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狀況是基本生命體徵


營養狀況是基本生命體徵


於愷英,劉俐惠,石漢平(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世紀壇醫院胃腸外科/臨床營養科/腫瘤代謝與營養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首都醫科大學腫瘤學系,北京100038)

【正文】


傳統的基本生命體徵是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所有患者入院時常規檢查。相對於上述四大基本生命體徵,營養狀況對患者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生命體徵。營養狀況與疾病發生、發展、轉歸及治療效果密切相關,決定了疾病發生與否,決定了治療效果好壞,決定了臨床結局喜憂,決定了併發症多少,決定了住院時間長短,決定了醫療費用高低。因此,患者入院時應該常規評價並記錄營養狀況,把營養狀況看成與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同樣重要的基本生命體徵。


1 營養狀況決定機體免疫功能


營養狀況不僅影響身體成分與體型,還影響生理結構與功能。營養不良不僅表現為體重的變化, 更表現為功能的障礙。免疫系統是人體健康的衛士。大量研究證明,營養狀況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細胞代謝變化影響免疫細胞功能[1]。營養不足與免疫功能抑制有關,後者增加了感染的易感性, 同時 提 升 了 對 一 些 自 身 免 疫 性 疾 病 的 保 護(protection against several types of autoimmune disease)。營養過剩與慢性低度炎症有關,後者提高 了代謝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風險,促進了自身反應(autoreactivity),破壞了保護性免疫[2]。


營養失衡(nutritional imbalance )對所有生物的內環境穩定、生理功能維持均是一個嚴重挑戰,哺乳類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自動調節營養素的利用和儲存能力。營養素過剩時,機體將他們以能量儲存於脂肪組織、肝臟及肌肉中;營養素不足時,儲存的能量被動員,以供機體生理功能維護之需。在這個過程中,脂肪組織體積隨營養素過量或不足而變化(增大或縮小),進而影響脂肪組織激素,脂肪細胞因子如瘦素、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細胞介素6 (interlukin-6 IL-6)及脂聯素等的分泌。很多脂肪細胞因子具有免疫信號功能,可以影響免疫細胞生物學特性、改變免疫反應。研究發現,瘦素是連接營養與免疫的關鍵分子[3],它隨脂肪細胞體積增大或縮小而增加或減少分泌。一方面,通過下丘腦抑制食慾、增加能量消耗,發揮代謝調節作用[4];另一方面,瘦素可以調節巨噬細胞吞噬作用及致炎細胞因子的產生[5] 、上調T細胞葡萄糖攝取與代謝[1],是營養不足條件下 免疫抑制的重要調節因素[3] 。營養不足時,瘦素分泌減少,T細胞葡萄糖攝取不足,致使T細胞功能障礙。TNF-α是最主要的致炎細胞因子,與急性期反應、胰島素抵抗密切相關[6] 。肥胖時,TNF-α表達增加;體重丟失時,TNF-α表達減少。IL-6具有廣泛的作用,包括調節多種免疫細胞如B細胞、T細胞增殖,促進T細胞生存,抑制其凋亡。阻斷IL-6, 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減輕脂肪肝[7] 。營養良好者,免疫功能強,患病概率低,見圖 1。

營養狀況是基本生命體徵


2 營養狀況決定疾病治療效果和臨床結局


疾病相關性營養不良 (disease-associated malnutrition,DAM),特別是腫瘤相關性營養不良是原發疾病之外最常見的第二診斷,消化系統尤其是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營養不良發生率更高。研究發現,患者營養狀況與臨床結局密切相關。Shpata V 等[8]報告694例胃腸手術患者,全部患者術前營養不良發生率為 65.3%,胃腸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為 84.9%。多變量回歸分析發現,營養不良、 累積能量赤字(cumulated energy deficit )是併發症、院內感染及死亡升高、ICU停留時間和機器通氣時間延長的獨立危險因素。類似的研究很多,Ho JW 等[9]報告營養不良風險評分是住院時間、30d 及60d 死亡的獨立預測因素。Thomas MN 等[10]報道 有營養風險的患者住院時間更長(13d vs 7d),手術後併發症更高(7.23% vs 6.91% )。


