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閉關自保”重創航空業

全球性“閉關自保”重創航空業

(王瀟雨攝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瀟雨 黃興利 北京報道

隨著歐盟在當地時間3月16日宣佈開始執行一項為期30天的全球旅行禁令,世界上最重要的幾大經濟體之間徹底開啟了“鎖國”模式。

這也使得本就因“新冠”疫情而陷入困境的航空運輸業遭遇了徹底的重擊,因為依賴於人口流動產生效益的航空客運業務在各國之間愈演愈烈且暫時看不到盡頭的邊境禁令之下,已經幾乎完全陷入停滯。

崩潰邊緣

繼2月初宣佈禁止持中國護照的旅客入境之後,歐盟國家從3月13日起、英國和愛爾蘭從3月16日起都被列入到美國的旅行禁令中。自此,全球兩條重要的民航“大動脈”跨太平洋航線和跨大西洋航線之間的大部分業務被迫停滯。

疫情傳播狀況的惡化也促使更多國家推出相應的旅行禁令,甚至在歐盟國家之間的邊境也一改此前“不設防”狀態,邊境關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中斷開始將國家之間推向互相防備的“割據”狀態。

由於疫情最早爆發於中國湖北省,直接導致從1月底開始實施的一系列旨在抑制病毒傳播的限制性政策對航空、旅遊帶來了最為直接的衝擊。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剛剛發佈的數據顯示,中國航空業在2月份運輸總週轉量同比下降73.9%;旅客運輸量同比下降84.5%。

同樣的影響隨著疫情的擴散開始在全球範圍內開始顯現,“自我封閉”對開年以來就掙扎在客流量大幅下滑中的航空公司業務帶來的打擊很快就使得一些公司難以支撐。瑞典當地時間3月15日下午,七十四年曆史的北歐航空公司宣佈解僱大約10000名員工,約佔員工總數的90%。

北歐航空由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國聯合組成,是歐洲規模較大的航空公司之一,每天運營的航班量超過800班,由於跨大西洋航線是其最重要的市場,因此旅行禁令帶來的直接衝擊最為嚴重,目前該公司的航空運輸業務已經幾近“停擺”。

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下稱“IATA”)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與申根地區之間共有約200,000個定期航班,日均航班量約550個。客運量高達4,600萬人次(日均約125,000人次)。

在社會和經濟上的緊密聯結使得歐洲與美國之間的航空旅行市場成為全球“含金量”和客流量最高的航空市場之一。

北歐航空在跨大西洋航線上的競爭對手挪威航空同樣處在“刀鋒邊緣”,其市值一度跌至不足1.2億美元,甚至不夠購買一架遠程寬體客機。美國市場的收入佔到挪威航空總收入近20%,此外這家公司還經營歐盟境內以及歐洲到東南亞等地區的航線。

挪威航空宣佈將暫時裁撤至少一半的員工,並削減40%的遠程機隊運力,最多減少25%的短途航班。即便如此,該公司仍表示可能只有幾周時間來避免破產。

3月初宣佈停運的英國的支線航空公司Flybe成為第一家在疫情爆發期間宣佈破產的航空公司,也是英國兩年以來倒閉的第三家航空公司,然而最可怕的一點在於,導致這些公司最終難以維繼的並不是破壞性更強的全球性“新冠”疫情。

航空業從來就是一個脆弱的行業,即使在沒有爆發全球性傳染病危機的2019年,就已經有亞德里亞航空、藍鷹航空、阿根廷Avianca,日耳曼尼亞航空、捷特航空、WOW航空和XL航空等一大批來自歐洲、亞洲、南美洲的航空公司相繼停止運營。

因此在如今這樣“流動”幾乎停滯的局面下,即使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那些航空集團與“死亡”的距離也並不遠。

亞太航空中心(CAPA)創始人Peter Harbison甚至警告,“到2020年5月底,世界上大多數航空公司將破產。”

在Peter Harbison看來,航空旅行的需求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枯竭,航空公司機隊停運現金流枯竭,許多航空公司可能已經陷入債務違約或者技術性破產的境地。而“如果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需要各國政府和全行業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

拯救與自救

至少目前看來,從各國政府在處理“新冠”疫情進行強有力的“自我隔離”政策以及對面臨滅頂之災的航空運輸業未來的命運來看,至少已經開始顯現出一些積極跡象。

正因為短期內看不到疫情狀況改善的希望,也難以估量此次危機打擊的週期將持續多久,從行業組織到航空公司一方面採取削減運力和航線的方式來降低損失,另一方面則強烈呼籲政府出手救助。

3月16日,本來互為競爭對手的三大航空聯盟星空聯盟(Star Alliance)、天合聯盟(SkyTeam)及寰宇一家(oneworld)罕見地聯合發佈了一份聲明,呼籲各國政府和利益相關方出手救助航空運輸業。

