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在沙漠的边缘回忆丰盈的水

每天早晨,就像很久以前在农村一样,去公用水井担水般地去小区就近的饮水站打纯净水。

在历史上,呼和浩特是个不缺水的城市。如今,我们只能在沙漠的边缘回忆曾经丰盈的水。

提到呼和浩特,就不能不说大青山。位于呼和浩特北部连绵的大青山,在寒冬遮挡了来自北方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的寒冷北风,又孕育了一条条涓涓之流,汇聚了点点滴滴的潜水和承压水,全部无私地浸润着包括呼和浩特在内的土默川大地;曾经的这片肥沃土地,犹如海绵一样,饱饱地吸满了水。

在大青山的怀抱中,历史上呼和浩特的水系是很发达的,地下水位也很高。流经旧城的扎达盖河,是呼和浩特的母亲河,这条河横贯旧城的中部,从西面流向西南。扎达盖河的源头在东乌素图和西乌素图以北的山中,形成河流之后共有5条支流,弯弯曲曲地贯穿着大半个呼和浩特。第一条支流是从东乌素图和西乌素图流出来的一股水形成的一条小河;第二条支流是从坝子口向南的一条河;第三条支流是从红山口下来的一股水;第四条支流是从北面流过来的一股水;第五条支流是从东北的姑子板村流过来的。到了今天,许多曾经清澈的河(溪)流或干枯断流,或污浊不堪,众多的水井泉眼也全部枯竭干涸,那些水,只能作为一些片段的回忆,留存在老年人的记忆中了。

呼和浩特:在沙漠的边缘回忆丰盈的水

大青山

从前的呼市,特别是旧城,基本上每个院子都有一眼压井;除此之外,旧城有处水井特别有名。第一个是旧城北门城门洞口跟前的北门口四眼井;第二个是四眼井巷的四眼井;第三个是海窟街的四眼井;第四个是民事北街的四眼井;第五个是大召前的玉泉井的八眼井。

呼和浩特:在沙漠的边缘回忆丰盈的水

位于呼市玉泉区大召前的玉泉井

呼和浩特:在沙漠的边缘回忆丰盈的水

这是过去呼市真正的玉泉井,位于大召东仓菩萨庙内

这些著名的井共有5处,实际共是24眼井,每一口井都有一段让人难忘的故事。例如在旧城北门附近的第一个四眼井,它的建造年代和归化城的建造年代是同时的,就是明朝万历初年(1575年一1580年)形成的。因为建归化城的时候,归化城里面住有阿拉坦汗和三娘子,就在王府大院,另外归化城里住有一些官兵,没有水是不行的,所以在建归化城的同时就建造了这一处四眼井,这是当时城内唯一的一眼水井。这口井在1955年以后就不打水了,在井口上做了木头盖子,为了保护它还加了锁,但是在1958年拆旧城北门的时候,一并连这个水井都拆了,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四眼井的井水是很好的,据当时老百姓传颂,喝了这个水能够消灾祛病、祛疼养人。当时在四眼井打水的人很多,虽然有四个井口,但也经常要排队。

呼和浩特:在沙漠的边缘回忆丰盈的水

位于呼市旧城恒昌商场西门前的停车场内四周由铁栅栏围着的“四眼井”

还有一口“海窟井”的故事。因为有了海窟井,所以有了海窟街,也就是今天的清泉街。当年海窟井的附近有一棵大榆树,由于粗大年长,被附近的居民们誉为“神树”。“海窟”名字的来源是因为形成了这眼井后,不仅井水丰富,而且清澈甘甜,被大伙儿认为是通到东海龙宫的一眼水窟,便被称为“海窟”。

海窟井的旁边有大榆树,有龙王庙,还有百姓们精心砌好的井台,而且据说这里的井水还能治疗眼病,来这儿打水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听在呼和浩特市旧城生活了多年的老人说,在他们年轻的时候,牛桥下的河水清澈见底。每到黄昏,女人们就会来到桥下洗衣服,顽皮的孩子们在河里嬉水、打闹,男人们则站在桥头谈天说地。

20世纪50年代,玉泉井和海窟有深层地下水涌出,扎达盖河、营房道河和新城护城河涓涓溪水常年流淌,这些水源的周围是生有大片芦苇和马莲的湿地。有名的马莲滩、苟家滩和孤魂滩都是湿地。旧城通往新城的的中山路就是在湿地中穿过的。这些湿地春天翻浆,附近房舍因为地基打得不稳而造成墙倒屋塌。那时,呼和浩特挖坑就见水,插根枝条就会长成树木。人们想挖个菜窖都很难,没挖半米就见水了。

直至20世纪70年代,呼和浩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还十分丰富,新、旧城居民大多有自备的压水井。呼和浩特市郊区比如西菜园乡倘不浪村的自流井更是日夜喷涌。

上世纪50年代,锡林南路内蒙古送变电公司的宿舍,送变电宿舍再往南就是一个大水塘。这个大水塘旱天不枯,雨天不溢,坑中生长着高低不齐的芦苇和三棱草,蛙鸣咯咯,蝌蚪成群。

当时人民公园卧龙岗一带,那里有一泓泉水常年不涸,清澈见底的泉水中,飘荡着碧绿的水草,泉水静静地流向远处的一个水潭,而后流向白莲滩,浇灌着附近的菜园。公园南边是一片坟地,坟地搬迁后,此地与北边的大坑相连挖成公园的西湖,公园东北原有一座砖瓦窑,砖瓦窑的南面是取土的大坑,在这里挖成东湖,东西湖之间的长堤原是城区的土围墙,中间修成一座三孔玉带桥。

那时,东瓦窑、碱滩、盆窑、石羊桥等处,这些村周围也有大片的湿地。盆窑南有一片草滩,深绿色的小草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中间点缀着黄色的小花,真像柔软舒适的天然地毯,人走上去,悄无声息,那种感觉十分美妙。后来,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林业干校(后来成了林业设计院及家属区)。20世纪80年代初,盆窑村整体搬迁,村旧址建起电业大院;碱滩东、双树村北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毛纺大院。

20世纪50年代,联营商店(民族商场的前身)的对面是一片湿地;内蒙古体委的办公大楼所在地,过去的地名叫大卜坑,也是一片苇塘。

南茶坊出来到小黑河边,辛辛板村周边都是湿地,湿地内遍布芦苇,一片浓绿,去往昭君墓的大路穿过这片湿地。这里春天绿荫匝地,秋天芦花飘荡。西菜园乡各自然村分散在这片湿地中。每年雨季,旧城的雨水都汇集在这里,使青翠的芦苇生长得更加高大茂盛。有翠鸟在芦苇荡中生息,发出美妙的叫声,十分动听。每到秋天,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就长出白茫茫的芦花,在秋风中翻滚荡漾,以它奇特的风貌,装点着金色的秋天。冬季来临,苇塘结冰,农民把芦苇割倒,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编织芦席。

20世纪80年代开始,呼市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当时,电厂和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大功率水泵一抽水,周边村子的水井就抽不上水了。曾经遍布城周的湿地悄然消失,大片的芦苇塘荡然无存,如今只留下象征性的一片湿地——南郊湿地公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