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少年派》,现有《安家》,被“唯成绩论”隐藏的教育败笔


前有《少年派》,现有《安家》,被“唯成绩论”隐藏的教育败笔

电视剧《少年派》热播以来,引发了一场有关“家庭教育”的讨论热潮。

剧中闫妮扮演的母亲,虽然戏份不多,但一出场嘴巴就像机关枪一样,不停地对着丈夫和女儿扫射。

很多家长感慨:一到关键时刻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怎么办?

之所以孩子一出现问题,家长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是因为家长自己并不懂得如何进行情绪管理,而情绪管理,实际上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进行训练的。

前有《少年派》,现有《安家》,被“唯成绩论”隐藏的教育败笔

关于情绪管理训练,给到大家以下三点建议:

1.改变自身的“隐性习惯”

每个人都有一些习惯性的动作、语言、语气,不知不觉地流露于生活中,这种隐形的行为习惯自己不容易发觉,对于他人来说这却是属于你的一个标签,这就是所谓的“隐性习惯”。

比如:有的人谈话时就喜欢抱起双臂,有的人喜欢用手比划,还有的人每说一句话就必须要在结尾带一个“啊”字……这些行为习惯在与其他成人相处的时候,他人是可以去理性判断与接受的。

而家长与孩子之间,本身就是“一强一弱”、“一高一矮”、“一个供给一个被抚养”,加之孩子还没有成年人的理性思维,共情的理解,所以很多语气、动作,在孩子眼里是带有批评、嘲讽、甚至是恐吓意味的。

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些不好的“隐性习惯”,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语言或者行为暴力。

比如,好奇的孩子反复问同样的问题,家长会用不耐烦的语气回应:“告诉你多少次了呀?!”;孩子有什么题不会做,家长无意中说:“这道题多简单啊”;孩子做事的动作慢,家长一把推开孩子说:“磨磨蹭蹭地,还是我来吧!”

家长会问:“就说这么一句话,就伤害到孩子了吗?”——是的!

这些话你一定不是只说了一句,这是你的思维与语言的隐性习惯,类似的话一定是经常无意中脱口而出的,而这些动作、语言、语气,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家长就是在表达不满、不信任,愤怒和指责。

父母身上这些喜欢批评、贬低孩子的“隐性习惯”,会让孩子无法从父母处得到认同感,从小就很自卑,做事极端化,逐渐对父母失去信任,失去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亲密感和安全感,导致孩子缺乏与人相处和沟通的能力,甚至因为长期压力大而经常生病,成年以后也很容易复刻父母的这些行为。

家长不妨客观地去反思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不要不停地去单方面的纠正孩子的问题;切莫拿孩子的短处开玩笑;全面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去理解孩子的慢动作、好奇、反复提问;不要在孩子尝试突破难度的时候强势介入,要保持对孩子的信任;允许孩子犯错,并且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客观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告知孩子正确的做法,而不是习惯性地呵斥和贬低。

前有《少年派》,现有《安家》,被“唯成绩论”隐藏的教育败笔

2.忽略家长的教养任务

很多家长反应,平日里很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发生问题的第一时间会主动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尝试帮助孩子纾解情绪,可是似乎没什么效果,反而孩子变得更不可理喻,难以沟通。这是为什么呢?

“沟通”是正确的做法,那么如果起到了反作用,就是“沟通方式”出了问题。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抢了玩具,回家就和妈妈告状了,妈妈看到孩子很委屈,也抱着劝解孩子的态度,劝道“你是小男孩,让着小女孩。”

再比如:家里两个宝儿的孩子,家长明明知道老大被欺负了,但是每次老大跟妈妈诉委屈,妈妈都问他“那你是怎么做的呢?”

家长觉得自己是在关心孩子,是在劝解孩子,其实没有产生共情,让孩子的情绪被理解,反而让觉得孩子被质问、批评。这时候孩子会怎么想呢?这时候的孩子,和正在生气的女朋友是一样的,“你和她讲道理没有用!”

试想一下成年人的生活里,如果成年人遭受了不公平、受到了委屈,第一时间和爱人或好友倾诉,得到的不是理解,是站在你对立面的去分析对错,成年人也一样会马上失去沟通下去的意愿,并且几次过后,就再也不想和这个人倾诉了。

而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就是过于在意自己的“养育任务”,总认为孩子必须达到某些特定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

就是无论什么情况下,家长会第一时间期望孩子达到某种高度,然后忽略了孩子当下的情绪问题。比如觉得孩子不够大度,不够友爱,不够聪明,不够专注……

家长想要沟通去纾解孩子,却变成了教养孩子,去找出孩子在特定情况下出现的问题、错误,或者处理不当。接下来的对话,就算不上“沟通”了,而是家长单方面在向孩子传达正确的观点或做法。

每次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都容易忽略问题本身,而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并且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地纠正孩子,不断地纠正孩子。

其实最容易使孩子未来的成长出问题的,就是孩子不良情绪的累积导致的。

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要做到先倾听、表示理解、传递共情,等孩子情绪平稳下来,去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再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孩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前有《少年派》,现有《安家》,被“唯成绩论”隐藏的教育败笔

3.不要强加给孩子成年人的方案

还有一种情况,当孩子出现问题跑来找家长倾诉,家长也没有反问孩子,没有指出孩子的问题,并且给了孩子非常有效、理性的解决方案。为什么孩子还是不开心呢?

问题还是出现在了沟通环节上,有些事孩子没有做错,做家长的告诉孩子该怎么处理没有问题呀?其实家长还是忽略了“表示理解,传递共情”的环节。孩子的世界里,并没有那么多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安慰,而并非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方案是家长从成年人的角度给孩子的,并不一定适用于孩子。

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或者表示心情不好时,家长千万不要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解决办法,也不要强加给孩子自己的方案,而是先关注孩子的情绪,等待孩子的心情平复,再给出意见和建议。

  • 当我们能做到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避免很多冲突,亲子关系就会变得越来越和谐,相信孩子的很多教育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 END


作者简介:钱笑笑(曾用名:微笑的力量),此刻人生低谷,努力后,相信世界都愿意宠爱这样的我!

  • 关注我@钱笑笑,每天分更多正能量的教育、育儿、亲子、职场等知识,让我们一起在亲子、家庭、夫妻、职场的路上修行!


前有《少年派》,现有《安家》,被“唯成绩论”隐藏的教育败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