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凝聚共識 紮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擔當作為 奮力譜寫司法行政新篇章

完善體制機制

助推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全面加速‍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法治政府建設,將建立“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述職制度寫入全面依法治市“兩規則一細則”。市政府常務會堅持每兩月一次會前學法。新任領導幹部和國家工作人員均進行任前考試和憲法宣誓。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創建活動、法治政府建設8大重點領域和營商環境專項督查取得良好成效。聯合市財政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門將依法治市專項經費和開展法治政府建設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年度預算。


優化政府職能

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和調整政府行政權力事項103項,減少審批環節301個,辦理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20%,市本級取消證明事項153項,各縣(市、區)精簡保留證明事項432項。

不斷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參與制定了《宜春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4部法律法規,明確未經合法性審核的重大決策事項和規範性文件不得列為市政府常務會議題。市政府聘請20名立法顧問作為宜春“立法智囊團”。

積極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法律進企業、進商會、進工商聯”,開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全市共舉辦法治專題講座120餘場次,發放宣傳資料5.8萬餘份,開展“法治體檢”79次,幫助審查企業規章制度合同550餘件。舉辦了首屆“明月法治論壇”,邀請了全國知名法學專家,就依法行政、徵地拆遷等工作為宜春法治政府建設建言獻策。‍


加強制約監督

打造公正透明的行政執法體系


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推動57個行政機關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調整了市本級29個行政執法單位156項隨機抽查事項,2019年全市各部門使用率和錄入檢查結果數在全省設區市排名第一,市本級無一亮紅燈。

完善“兩法銜接”工作機制。加大對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五大領域的執法監督力度,有效杜絕行政執法過程中有案不移、有案難移、以罰代刑現象的發生。

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建成以市政府門戶網站為主網站,58個市直單位、6個縣(市、區)網站為子網站的政府網站服務體系,率先在全省完成了網站集約化建設。引入政務新媒體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全市33個市直單位、13個縣(市、區)的政務新媒體進行第三方評估,要求其每兩個工作日更新一次。‍


立足定紛止爭

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注重法治宣傳實效。在原已設立法治頻道的基礎上,組建宜春政法融媒體中心,不斷提升法治宣傳的傳播力和引導力。創設了行政服務中心普法新模式,在各級行政服務中心設置 “四個一”普法陣地。藉助流動工會、駐外商會等平臺,積極探索建立外出務工農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模式,壯大農村“法律明白人”隊伍。

健全糾紛化解機制。“訪調對接”工作在豐城試點的基礎上向全市全面鋪開,成功化解信訪事項矛盾糾紛。創建8個品牌調解室,樟樹市“老盧調解室”和豐城市“村級調解室”工作事蹟被“學習強國”刊發。繼續推行醫療部門術前談話第三方見證工作,2019年開展了術前第三方見證試點工作139例,無一糾紛。

推進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側改革。整合律師、公證、仲裁、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資源進駐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實現“一站式”“全業務”“全時空”服務,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三臺融合”,2019年全市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6123件,同比增長26%,接聽熱線電話1163個,位列全省第三,群眾滿意率達99.31%。首批17個行政複議基層受理點在萬載掛牌成立,把行政複議案件受理環節直接延伸到老百姓家門口,第一時間協助化解行政爭議。創新建立社區矯正“五管一”、安置幫教“四幫一”的聯防聯控機制,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