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MUJI)沒有祕密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如果說,全球拓展、跨界經營是無印良品為外界關注的“順應變化”的一面,那麼,它的SPA 模式便是那個不變的基礎。如果連基礎都沒有,那樣的發揮不叫創新,叫胡來。

岡田清常常來中國,他最有名的身份是無印良品前執行董事。20世紀80年代,岡田作為商品開發擔當,參與了無印良品的成立。

此刻,走在繁華的上海街頭,周圍人行色匆匆,年輕人穿著時髦,不時有名牌車從身邊呼嘯而過,這一切在岡田眼裡似曾相識,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前,人們追求炫耀型消費,那是“十人一色”的年代,廠商也不遺餘力地滿足這些需求,在商品之外添加一層又一層華麗的包裝,反正無論如何,都有人願意買單。

岡田也曾是“華麗一族”,在加入無印良品之前,他喜歡將大大的Logo穿在身上,後來呢?“後來覺得不好意思啊,覺得自己很膚淺,”他深吸一口氣,笑著,眼睛朝向面前的桌子,“你知道,華麗不是不好,只是會膩,尤其在進入成熟社會的日本,人們厭倦了之後,想要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做減法,追求簡約。”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岡田清。1979年加入無印良品創始團隊, 歷任無印良品項目部長、執行董事 確立了無印良品的商業模式並帶領企業成功上市。


創立之初,無印良品提出的口號是“有理由的便宜”。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重新選擇更加合理的材料,更加優化的生產工序,簡化包裝,從而讓成本下降。

以岡田開發的水洗襯衫為例,生產時消除了染色、漂白等許多不必要的工藝,使用材料本身的顏色,面世40年來,長期位居“值得入手Top 10”榜單,獲得文藝青年的“蓋章認證”。他本人最得意的產品是自行車,從裝飾品拆分上架的嬰兒圍兜中汲取靈感,將自行車拆分成多個零部件,由消費者按照個人意願自行搭配。開售時排隊購買的人綿延兩三公里,騎自行車成了一件時尚且酷的事情。

初創元老岡田見證了無印良品從0到1的完整過程,用前社長松井忠三的話說,從1990年到1999年的十年間,是一帆風順的幸福十年,不僅完成了五年內上市的目標,銷售額的紀錄也不斷刷新,利潤從1億日元一路攀升到136億日元。松井1992年加入MUJI的母公司株式會社良品計劃,曾是岡田的部下。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這背後的秘密是岡田們為無印良品量身定製的SPA(製造零售業)模式,這個模式由GAP率先提出,指的是自己設計商品,然後委託工廠生產PB(Private Brand,自有品牌)產品,自己完成銷售,掌控從設計端到零售端的完整價值鏈。

放眼今天的世界,ZARA、優衣庫、宜家、711便利店……做得好的零售企業,幾乎無一例外全是SPA模式,而其中,無印良品的品類跨度最大,覆蓋了食品、服飾、日用雜貨,既開餐廳、經營酒店,也設計房屋改造,去年還在大阪開出全球最大生鮮賣場。

日本零售業將兩句話奉為聖經,一句是“順應變化”,另一句是“基礎徹底”,它們是在零售行業取得成功的兩個基本立足點。如果說,全球拓展、跨界經營是無印良品為外界關注的“順應變化”的一面,那麼,它的SPA模式便是那個不變的基礎,就像歌舞伎一樣,首先要有臺本,在臺本的基礎上可以有自己的發揮,連基礎都沒有的發揮不叫創新,叫胡來。

離開無印良品的岡田將SPA模式廣泛複製,參與了“ThanksNature” “自然主義”“FANCL GARDEN”等多個品牌的開發,這位為數不多掌握SPA事業整體內容的專家的下一個目標在中國,“我現在考慮的是做一箇中國的世界品牌,它一定不是第二個MUJI,我看好中國市場的潛力,這裡也需要返璞歸真、追根溯源,尋找商品本身的價值”。


01

最壞的時代誕生最好的商業模式


如果企業有八字,那分析無印良品的命理,恐怕離不開四個字:生逢其時。

無印良品出現以前,日本零售行業最主要的盈利業態是大型綜合商超,那是大名鼎鼎的伊藤洋華堂的時代,也是日本消費問題專家三浦展眼中的“第二消費社會”。

第二消費社會是核心家庭逐漸增多的時代,日本人口數量最多的嬰兒潮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不斷購物,不斷消費,通過消費,經濟得以發展,零售企業甚至不需要做市場調研,因為只要你敢做,就能賣出去。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1990年東京銀座打扮精緻的日本女性

