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劇《困皇陵》唱紅了南陽名角牛長鑫

受父親薰陶9歲進入曲劇團,在從藝的60多年裡,飾演劇目上百部,塑造百餘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河南曲劇界的鬚生行當,開創了“南牛北馬”的格局,影響深遠;如今76歲高齡,薪火相傳,是南陽唯一的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劇項目傳承人。他就是國家一級演員牛長鑫。

曲劇《困皇陵》唱紅了南陽名角牛長鑫

1942年出生於方城的牛長鑫,父親是一個曲劇演員,受父親的影響,自小對戲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51年,牛長欣9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方城縣曲劇團,開始了戲曲之路。直到現在,6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牛長欣見證著時代的變遷,以及曲劇的發展變化。談及這些,牛長欣感觸頗深:“我是在戲劇大發展的開始階段,走上了從藝之路。”

曲劇《困皇陵》唱紅了南陽名角牛長鑫

解放前,河南曲劇還是萌芽階段,新中國成立後才真正壯大。當年草臺社班、鬆散社班,演員多是農閒唱戲,農忙種地,演戲還不能成為職業、專業,專業團體還為數極少,演出條件很是艱苦。上世紀50年代,由黨和政府對舊的戲社進行改造,特別是政府出面主持建立起來新型劇團,南陽戲曲工作團(現南陽市曲劇團)就是當時的典型,自此戲劇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政治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18歲的牛長鑫,在1960年被調入南陽曲劇團,親歷瞭解放後戲曲的發展之路。在黨和政府的政策帶領下,在師長同事的關懷下,懷揣著對戲劇滿腔熱愛的牛長鑫,活躍在曲劇表演的舞臺上,還被推選為南陽建市功臣而受到嘉獎。

曲劇《困皇陵》唱紅了南陽名角牛長鑫

1979年改革開放,在早期改革的大潮下,劇團出現生存的危機,演職員人心渙散,不少下海經商另尋生路。在得知牛長鑫有離去的想法時,劇團一位老師說:“南陽曲劇團靠你們支撐,你們都走啦,劇團怎麼辦?”聽完此話,牛長鑫羞愧難當。“我18歲調入南陽曲劇團,在老師們的精心培育下,能夠在舞臺上獨當一面。現在應該是回報劇團的時候,怎能夠離開?”牛長鑫下定決心,報答師恩為劇團盡力。

曲劇《困皇陵》唱紅了南陽名角牛長鑫

1991年,牛長鑫臨危受命擔任南陽曲劇團團長職務。接任團長七天,才知道劇團賬上竟然沒有一分錢。劇團男演員青黃不接,行當不全,全團只剩四個老少女演員,演出《困皇陵》既無女兵也沒有丫鬟,八姐九妹也上不全,面對這種局面,只能求人告己。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團的同志們奮發圖強,接連以《紅薯夫妻》等劇目,斬獲河南省歷屆戲劇大賽大獎,兩次進京彙報演出。代表河南參加全國藝術節,為河南爭得榮譽。《困皇陵》宋王劇照《驚鹽》一舉奪得了五個一工程獎和精品劇目獎。

曲劇《困皇陵》唱紅了南陽名角牛長鑫

二十一世紀初臨近退休的牛長鑫,看著劇團同志們住房短缺破爛不堪,排練廳露著天,此時離職於心不安,決心改變劇團生活生產條件。多方求助社會支援,將劇團破舊的平房建為樓房,新建了排練廳,併為劇團留置了100多萬的資金。退休後,牛長鑫還奮戰在排練和演出第一線,為劇團的發展不遺餘力。“人雖退休了,但戲照演,工資不必添,不再多要劇團一分錢。”

曲劇《困皇陵》唱紅了南陽名角牛長鑫

“從十歲登臺演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訓練基本功。”回憶起最初學戲的歷程,牛長鑫表示,之前曲劇沒有武戲,演員多是業餘草臺班社組建劇團,基本功很少接觸。他參加劇團後,劇團正好聘請了一位京劇花臉演員,當武功教練。老師自幼在軍隊劇團接受舊式科班的訓練,信奉的是“嚴師出高徒,棍頭下面出演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論颳風下雨、酷暑嚴寒,一天三場功,戲還得照常演。天不亮起床喊嗓子,頭場功,在吃早飯前練。即便現在已退出舞臺,天天練功成了牛長鑫生活的一部分。

曲劇《困皇陵》唱紅了南陽名角牛長鑫

在幾十年的演戲生涯中,牛長鑫扮演過上百個角色,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官場小吏平民百姓。他善於思考,對劇本、人物、情景,均有獨到見解,塑造出形象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上世紀80年代時,接到飾演《李白戲奸》中的李白這一角色,他特意買了好幾本唐詩和李白的詩集,蒐集一些李白的故事,發掘詩人的日常人生。“我所扮演的各種人物,絕不能千人一面。”這是牛長鑫對待曲劇藝術的不懈追求。如今,牛長鑫一得空,便會重新梳理劇本中的唱詞、唸白等,並時刻在筆記本上記錄自己的曲劇心得。

曲劇《困皇陵》唱紅了南陽名角牛長鑫

在演唱方面,由於自小受父親的教導,受南陽大調曲的薰陶,牛長鑫領會了大調曲的吐字行腔和演唱方法,並在後來的藝術實踐中,接受並運用大調曲演唱方法和韻味來處理演唱。在演出中,創新運用真假聲的結合方法,打破了曲劇以往音韻低沉、缺乏陽剛之氣的特點,使曲劇的唱腔顯得大氣磅礴,雄壯有力。真假聲結合的唱法,使河南曲劇得以有了“南牛北馬”之稱謂,曲劇鬚生行當有了派別之分,地方小劇種走向全國,學唱南陽曲劇、“牛派”唱法的愛好者遍佈大江南北。

曲劇《困皇陵》唱紅了南陽名角牛長鑫

作為南陽唯一的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曲劇項目傳承人,牛長鑫退而不休,惦記著戲曲的發展,不遺餘力培養曲劇後生。為了宣傳好南陽曲劇,牛長鑫選擇了有代表地域性的幾十名學生,不斷髮揚光大南陽曲劇。“薪火往下傳,這也是我一個曲劇人的痴夢。”牛長鑫表示,國家大力開展文化下鄉、戲曲進校園等活動,繼承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