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导语:中国的近代社会始于鸦片战争,而且一直面临着民族危机。因此中国近代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国外列强的影响下缓慢进行,西方社会的影响从经济到政治到日常生活都十分巨大。中国的电影行业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影院,我们都能享受优雅安静的放映环境、最新流行的热门电影,或许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电影最开始进入中国是什么样?实际上,在电影之前,中国市民的娱乐消费活动少之又少,戏园和茶楼大抵是普通百姓最常去的娱乐场所,最初的电影院也是在引进西方的放映技术基础上,结合了戏园的经营模式和固定客源产生的。

从外商独揽到"中西结合",中国近代电影事业在短短几十年间迅速成长,各类电影明星层出不穷,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新的娱乐消遣,更成为很多政治理论思想的宣传阵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一、引进电影前的中国社会

清朝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放弃,天朝中心的美梦开始破碎。面对着日渐严峻的民族危机,中国迫切需要做出改变和尝试。于是各个阶层、各种思潮、各种措施相继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同时,被打开的国门使得西方的商业、制度、思想涌入中国,中国社会在西方的影响下开始进行现代化。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1、思想上:从"重农抑商"到"实业兴邦"

英国为首的列强不惜多次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其原因是想在中国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在数个不平等条约中,列强或要求开放通商口岸,或允许投资设厂,或协商关税等,都是为了在中国攫取经济利益。大量商品、外商涌入中国,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被破坏。中国民众认识到了西方的商业势力,开始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产生质疑。

为应对民族危机,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清政府中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一批官员,在"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下,洋务派开始大兴军工产业,在此基础上也发展了民用产业。

受到洋务派的影响,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实业兴邦"的思想。商业的地位由以往的"下九流"一跃变成了救国救民的希望,大量的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实业。中国的资本主义开始在国内国外压迫的夹缝中开始发展。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民族资本家张謇

而这种对商业的认识变化,影响着民众的消费观念。商业的发展要依靠消费拉动,于是民众的消费行为日渐丰富,娱乐消费的比重逐渐提升。

2、社会上:城市的出现与发展

上海作为较早开放的口岸,借着这个机会,从一个小城发展成为了"东方巴黎"。外商、买办、民族资本家等都在这座城市进行商业活动,和今天一样,上海商业繁华。

商业繁华带来的就是社会生活的巨变,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受到外国的影响。西装革履的人在上海街头来来往往,咖啡厅、西餐厅顾客络绎不绝,洋楼在上海租界随处可见,电车、汽车也成为富人的交通工具等。上海是国外事物传入中国的窗口和前站,因此它的城市化程度最高。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近代上海图景

娱乐活动在这样的城市里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戏曲、杂耍和西方传入的歌剧、话剧、高尔夫等都在这座城市里满足着不同阶层的娱乐需求。

二、早期电影的"寄居式"放映

电影在进入中国时,中国的商业娱乐活动处于一个上升时期,但是传统的戏曲杂耍等是主流,加上当时的电影制作技术还比较落后,影片质量较差、时长也短,因此早期电影只能作为传统娱乐活动中的一部分,穿插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这种方式可称为寄居式放映。

1、传统娱乐场所到公共文化空间的演化

茶楼、戏院是中国传统的娱乐场所的代名词,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影响力。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娱乐消费的增长,以及戏曲人才的大量涌现,茶园的娱乐功能发生了变化。当时出现了四所以听戏为主、饮茶为辅的著名茶园——金声茶园、庆芳茶园、协盛茶园和裘胜茶园,并称为"四大名园"

。并且茶园采取了包厢、散座的座位区分,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茶园的商业价值获得了提升。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听戏为主的茶园

上海内各国租界为满足洋人的需求,建立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如公园、戏院、跑马场等,但都禁止国人入内。在这样的刺激下,国人开始建立自己的公共活动空间,其中著名的有张园、徐园、愚园等,其中最为代表也最富盛名的是是以"味莼园"命名的张园。

张园内有茶楼、戏院、饭店、体育场等,成为了话剧表演、政治家演讲、卖艺人谋生等的重要场所,满足了市民的娱乐活动需求。

公共文化空间的出现是受到商业影响的结果,也是传统娱乐场所现代化的趋势,它迎合了新兴社会阶层的消费需求,整合了城市的文化资源,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公共文化空间的出现为电影进入我国提供了平台基础。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上海"张园"