直到1973年,一場石油危機為這一切畫下了休止符。危機過後,日本經濟發展駛離快車道,進入了一個持續30年的中低速發展時期。每家每戶該買的車都買了,想買的家電也買得差不多了。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下降,商品賣不出去,反映到企業這裡,別說兩位數的增長,連年初制定的目標完成起來都很困難。

為了應對危機,日本零售企業不約而同地採取了PB商品的策略,和NB(National Brand,面向全國市場銷售的品牌)商品相比,PB商品省下了銷售管理費,利潤優勢明顯,但那個年代,願意為各家零售企業代工PB商品的製造商都不是一流製造商,因此,儘管價格確實比NB商品便宜,但便宜無好貨,質量很糟糕。

無印良品首先提出“有理由的便宜”,口號發表的同時,品牌的獨特性也樹立了。“無印理念”通過首批推出的40個SKU,衝擊著人們的消費觀。原來一件商品可以摘掉吊牌,就再也看不出是哪家的商品,一件水洗襯衫,可以只憑借吸溼性能、速乾性能這些最根本的價值決定勝負。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有理由的便宜


品牌說到底是與消費者之間建立信任。SPA模式下,無印良品充分往上游走,從研發生產端開始,確保“簡約、茶道、禪宗”的理念滲透每一件單品,畢竟,任何一件違和商品在門店出現,都無異於對信任的破壞。

SPA模式帶來的商品毛利非常高,當時,一款定價1000日元的商品,毛利能達到50%左右,遠超百貨店模式的35%。無印良品作為子品牌獨立後的第一個財年,就實現了245億日元的銷售額,1億日元的純利潤,並在創業五年後上市,股價從50日元一路飆升,最高峰時漲到17350日元,在經濟低速期製造了“無印神話”。

7-11便利店商業模式的締造者碓井誠說過一句話,沒有最壞的時代,只有最壞的企業。他以優衣庫舉例,儘管日本服裝消費支出已連續下滑20年,2018年已跌至不到2000年的70%,創始人柳井正仍然能夠賺錢成為日本首富。任何年代都有適應它的商業模式,水落而石出,越是糟糕的環境,越能折射出商業模式的真實成色。


02

高收益的背面是高風險


如何幫助SPA模式在日本落地,是岡田在無印良品期間一直思考的問題。在他看來,SPA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在合適的時間,把需要的產品,以需要的數量和合適的價格提供給客戶,它考驗的是企業對客戶需求的精準掌握。

任何時代,精準掌握需求的重要性都是排在第一位的,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庫存,至於庫存,對於零售企業而言,影響到生死。

岡田坦言,SPA模式高收益的另一面是高風險,因為所有產品都只為無印良品一家生產,無法退貨,庫存風險必須自己承擔。

在他繪製的SPA·VMD運營模式圖中,“商品開發”不是起點,操作順序排在“市場分析內外部信息”之後。無印良品選擇Market-in(市場進入)戰略,區別於傳統的Product-out(產品推出),從一開始就跟消費者站在一起,根據消費者需求開發產品。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SPA·VMD運營模式圖

“暢銷”“賺錢”不是無印良品產品開發的底層邏輯。在《無印良品世界觀》裡有一個細節:


開發牛仔褲時,當時的社長今井政明對負責商品開發的人說:“為什麼無印良品要賣丹寧褲?如果僅僅是為了提升褲子銷量,我們是不會賣的。我希望你能考慮考慮,無印良品出品的丹寧褲會給現在的社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後來就誕生了追求舒適性、選用立體剪裁、以有機棉製成的丹寧褲。


在庫存問題上,無印良品不是沒有跌過跟頭,甚至不止一次,恰恰發生在世紀之交,股價創新高之後。

當時,為了迎合市場,商品種類從40個SKU一口氣擴大到6 000個,許多商品經不起考驗,慢慢喪失了領先消費者半步或者一步開發出領先型商品的能力。

與此同時,由於剛剛經歷了十年的輝煌,領導層盲目樂觀,提出“每年增加40%門店數和40%營業面積”的擴張目標,新開店的全面虧損,導致無印良品迅速滑向衰落。位於興業縣的物流中心裡,不良庫存堆積如山,光服裝類的不良庫存就達到38億日元之多,賣價約100億日元(6億多元人民幣),因為量太多,想捐都捐不出去。

時任社長松井忠三決定採用“休克療法”,庫存被全部運到附近的焚燒中心,一把火全部燒掉,凝視著煙囪裡冒出的濃煙,看著自己研發的商品付之一炬,有研發人員流下了痛心的淚水。

