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客家祖訓的表現形式,主要有文字祖訓(包括書信、著作、遺囑等)、口述祖訓,而文字祖訓主要見諸族譜記載的族規、楹聯、牌匾、題刻等。客家家訓在教化育人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族規祖訓:如同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法律法規,具有嚴肅性、權威性,是族人必須世世代代嚴格遵守、執行的。

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國有國法,族有族規。與其他客家人一樣,客家人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族譜,而且幾乎每個姓氏的族譜都記載了族規。無規矩不成方圓,客家人深此道。其老祖宗建家立業後,便立了族規,留下了訓示,要求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嚴格遵守。

族規內容包括祖訓,祭祀祖宗的規矩,對胡作非為包括許逆不孝者的懲罰措施,財產的管理、分配、使用規定,桑嘗田、儒租田的設立與管理,對優秀學子的獎勵,等等,其中祖訓對治家、做人的準則特別明確而又具體。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時代的族長們通常會根據情況的變化,從實際出發,對族規、祖訓等進行適當的修訂、補充。不過,總的原則不會改變,其理念、內容依然與先前的族規一脈相承。客家祖訓耐人尋味,其中許多內容至今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永定江氏族譜》記載的祖訓為例。江氏的祖訓是:父之所貴者慈也,子之所貴者孝也,君之所貴者義也,臣之所貴者忠也,兄之所貴者愛也,弟之所重者敬也,夫之所貴者和也,婦之所重者柔也。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見長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有德者年雖下於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雖高於我,我必遠之。仇將以義解之,怨者以直報之。人有惡則掩之,人有善則揚之。人有小過以容忍之,人有大過以理而責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於善小而不為。處公無私仇,治家無私法。勿損人而利己,勿妒賢而嫉能。見非義之財則勿取,遇合義之事則從之。詩書不可不學,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奴僕不可不恤。守我之份者理也,聽我之命者天也。果能為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於身體,飲食之於口腹,不可一日無也。可不謹哉!可不慎哉。



摘自《永定呂氏族譜》記載的族規是:崇孝行:父天母地,深恩難報。為人子者,孝順雙親,和顏悅色,下氣怡聲,有食先奉,有勞代辛。日日愛敬,盡心以誠。

敦弟倫:伯叔兄長,不可侮慢。為人弟者,必尊必敬。

待之以禮,事之以勤。長上美言,各當聽令。循循規矩,惟善是親。睦族鄰:宗族鄰里,務宜和睦。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疾病相扶,患難相顧。富莫欺貧,強莫凌弱。公事公言,王道易易。

嚴教訓:子弟侄孫,務宜教訓。若不教訓,反害其身。

教以詩書,教以耕耘,工商技藝,宜令辛勤。免致遊惰,子孫必成。

勤本業:士農工商,務宜勤習。貧富有命,富貴在天。

安分守己,不可妄行。言語謹慎,忿怒忍懲。各安生理,以樂天真。

守理法:王法聖訓,務宜依循。為非作惡,必獲災害。

不可驕奢,不可淫侈。不可奸詐,不可害人。明有王法,暗有鬼神。

尊家教:租稅錢糧,早納免催。交朋接戚,不可吝嗇。

閒使閒用,不可浪費。克勤克儉,日積月盈。時遇春秋,祭祀先人。

正彝堂:修身齊家,不貪不妒。不偏好惡,悲慈為本。

方便為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順。是訓是行,萬代興隆。

客家祖訓以書面形式保存下來,體現在族譜最顯要的位置。年長者以多種形式用族規、祖訓教育年少者,年少者長大後又教育年少者,使之家喻戶曉、人人明白,如此延續不斷,代代傳承。許多樓主把祖訓抄成條幅,懸掛在祖堂的牆上,讓全樓人隨時可以閱讀、對照反思。還有許多族長,每逢大年初一上午,早早就把全樓人召集到祖堂,讓大家面對列祖列宗的遺像,重溫族規、祖訓。有的姓氏則把族譜中記載的祖訓全文書寫在宗祠牆上,讓族人在祭祀宗祠時再次接受教育。族長們所般切期望的,就是子子孫孫永遠不要忘記族規、祖訓。

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族譜中記載的族規、祖訓,如同一個姓氏、一個家族的法律法規,具有嚴肅性、權威性,所以它是族人必須世世代代嚴格遵守、執行的。對違反者,必定按族規的有關條款進行嚴厲懲罰。客家人的這些做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不僅在強化宗族管理機制中取得了顯著效果,還為規範宗親的為人做事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旅居縣外、海外的客家人,在編修族譜時也保留了祖籍地老族譜中記載的族規、祖訓。對他們來說,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堅守,也是一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客家楹聯: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易背易記,受眾面廣,具有族規祖訓所無法起到的潛移默化之教化功效。

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楹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在客家地區始終流傳不絕。