2、电影的流动式点映

电影的出现,使得原本依靠静态的文字、绘画表现的事物得以通过动态的影像来表达。这种新兴时髦的表现方式无疑可以吸引大量顾客。因此,各个戏院、茶楼、公园等娱乐场所都积极引入电影。

但那时的电影技术落后,放映操作复杂,而且影片清晰度差,时间也短,因此只能作为配角出现在娱乐场所中。娱乐场所仍旧以传统的戏曲表演、奇巧烟火、杂耍说书等为主要活动,消费群体主要是票友和游园者,电影只能作为新奇事物穿插在表演过程中。因此,电影只能采取流动寄居式点映的方式存在于各种娱乐场所中。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老式电影放映机

电影一开始在城市娱乐场所放映时票价较高,观众有限,因此一开始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产业,投资者必须有足够的财富和扎实的人际关系。但商人利用薄利多销的原则,通过降低票价、增加观众的方式将电影带入了茶园等娱乐场所中,使观众从单纯的洋人、上层阶层逐渐扩展到普通民众。

电影的流动寄居式点映虽然不定期、不定时,但在商人的经营和观众的好奇心驱使下,已经成为城市娱乐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三、电影院行业的不断扩张

和现在一样,当时的电影产业发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影片的制作,二是电影院的放映。在电影刚刚进入我国时,两者都是在外国人的控制下。当时,影片都是外片,而影院则主要是掌握在雷玛斯的手中。外商在中国电影院行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1、"电影院大王"雷玛斯

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可观的前景和利润吸引了一些精明的洋人进行商业活动。其中,最早的是加伦•白克,但他在各个娱乐场所的尝试都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于是便将设备卖给了雷玛斯。而雷玛斯后来成为了"电影院大王"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雷玛斯像

雷玛斯起先与加伦•白克采取一样的方式,但面对着票价过高、影片陈旧的问题,不改变方式是没办法的。于是

他选择了当时公共租界内的青莲阁。青莲阁是当时著名的茶楼,来往的商人都会在此洽谈生意,茶楼里的娱乐消费也丰富多彩。选择青莲阁后,雷玛斯运用了各种措施吸引观众,如影院门口站着印度人和舞女等,成功建立了较为专业的电影院。

后来在美国人西门司建立独立的电影放映场所的启示下,建立了虹口活动影戏园。虹口活动影戏园成为了上海影院业的起点。而后又建立了维多利亚影戏院,其装修豪华,设施齐全,相当于高端影院。这样,雷玛斯一人就包揽了低端和高端两个两极化的消费群体,一边播放早期影片,品质不佳,环境嘈杂,一边则放映时髦新片,紧跟世界潮流,观景体验极佳。后来雷玛斯建立了雷玛斯游艺公司,成为电影院行业巨头,其电影院占当时上海电影院总数的三分之一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虹口活动影戏园

雷玛斯被当时人评价为"口衔雪茄,西装笔挺,皮鞋光亮,完全绅士风度,但眉目之间,流气隐约可见,好一个强盗扮书生"。就是这样一个带有侵略性的国外商人,凭借自己的商业头脑,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电影院行业,为当时制作的影片提供了放映平台,奠定了中国电影行业的基础。

20世纪初,国内制片业产生并发展,但影片制作了,却苦于没有自己的放映平台,因此雷玛斯几乎垄断了当时的国片放映。这一情况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得到改变。

1925年春,明星影片公司购买北海路云南路口的申江亦舞台改建为中央大戏院,作为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影片放映的主要影院。1931年,雷玛斯将自己名下的五家电影院卖给了中央影戏公司,他带着在华赚取的利益离开,退出电影行业。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上海中央大戏院

雷玛斯的电影院产业为中国电影院行业提供范本,同时也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经营手段也对后来产生了较大影响。

2、电影院行业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当时的电影院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仍依托于娱乐场所的低级影院,一类是独立的高级影院。尽管两者差别巨大,服务于不同阶层,但都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场所,都有着思想的交织与碰撞,满足了市民的娱乐消费需求。

电影院行业在发展和竞争过程中采取的商业措施大同小异,核心都是以顾客为中心。第一,一方面积极引进新片,更新片源,一方面用各种方式获取关于观众喜好的信息,放映受欢迎的影片,在影片角度下功夫。