在《華夏時報》記者獲得的這份聲明中,代表了全球六十多家航空公司立場的三大航空聯盟表示“強烈支持IATA,要求監管機構今年夏季暫停實施航班管制規定,以舒緩航空業客流量大減的困擾。”

英國維珍大西洋航空母公司維珍集團董事長彼得·諾里斯(Peter Norris)也在3月16日致信英國首相,尋求一項包括數十億英鎊貸款、暫時停飛航班之後航權時刻保留等內容的一攬子救助計劃,他在信中表示:目前航空業急需政府財政援助支撐才能生存下去,否則航空公司將不得不大規模裁員,導致數萬人失業。

IATA也呼籲政府考慮延長信貸資金、降低基建成本和減稅。“常態下,航空運輸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催化劑。暫停大規模的航空旅行將衝擊整個經濟。各國政府必須意識到這一點,並應該積極準備紓困。”IATA理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德·朱尼亞克(Alexandre de Juniac)坦言,“各國政府必須認識到,有著270萬員工的全球航空公司正承受著巨大的財務和運營壓力,他們亟需支持。”

實際上,作為最早受到衝擊的市場,承受了巨大損失的中國航空運輸業已經開始實施一系列行業的救助措施。行業主管機構以及相關的政府部門先後出臺了一攬子稅費減免及補貼政策、航空公司運營相關費用的調降等。同時中國民用航空局還宣佈為一直保持中國與國際目的地之間“不斷航”的航空公司提供資金補貼。

在美國航空公司協會(A4A)呼籲聯邦政府救助航空業之後,已經從白宮得到了“100%將為航空公司提供支持”的承諾。

A4A希望通過相關的金融政策或零利率無抵押貸款為航空客運企業爭取到至少25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同時通過相關的稅務減免措施使得美國的航空公司免於繳納聯邦消費稅,並退還此前已經繳納的部分稅費。

從規模上來看,美國規模最大的三家航空公司也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三個航空運輸企業,除了美國本土市場之外,在歐洲、拉美以及亞太地區都具有龐大的航線網絡佈局,因此在各國推行復雜的入境管制措施,以及美國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之後,這些龐大的航空公司所受到的打擊也是多方面的,甚至已經超過911事件之後對美國航空業的衝擊。

美國聯合航空公司此前公佈的數據顯示,其在3月前兩週客流量縮減達一百萬,預計3月將減少15億美元收入,同時還宣佈將在接下來兩個月削減一半運力。

美國盈利能力最強的達美航空公司也宣佈將在未來幾個月最多將停場300架飛機,同時也將推遲新飛機的交付進度,運力削減規模將達到40%。

而美國規模最大的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則宣佈將在5月6日之前削減其國際航班的75%,並在5月之前削減其國內航班的30%,同時其機隊中的149架寬體機將會有135架停場。

考慮到這三家航空公司中即使機隊規模最小的聯合航空也有近800架,美國航空更是達到近千架,僅從運力縮減角度看就已經相當驚人。

美國聯邦航空局已經宣佈暫時放棄美國機場最低航班時刻使用要求,這將讓航空公司能夠取消航班,而不用擔心丟失它們在擁擠或繁忙機場擁有的航班時刻。

同樣,隨著歐洲國家之間“互相防備”狀態的加劇,航空出行的需求已經被壓縮到最低水平,航空公司必須通過縮減航班量來應對。

歐洲規模最大的廉價航空瑞安航空宣佈將在未來一週到十天削減80%運力,歐洲規模最大的航空集團法荷航集團也將削減70%-90%運力,並將旗下包括A380和B747在內的大型遠程客機停場。歐洲另外兩家規模最大的航空企業漢莎航空集團和國際航空集團分別計劃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削減70%和至少75%的運力。

亞太地區因為受到的影響更早,所以早就已經將飛機大規模停場,其中中國大陸的航空公司飛機平均日利用率一度跌破2小時。國泰航空公司更是需要將部分飛機通過售後回租方式換取現金流的安全。

大洋洲最大的航空公司澳大利亞航空計劃在5月底前將國際運力縮減90%,新加坡航空則通過提前退役舊飛機的方式調整運力規模,這一方式也是荷蘭皇家航空等公司所採取的應對舉措。

最令航空公司們擔憂的則是疫情短期內無法結束帶來的長期市場需求疲弱,特別是在國家之間已經進入高度的“互相防備”狀態下,以及“新冠”病毒的影響將如何從攪亂世界的狀態中逐漸淡化影響,恢復正常社會秩序仍處在極不確定性下,市場將要耗費更久的時間來回到正常狀態,這是航空公司所無法承受的。

正如《大西洋月刊》所描述的那樣:World Closes Border(世界關閉邊界),現代航空運輸業經歷近四分之三個世紀發展,達到一個空前繁榮的風光表象背後,在貿易保護主義、反全球化、激進的環保主義等“邊界”限制之下,依然脆弱而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