但眼淚解決不了問題,半年後,同樣的情況再次發生,松井下決心改革商品開發模式。

商品上市的8個月前,先就第一次模型進行討論,上市7個月前就樣品進行第二次討論,上市6個月前就商品的最終試樣進行討論,最後是上市5個月前召開判定會,邀請包括原研哉在內的日本頂級設計師,再把一道關。如果這一關也過了,就決定投產。

新商品上架三週後,確認銷售動向,若賣出總計劃的30%則增產,若低於那個數值就立刻改款將已入庫的面料全部用掉。整個過程使用電腦管理,將以往“憑感覺”進行的商品開發和採購工作予以機制化。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開店、拓店機制也發生了指向性改變。無印良品內部梳理了影響門店銷售額的25個要素,包括商圈人口、商圈內零售業的銷售額、與地鐵站的距離等,對每一個要素進行打分。打分的總和達到B級以上,就可以無條件開店;C級的話,要重新探討和檢查;D級的話,哪怕商圈位置再好,個人開店意願再強,都不能開。

按照新的標準重新開的10家門店中,9家門店都完成了計劃,實現了盈利,只有1家門店失敗,和之前開10家只有2家盈利比起來,成功率大幅提升。

在帶領無印良品起死回生的松井忠三看來,嘗試與失敗固然重要,但若不將經驗轉化到下一步行動中,冒險與失敗就沒有意義。而要將失敗經驗運用到下一次嘗試中,關鍵在於構築機制。所謂機制,是一個組織的根基,也成了無印良品復活的原動力。


03

因為是SPA,所以不懼電商


在中國,相比和電商平臺合作,無印良品對線下開店的積極性更高。

2012年起,不僅以每年30~50間店鋪的速度擴張,更熱衷於開大型旗艦店,賣場面積在3000平米左右,是標準門店賣場面積的5倍,可囊括餐飲、圖書、講座等多種業態。而直到2018年,才正式入駐京東商城,在阿里巴巴儘管有旗艦店,但SKU數量遠不及線下,亞馬遜上至今看不到無印良品的任何商品。

在前任社長松井忠三看來,因為是SPA模式,可以100%管控貨源,所以無印良品根本不懼怕電商帶來的衝擊。何況,並不是所有商品都適合在網上銷售,體驗類商品更適合線下銷售,在一次分享中,他坦言,“我們對電商沒有太多的感覺,還是要進一步加強實體門店的存在感”。

岡田本人也是堅定的“線下派”,他告訴我,在零售業蛋糕逐年縮小的日本,無印良品保持增長的秘訣是儘可能增加和當地居民的黏性,店鋪定位是區域的社交場所,向居民開放免費的活動空間,賣當地農家提供的生鮮,甚至派員工去地裡幫他們種田……他的判斷是,中國今後也一定會這樣。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北京,位於北京坊的MUJI HOTEL BEIJING


我想到了宜家,在中國,它有著“中老年相親角”的別名,隨著一線城市老齡化程度加深,無印良品或將成為下一個社交好去處。

我理解岡田對電商的“不屑”,畢竟,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了線上銷售,當時被稱為“全渠道銷售”,零售不分新舊,不過是在持續迭代罷了。他的助理補充說,為什麼中國電商做得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實體店做得不好,產品少、價格高、體驗差。

一番解釋後,我還想努力一下,“岡田先生,您知道電商最大的好處是收集消費者行為數據,幫助他們更快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這說到底還是為了賣東西,對吧?”岡田反問的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無印良品的基礎理念是幫助消費者更好地生活,為他們創造價值,不是東西賣出去就好了,而網上銷售就只到這一步了。”

在SPA模式的支持下,無印良品深耕線下,咖啡館、餐廳、酒店……把每一個適合傳遞品牌理念的生活體驗場景牢牢抓在手中。

在最近接受36氪採訪時,現任社長松崎曉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市場出現的相似產品時回應:“顧客去買相似的東西,這是無印良品不能阻止的,只能是我們去努力把商品開發的背景更充分地提供給顧客。”

松崎的話傳遞出一層信息,當所有商品傳遞出統一的價值觀,無印良品就不擔心被模仿。

PB商品、SPA、場景化消費體驗,無印良品正在中國全面實踐一場零售試驗,類似的試驗,已在7-11身上獲得了積極的反饋,後者通過切入一個非常精準的細分市場,解決日常生活場景中遇到的困難、面臨的問題,比如提供便宜又好喝的咖啡,開發新的便當口味,打造爆款……作為一家便利店,不斷提出讓生活變得更加有意思的方案,消費者就會一次又一次光顧門店,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小確幸”。

假如試驗進展順利,無印良品有望甩開競爭對手,超越電商時代,繼續引領消費,源源不斷地吸引並鎖定“死忠粉”,就像它誕生之初那樣。

故事未完待續。


對話無印良品前執行董事 岡田清


中歐商業評論(以下簡稱CBR):今天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意識到SPA的優勢,並紛紛開始實踐。作為SPA最成功的案例之一,MUJI對於做好SPA有哪些關鍵的提示和建議?