其次,在基础设施方面着手,为观众提供舒适的观影环境和独立的观影空间,做到"座位宽敞,男女分隔,暑用风扇,寒装火炉,冬暖夏凉,四时咸宜",基本和现在的影厅差别不大。然后就是各式各样的宣传销售手段,降低票价、做广告等,刺激着消费行为。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门口贴着宣传海报的电影院

从当时的电影院行业发展来看,观影行为的文明礼仪、放映的模式、影片带来的思想碰撞等都对今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时和现在,电影行业和观影消费行为都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中国商人如何进军电影行业

中国的电影放映是由外国人引进的,电影院的创建也基本被外国商人垄断。随着民族运动的不断兴起,人们的爱国意识越来越高涨,如何将电影行业变成国人自己的产业,成为摆在近代商人面前的要务。

1、《定军山》的成功尝试

第一次由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电影是《定军山》,其中反映了西方放映技术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定军山》的拍摄者任庆泰,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任庆泰,除照相外,还兼营木器、中西药店、汽水厂和大观楼影戏院。"1905年,他邀请京剧谭派艺术创始人谭鑫培拍摄这部戏曲纪录片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1905年的《定军山》黑白剧照

作为一名商人,任庆泰自有他的打算。其一,西方电影与中国京剧的结合,既能满足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的需要,又能满足推崇传统的老戏迷的需求,从而为电影吸引了社会各年龄段的观众。其二,当时的电影制作技术不高,剧中人物的面部普遍不太清晰,但选择了"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载轰如雷",即使观众无法看清其面部表情,但是只要谭鑫培往那一站,自然有大量戏迷为之买单,这有点类似当下的"明星效应"。

再者说来,由于制作价格十分昂贵,电影的时长有限,而以京剧为主要内容,节选戏曲《定军山》中的三个打斗和杂耍场面进行拍摄,这种表演重点在于"写意"而非"写实"。只消几个连贯的武打动作,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便已经浮现在观众脑海中。谭鑫培虚与实之间自如的转换,让早期中国电影不止局限于纪录片和风光片,拓展了电影摄制的题材和内容。

2、中西合办的制片公司

中国制片业的起步始于"亚细亚公司",这是中国买办与外国商人共同经营的产物。亚细亚影戏公司最初是由美国商人布拉斯基,于1909年在上海香港路1号成立的,1913年又聘请了美化洋行广告部买办张石川为顾问,其后张石川则邀请剧评家郑正秋、翻译杜俊初联合组成了新民公司。

电影行业如何突破重重阻碍,在近代中国安家落户

上海亚细亚影视公司全体职员合照

此后,开启了中国近代中方"出人出力",外方出钱出技术的联合制片模式。中国电影业兴起之初,是由外国商人一手把持的,原因一是中方积贫积弱,没有足够的资金独立创办电影公司,二是西方垄断着电影拍摄技术和设备,使得中国商人不得不依附于外国资本。

但随着中西方资本的合力经营,尤其是买办商人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方逐渐积累了拍摄影片的经验和资本,很多买办商人后来都是中国早期自主拍摄影片的发起者,这批人为中国电影的近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1914年一战爆发后,外资撤出中国,这些买办商人承担起了电影行业的重担,拍摄了不少经典影片,中国的电影事业才没有在此期间断代。

结束语:20世纪初,中国电影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但由于国内没有相应的技术和资本,导致早期的电影业长期被外国资本垄断。但随后中国的买办商人凭借积累的大量财富进军电影业,虽说还没有能力独立发展,但他们在与外国商人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电影拍摄技术,成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电影虽然最初是以娱乐消费活动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中国近代社会的复杂性致使其逐渐与政治思想的宣传紧密结合,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成为政治家、先进知识分子宣传解放思想的阵地,起到了开启民智、开化风俗的效果。从这一点说,电影行业的发展也推动了政治运动的演化,其得益于近代化进程,又反过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参考文献

《张謇全集》

孙宝瑄《忘山庐日记》

黄德泉《民国上海影院概观》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

程步高《影坛忆旧》

陈建华《从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国时期文学、电影与文化的转型》

程树仁《中华影业年鉴》

许浅林《中国电影技术发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