永定區每一座土樓都有楹聯,而且楹聯眾多,遍佈於樓門和廳堂、廊道的柱子上,或石刻,或木雕,或紙寫。這些橘聯,令人彷彿置身於歷史文化的長廊之中,倍感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些楹聯,對仗工整、平仄講充、意境深邃,蘊含著豐富的客家文化積澱。這些楹聯,還有諸多名人題詞、匾額、壁畫、木雕、石雕、磚雕,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構成了永定客家土樓有別於中國其他類型民居建築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作為祖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客家楹聯有兩類:一是固定式的,二是紅紙張貼的。固定式的聯鐫刻於樓門的石質門框上和樓內廳堂、廊道的石柱上,有一些懸掛在柱子上的楹聯鐫刻在木板或竹片上。這類楹聯一般出現在品位較高的土樓,樓主不是名門望族,便是商賈富戶,書法均出自名家之手,或行書,或草書,或正楷,或隸書,各領風騷,且精雕細刻,顯得格外顯目、高雅。普通土樓,固定式楹聯一般只出現在樓門的石質門框上和祖堂的柱子上;建築較簡陋或規模較小的土樓,固定式楹聯則只出現在樓門的石質門框上。

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每逢春節、做壽、結婚等等傳統重大節慶,家家戶戶都有張貼紅紙楹聯的習俗。舊時,這類楹聯的內容由本宗族文化程度較高的老先生徵求主人的意見後撰寫的,書法則多數出自當地擅長書法的秀才之手。春節張貼的楹聯,又稱春聯,除夕那天張貼。吃完年夜飯,樓內文化程度較高的人喜歡對眾多楹聯從內容到書法進行一番評頭論足。如果孩子們對楹聯的含義有不理解之處,大人們便會向他們有滋有味地解釋一番。對客家人來說,眾多的楹聯不僅營造了文化氛圍,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更重要的是,還有重要的教化育人作用。

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永定客家楹聯,不但數量眾多,製作精美,而且內容廣泛,含義深刻,整座土樓裡裡外外散發出濃濃的書香味。其內容不乏神來之筆,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一是以勉勵後人耕讀傳家、勤儉崇廉、修齊治平為內容的楹聯;二是以教育後人興詩立禮、和諧包容、為善積德為內容的楹聯,展示中原士族之風、客家人的思想情操;三是標明本家堂號或祖籍地的楹聯,表達慎終追遠的本根意識;四是借景抒情的楹聯,表達志存高遠、光前裕後的豪情及其對美好未來嚮往和追求的楹聯,令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以部分鎮刻在樓門和廳堂、廊道柱子上的楹聯為例:

  1. “環水朝峰門迎秀麗,興詩立禮宅煥文明。“它以秀麗景色為襯托,希望自己的土樓興詩立禮,煥發文明的光彩。“振作哪有閒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須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這副懸掛在振成樓後廳柱子上的木刻橘聯,勉勵宗親一定要把握時機、奮發努力、建功立業、為國效力。
  2. “存忠孝心,行仁義事。”勸人注重忠孝仁義,奉行傳統的倫理原則。
  3. “教子讀書,縱不超闢也脫俗;督衣耕稼,雖無餘積省求人。“表達了客家人重視教育、培養後代發奮讀書和男耕女織、自食其力、安份守已的思想意識。它與“讀書好,耕田好,學好就好”的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
  4. “幹國家事,讀聖賢書。“教人讀書報國。“承前祖德勤和儉,啟後孫謀讀與耕。”這副樓門楹聯的意思是族人一定要繼承祖輩勤勞儉樸的優良品德,子孫後代建功立業最根本的是讀書和耕田。
  5. “靜以修身入則篤行,儉以養德出則友賢。“這副楹聯,折射出客家人修身齊家、忠義報國的核心價值觀和勤勞儉樸、修身養德的優良傳統。
  6. “一本所生,親疏無多,何須待分你我;共樓居住,出入相見,最宜結重人倫。“這副鐫刻在承啟樓廳堂石柱 子上的楹聯,勸導人們和睦相處,不要計較你我得失。
  7. “龍騰渤海三千浪,鳳樓吳山第一家。“這副鐫刻在鳳城鎮一座吳姓土樓大門上的楹聯,標明瞭吳姓客家人的堂號”渤海"。
  8. “振於東嶽千山水,源出西昆九派長。”(江姓)“鼎承江北來皇宅,耀自山東入我家”。(陳姓)“晉代衣冠唐儉風,陽春煙景漢文章”。(蘇姓)這些楹聯同樣寄託了他們對中原故土和祖先的深切懷念之情。


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疫情下帶優越感回國的留學生們,無法體會祖訓是種無法割捨的鄉愁

從數以萬計的客家楹聯中,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客家人以人為本的理念,重視品德修養、禮儀教養的思想情操,以及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在客家楹聯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和深刻的反映。如果說土樓是客家人精神家園的物化,那麼這些楹聯則是客家人精神內涵的具體體現。在潛移默化中,對於世世代代居住在土樓裡的永定客家人來說,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可謂刻骨銘心,終生難忘。

客家楹聯最大的特點:一是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易背易記,受眾面廣;二是作為固定“教材”的祖訓,與族譜記載的族規、祖訓互為補充,具有族譜所無法起到的潛移默化之教化功效;三是融文化積澱、書法、文學、美學於一爐,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