體重是營養狀況的反映,營養不良的直接後果是體重丟失。Dewys WD 等[11]報告,不同腫瘤患者體重丟失發生率差異較大,在 31%~87%之間,體重丟失發生率及丟失量與腫瘤轉移病灶數量正相關。與體重穩定者相比,體重丟失者生存時間顯著縮短、 化療反應率降低、體能 狀態評分減少。Andreyev HJ 等[12]報道1555 例連續入院的腫瘤患者中, 男性患者體重丟失 率高於女性(51% vs 44% ,p=0.01);體重丟失的腫瘤患者儘管化療起始劑量更小,但是其劑量相關性不良反應更多、更重,尤其是手足綜合徵及胃炎;化療時間平均減少 1月;體重 丟失與更短的無失敗生存 (failure-free survival,FFS)、更短的總生存、更差的反應率、更差的生活質量評分、更差的體力狀態密切相關。營養不良(體重丟失)是不良臨床結局的獨立危險因素, 由於化療時間縮短、不良反應嚴重,營養不良患者預後更差。


3 營養狀況決定生活質量


健康相關生活質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是一種多維度健康評估,是影響個體是否可以優化衰老(optimal aging)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HRQol 與營養狀況密切相關,營養狀況決定HRQol 。Jimenez-Redondo S 等[13] 對83例獨立生活的80歲及以上老人,分別用 EuroQoL-5D(EQ-5D)、微型營養評估(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評估他們的 HRQol 及 MNA 評分,並做24h 飲食攝入回顧調查,發現男性、女性的生活質量評分(0.782 ± 0.235 vs 0.633 ± 0.247,p=0.02)及營養狀況(26.5 ± 3.2 vs 24.3 ± 3.2,p=0.03)存在顯著差異,女性身體活動能力更差、疼痛/不適更多,營養不良風 險更高。EQ-5D與 MNA 密 切 相 關(p<0.001) ,EQ-5D指數(EQ-5D index)與能量攝入正相 關(p=0.04),EQ-5Dvas與 體 質 指 數(body massindex,BMI)負相關(p=0.02)。EQ-5D的疼痛/不適 與能 量 (p=0.006)、蛋 白 質 (p=0.005) 、脂 肪 (p=0.03)、 鎂 (p=0.032) 、磷(p=0.012) 、硒 (p=0.043)及煙酸(p=0.004)攝入密切相關。結論認為,增加能量及營養素攝入可以提高生活質量。Kostka J 等[14]在更大樣本中觀察了營養狀況與生活質量的關係,發現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肥胖(高 BMI) 的老人生活質量更差,營養狀況好(MNA 高)的老人,生活質量更好,自我報告的生活質量問題更少。他們據此認為,營養狀況是HRQoL 的獨立預測因素。


營養狀況不僅僅影響正常人的生活質量,更影響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Alfonso-Rosa RM 等[15]發現,糖尿病患者的營養狀況(MNA 評分)決定身體功能狀況(下肢力量、運動靈活性、心肺耐力),並與生活質量(EQ-5D-3L-HRQoL )密切相關(EQ-5D-3Lutility,rho=0.553,p<0.001;EQ-5D-3Lvas,rho=0.402,p<0.001)。腫瘤患者的營養狀況與生活質量的關係更加密切。Polanski J 等[16]調查了180 例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年齡(62.8 ± 9.6)歲,其中,51.1%患者營養不良,23.9%患者有營養不良風險,只有 25.0% 患者營養正常。營養正常患者的所有生活質量功能評分最好,營養不良患者最差,提示營養不良風險的患者居中。單變量分析發現營養不良與生活質量下降及症狀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多變量分析發現營養不良是生活質量下降、身體功能降低的獨立決定因素。Gellrich NC 等[17]報告在 1652例口腔癌患者中,,35%患者體重丟失,41%患者體重維持不變,24%患者體重增加;體重維持不變、體重增加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高於體重丟失患者。正常飲食對維持體重至關重要,進食搗碎泥狀食品(mashed food,勻漿食物)或流汁食物、食慾下降與體重丟失密切相關。


