣。悬殊如此巨大的兵力还是接连惨败,不可谓不丢人。


阅微草堂笔记


赵括和李景隆的经历很像,两人都是名将之子,还都是被国君赋予厚望,都是第一次上战场,还是担任全军的指挥方面(当然也是最后一次)。但两人还是有许多不同。

面对的敌人不同

赵括第一次面对的是当时已经成名的名将白起,当然长平之战是他最出名的一场战役,而李景隆面对的是常年对付北元的朱棣,他们都是败于没有战场作战经验上,但是从宏观角度来说,白起很显然比朱棣更有军事才能,而且赵括败于白起之手,也跟赵国当时的国力有关系,而李景隆可以算是兵力实力远超朱棣,最后还是被朱棣数次击败。

两个人所造成的影响不同

赵括因为陷入了秦军的包围圈,一直英勇地率领突围,虽然最后被射杀,导致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但是赵国没有因此灭亡,这次战役让有些诸侯看见秦国的可怕,所以当秦昭王想要进攻邯郸的时候,三国伐秦,最后击退了秦军。

但是李景隆屡战屡败以后,大军有生力量在包围顺天,导致后方南京空虚,最后朱棣长驱直入直扑南京,当然最后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给了建文帝最后一个“助攻”(当然不助攻也会被攻破,但是李景隆想活命啊。)

所以两人真要论起“助攻”来,还是李景隆更强一些。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两位都是悲剧人物,所作所为,实属无奈。

赵括可能实战经验不足,但也不是纸上谈兵,就凭两条:1.46天缺粮,军心未乱,直到死。2.秦朝打完这仗也是损失惨重,也需要修养生息,那是赵国国力不如。

纸上谈兵,试问当时有纸吗?赵括击杀秦军二三十万,令白起胆寒,秦军实属惨胜,赵括虽败犹荣,却背锅两千年。赵军败在国力与外交,非战之罪也!

至于李,那是因为有个二皇帝,莫伤我皇叔,否则早没有朱棣什么事了。

战国赵括忠君报国、勇猛顽强、最终战死沙场不失忠烈之名,明初李景隆贪慕富贵、背主忘恩、背叛建文帝临阵投降明成祖、叛君不忠,人品低劣,因此李景隆更丢人。



当代曹植


个人觉得历史条件下都是悲剧式的。赵括可能实战经验不足,但也不像纸上谈兵,就凭两条:1.46天缺粮,军心未乱,直到死。2.秦朝打完这帐也是损失惨重,也需要修养生息,那是赵国国力不如。至于李,那是因为有个二皇帝,莫伤我皇叔,否则早没有朱棣什么事了。


历史旁观者系列


个人感觉还是赵括吧,虽然不是他主要造成这个结果的,毕竟秦国使计,说赵括厉害,然后昏庸的皇帝相信了,撤下了大将廉颇,但是赵括太自以为是了,不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于是被战神白起打败,结果是四十万赵军投降后被活埋,这四十万人的生命就因为他的指挥不当而送命,生命是无辜的,虽说赵括对国家忠诚,但却是愚忠,从此使赵国陷入了危机之中,导致赵国国力大衰,不久灭国,李景隆只能说是投机主义,见风使舵,但明朝却没有危及国家根本的损失,如果他没有反水,或许朱棣不太可能当皇帝,那么明朝在建文帝的治理下会是什么样,不说会不会倒退,进步不可能与朱棣有所比较,朱棣在位时,明朝的国力在世界上都达到了鼎盛,赵括的作为是使赵国走向灭亡,李景隆的作为使明朝国力到达繁荣昌盛,就损失大小来说还是赵括,但李景隆这种背信弃义,爱慕虚荣,不忠是遭人唾弃的,赵括忠君报国的精神,是应该敬仰的


焦糖玛奇朵没有糖


两位都是名将之子但人品大不样,战国赵括虽志大才疏、自负轻敌但忠君报国、勇猛顽强、最终战死沙场不失忠烈之名,明初李景隆贪慕富贵、背主忘恩、背叛建文帝临阵投降明成祖、叛君不忠人品低劣,因此李景隆更丢人。


小龙女5505


纸上谈兵主要是讲的赵括,李景隆没有话棒,所以不会相提并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