岡田清:首先,最重要的是有公司自己的標準,另外要做自己的品牌。比如無印良品的“尊崇自然”,必須體現在每一件商品上,才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崇尚自然、簡約,既反映在產品上,也反映在員工做的每一件事上。

無印良品所在的公司叫良品計劃,原先是西友(Seiyu)的一個部門,1990年獨立出來。當時做了一個五年上市計劃。怎麼上市?銷售額翻倍,利潤10%,我們想到了穩定成長的SPA商業模式,從結果看基本上按照計劃實現了目標。今後想要活得好的企業,需要抓住兩點,一個是品牌,另一個就是SPA。

CBR:日本的零售業態經歷了哪幾次重大的變革?MUJI又是如何應對變革的?

岡田清:20世紀80年代是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大家追求大房子、大車子、名牌,概括起來就是物質消費,或者說炫耀性消費,類似於今天的中國。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所有廠商在產品上加了很多附加價值,消費者也愛買。

這也不一定不可持續,但會膩,尤其在進入成熟社會之後。消費者厭倦了之後,想要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做減法,追求簡約。

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受影響最大的是中下層的消費者,因為他們的收入不增反降,於是開始反省原先的生活方式,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優衣庫和MUJI,有理由的便宜,質量不下降,簡化包裝、工序。為什麼優衣庫和MUJI還在高速發展?因為真正給消費者帶來了好處。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MUJI最初的40個SKU

CBR:從單店1500平米到3000平米,“大型旗艦店”戰略背後是怎樣的戰略考量?

岡田清:零售業光有線上是不夠的。在日本的實體店消費是一種享受,不買東西,逛逛也很舒服。MUJI網上的產品故意比線下少,就是希望消費者去現場體驗。

日本面臨人口逐年減少,零售業的蛋糕在變小,商業競爭很激烈,MUJI怎麼保持成長?一定要增加和當地居民的交流,所以他們現在開放了很多免費空間,賣的生鮮都是當地農家的,也是為了增加互動,MUJI員工還幫人家種田。中國今後一定也會這樣。

我本人開發了MUJI CAFÉ,說出來你們也許不信,因為商場一下子開得很大,商品開發跟不上,擺不滿,怎麼辦呢?就開餐飲,這是開發背後的契機。MUJI品牌的基礎理念是幫助消費者更好地生活,不是東西賣出去就好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必須要覆蓋衣食住行,開大店也是為了打造場景,提供生活方式。

CBR:

MUJI如何看待中國的競爭對手?會擔心在中國市場被超越或者取代嗎?

岡田清: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優衣庫、NITORI(日本家居連鎖品牌)。單從產品層面來說,中國做得不錯,但超越產品的東西,品牌理念、思想,還對MUJI構不成威脅。

CBR:有消息說,2020年將實現中國和日本商品價格一致,在此之前,MUJI已經連續5年11次調整了中國市場的售價,您如何看待鬆動的高價策略?

岡田清:在中國,“因為我有品牌所以賣得貴”,這樣的想法是行不通的。MUJI的全球價格一定要統一。

CBR:MUJI如何贏得1995年後出生的這一代人的心?

岡田清:MUJI在日本消費者的年齡層是沒有邊界的。年輕人一個人生活比較多,我們就會提供各種各樣的系統和解決方案,比如收納系統,一人食的產品,health & beauty(健康與美容)關注度越來越高。MUJI to Go(針對流動人群開設的小型店鋪)也會強化。

CBR:在您為MUJI開發的所有產品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款?

岡田清:我和初代設計總監天野勝40年前就來過中國,在新疆發現了最好的棉花,在大理邂逅了藍染技術。為了產品開發,前後走了50多個國家。我們這代人相信,設計不是靠頭腦,是靠腿的。

個人印象最深的是和吉田先生一起開發的自行車,暢銷了30年,它充分體現了MUJI的理念,消費者可以自己搭配各種零部件。我記得開賣的時候,購買的隊伍綿延兩三公里,騎MUJI自行車成為了一種時尚。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無印良品(MUJI)沒有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