4 營養狀況決定壽命和生存時間


生命歷程觀的 T2E2模型 (timing,timeline,equity and environment,時間、時程、投入和環境)[18]認為,合理營養(微量營養素豐富、能量平衡)是影響個體與人群、當代及後代健康、 壽命的第一因素[19] 。眾所周知,端粒酶是決定人類衰老與壽命的主要因素之一,端粒酶長度與壽命直接正相關[20] 。影響端粒酶健康的因素有遺傳性和非遺傳性兩大類,營養與體力活動是維持端粒酶健康的最重要後天因素[21] ,見圖2。端粒酶長度與豆類、堅果、海 藻、水果、奶製品、全穀物及咖啡攝入正相關,與酒精、紅肉、加工肉及大量單糖攝入負相關[21,22] 。謹慎膳食模式(prudent dietary pattern)可以延長白細胞端粒酶長度,相反,西方飲食模式(western dietary pattern)則縮短白細胞端粒酶長度[23] 。地中海飲食模式(Mediterranean diet pattern)可以預防衰老導致的端粒酶縮短,增加白細胞端粒酶長度[23]。提示在10年前,甚至遙遠的過去攝入的食物,可以影響中年人或較老成年人的衰老速度與程度[22]。

營養狀況是基本生命體徵


營養狀況不僅決定正常人的壽命,更加決定患者的生存時間。Yeo HJ 等[24]報告,198例社區獲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中,患者營養不良發生率為39.4%,院內、1年及2年死亡率分別為4.5%、19.2%及26.8%,多變量分析發現營養不良與2年病死率密切相關(OR=2.52,95%CI=1.39~4.60,p=0.002)。Sanson G 等[25]報告,患者入院時的營養風險篩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 評分可以預測患者近期及遠期死亡,與 NRS 2002<3分患者相比, NRS 2002≥3分的患者病死率更高、死亡更早,1年死亡風險顯著升高(HR=1.431,95%CI=1.277~1.603,p<0.001)。Pribnow AK等[26]報告一組282例血液腫瘤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率67% ,營養不良患兒嚴重感染率、治療相關併發症發生率、3級及以上不良反應率更高,治療完成率及無事件生存期(2.25 y vs 5.58 y,p=0.049)更低。Buntzel J等[27]用生物電阻抗(bioimpedance analysis,BIA)分析頭頸部腫瘤患者營養狀況與預後的關係,發現相 位角(phase angle,PA)>5(營養良好)的患者預後更好,其中位生存時間為 51.16月,顯著長於PA<5(營養不良)患者的13.84月。



營養不良的經濟學後果是資源消耗增加,醫療費用升高。從這個意義上講,營養狀況決定醫療費用。文獻報告,美國 2009~2014年期間,每年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乳腺癌、痴呆、肌肉骨骼失調、抑鬱及結直腸癌8種疾病 DAM的直接醫療費用為 155億美元,人均48美元[28]。比2009~2010年的104億美元、人均 32美元有明顯升高[29]。2009年歐洲 DAM直接醫療費用為310億歐元,人均約 45美元[30]。2015 年文獻報告,我國每年15 種主要疾病DAM導致的殘疾調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年均總損失為 610萬,而且差異較大,從瘧疾的2248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1315276 ,每年的經濟學負擔(直接醫療費用)為 660億美元(相當於4470 億人民幣)[31]。上述文獻報道的只是DAM的直接醫療費用,即治療營養不良的直接醫療花費,沒有包括間接醫療費用,如果加上人力成本、工作損失等間接醫療費用,DAM 的總負擔將是驚人的數字,2009~2010年美國上述 8種疾病 DAM 的年均總負擔為1567億美元,人均,508美元[29]。


營養過剩性肥胖同樣是一個嚴重的經濟學負擔[32]。美國肥胖患者的人均肥胖直接醫療費用由 2005年的2741美元上升到 2011年6899元[33,34],2014年美國嚴重肥胖人群的直接醫療花費是690億 美元[35]。研究預測,巴西全國肥胖花費將由2010年58億美元上升到 2050年 101億美元[36]。上述研究,說明,營養不足或營養過剩顯著增加了醫療費用,而營養狀況良好有利於節約醫療費用。


6 小結


人類健康的終極體現是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患病更少、花費更少,上述四大健康目標都與營養狀況密切相關。營養狀況是影響乃至決定上述四大健康目標的獨立影響因素。與傳統的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四個基本生命體徵相比,營養狀況與人體健康,特別是患者的臨床結局的關係或許更加密切,從這個意義上講,營養狀況即使不是更加重要的生命體徵,也是與體溫、脈搏、呼吸和血壓同等重要的基本生命體徵,應該在所有的患者入院時常規評估並記錄,現行體溫單中應該增加營養狀況。


營養狀況是基本生命體徵

營養狀況是基本生命體徵

營養狀況是基本生命體徵

營養狀況是基本生命體徵

營養狀況是基本生命體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